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涉外關係

台灣涉外關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609532
施正鋒
翰蘆
2011年7月20日
117.00  元
HK$ 105.3  







叢書系列:台灣國際研究叢書
規格:平裝 / 38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台灣國際研究叢書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外交 > 國際關係









  這是一本非常紮實的文集,作者(女閒)熟政治發展和運作,以其學術的理性視野,觀察、分析和指出台灣涉外關係,政策如何制定、實際發展為何、影響台灣哪些層面、對於台灣外來走向如何,均提出非常精闢的觀點。

  本書跳脫教科書的書寫方式,但是做為理解台灣國際政治的面向,又比教科書更實用,對於報考政治所、外交所、國際關係所,都非常實用。

  從台灣的角度、美國的角度、中國的角度、國際的角度,作者兼顧多種面向,清晰而深入的分析,視野寬廣、論點深入,而且不自我侷限,因此能將不同的角度引發不同的思維,做最清晰的論述。

作者簡介

施正鋒

  彰安國中(1973)、台中一中(1976)、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學士(1981)、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政治學碩士(1986)、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1991);學術專長為比較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濟、族群政治;研究興趣有和平研究、民族主義、政黨政治、選舉制度、經濟發展

  現任: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工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ce Studies執行編輯、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台灣加拿大研究學會理事長、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常務理事、台北市台中一中校友會文教基金會董事、台灣綜合研究院顧問

  著作:《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1998)、《當代政治分析》(1998)、《台灣政治建構》(1999)、《台灣人的民族認同》(2000)、《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2001)、《台灣民主鞏固的擘畫──政權輪替與制度改革》(2002)、《台灣民族主義》(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2003)(與張學謙合著)、《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2004)、《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2005)、《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2005)(與李安妮、朱方盈合著)、《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2006)、《台灣政治史》(2007)、《原住民族人權》(2008)、《台灣的國家安全──和平研究的途徑》(2009)、《台灣族群政策》(2010)



代序:學術殖民代工,何來原創!
作者:施正鋒、吳珮瑛

研究論文
1.戰略研究的過去與現在
2.美國在艾森豪總統時期(1953-61)對台政策
3.美國國會外交與議長外交的初探
4.台灣與中國的和平
5.台灣與中國外來關係的可能發展
6.台灣主體意識與陳水扁的中國政策
7.台、中關係與國家安全:美國的因素、國家認同、以及民族認同
8.美國在東亞的軍事態勢:以台灣為考察重心
9.發展中的台、美、日三角關係

政策分析
附錄1:美國
1-1台灣與美國的關係
1-2美國國務卿包爾訪問中國的分析
1-3解讀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腹語
1-4台美關係的新紀元─『上海公報』三十年

附錄2:中國
2-1由新疆七五事件週年看中國少數民族權利之可能發展
2-2陳雲林訪台的目標與策略
2-3採認中國學歷、以及開放中國學生來台
2-4初探謝長廷、以及馬英九的中國政策
2-5中國的和平攻勢
2-6口銜橄欖枝的中國熊貓
2-7中國對台政策是否有所變化
2-8胡溫推動法制建設之分析
2-9中國國台辦對於陳水扁總統雙十談話的回應
2-10影響台、中對話之台灣內部因素

附錄3:國際
3-1國際情勢對台灣外交的挑戰及機會
3-2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
3-3朝鮮半島第四次六方會談─美國觀點的考察
3-4台灣的國際地位
3-5塞浦路斯和平公投分析
3-6總統大選後的台灣對外關係
3-7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台美中關係
3-8我國參加亞太經合會墨西哥會議的分析
3-9美國與中國互動下的台灣
3-10台灣退出亞太經合會上海會議的分析
3-11如何結合政府、企業及民間的力量促進加入聯合國?
3-12俄羅斯、日本、及中國三國關係



代序─學術殖民代工,何來原創!

  自日前中國時報報導了教育部第一期五年五百億只多了兩篇「自然」與「科學」的文章,而其他整體文章發表的數量雖有增加,但文章的原創性大減,此一話題至今未歇。諸多評論集中於獨尊SCI及SSCI指標的不恰當,我們則想探索缺乏原創性之根源?

  戰後,正如台灣在全球性的製造業扮演代工的角色,台灣的學術界也不免充當知識生產過程中的買辦,毫不靦腆地進行移植。既然知識是昂貴的舶來品,為了獲得國際級大師的核可、背書、或是加持,台灣的學者必須百般討好、極力巴結,甚至於低聲下氣、不惜委身擔任助理,祈求關愛的眼神降臨,終究目標是搭上國際學術網絡的線、或是取得理論模型的獨家代理人。因而讓學術殖民於焉產生與存在。

  所謂的學術殖民主義,是指在全球的學術分工下,由於知識生產、傳遞、以及排序的不平等地位,處於中心的國家,如何透過學科的標準化、制度化、以及社會化,強制邊陲國家的學者,集體接受在思想上的支配關係。在過去,帝國是靠殖民的力量來進行直接控制;現在,即使殖民地紛紛獨立,前者依然可以藉著後者知識份子的學術倚賴(academic dependency),來遂行間接控制。此時,殖民者/前殖民者不必再仰賴鞭子、或是繩子來操控,因為,這些學者已經習於彼此的羈糜關係、甚至於樂此不疲。

  在學術殖民主義的關係下,位於知識中心國家的學者,譬如美國、英國、以及法國,往往生產大量的研究成果;進而透過這些媒介,將想法、以及資訊傳遞全球。相對之下,在知識上倚賴他人的國家,不論是在研究議程的設定、問題的界定、方法的援引、還是科學指標的訂定,本土學者則必須祈求外來和尚的背書。在心理層面上,這些學者除了被動、消極以外,更深層的因素是在學術上的自卑感,讓他們不敢有自主的想法。對於比較積極的人來說,最佳的策略,就是如何在這知識的軸幅當中挪身,盡量往同心圓般的網路貼近。

  因而,我們投在國內研究期刊上的成果,如果方法未曾見於文獻上,最常被問的審查意見就是「國外有人這樣做嗎?」彷彿只要引國外的阿貓阿狗文章就沒事,意思是我們不能有創見,且還投在國內期刊上,此也隱含,如果這是原創,怎不投到國外期刊?因此,最近大家討論得相當熱烈的SCI與SSCI,量多質不精此為其問題之一。因為大家只是不斷以不同的資料複製殖民者所研發出來的模型、方法,因此每篇看起來都千遍一律,差別只在於你做台灣、他做美國,而英、美是這些方法、模型的宗祖國,所以沒有人會(敢)去懷疑。

  此種現象就是一種垂直分工的學術倚賴,也就是中心國家透過想法的框架、出版的掌控、學位的授與、研究的挹注、教育的投資、以及技術的轉移,進行研究地盤的圈地式行為,以確立「理論vs. 實證」、「他國vs. 本國」、以及「跨國比較 vs. 個案研究」的知識生產模式,來達到知識壟斷、以及邊陲國家倚賴的目標。

  所謂想法的控制是不可缺少的馴化機制,也就是說,必須確保原始的想法來自中心國家。首先,在思想上畫了一個實質的大圈圈之後,為了要使南蠻鴃舌之地的學者只會東施效顰,接下來,還要透過制度的建構,以滴水不漏的方式來從事結構性的節制,也就是挖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溝,恩威並重、習慣成自然,只要有學術上的酒池肉林,就能讓這些身陷知識銅牆鐵壁學者不加思索、照單全收,注定一輩子唯唯諾諾、致命癱瘓而不自知。

  我們真的毫無自信到國外什麼都是好的嗎?社會科學者的一些努力不過純然只是想造福國內的學子與解決國內的政經問題,卻經常被視如敝屣。國內學界的迷思是:大家永遠都認為,你如果這麼行,讓國外的人先認識你,沒有國際觀的人才會美其名說是在做本土的紮根工作。




其 他 著 作
1. 柬埔寨:發展現況與展望
2. 美國的交友之道
3.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4. 民主政治制度的思考
5. 自由之地的泰國:發展現況與展望
6. 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
7. 盧比孔河畔的沈思
8. 各國制憲運動
9. 台灣的外交環境
10. 當前國際戰略:美中競爭與台灣
11. 歐洲國家公投:慶賀王泰銓教授八十高壽
12. 馬克思誕生兩百年後世局之演變
13. 各國原住民族的諮商同意權
14. 蓬勃發展的馬來西亞
15. 轉型正義、基督宗教、解殖民
16. 各國原住民族的礦權
17. 快速發展中的墨西哥
18. 原住民族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19. 歐盟的新發展:張維邦教授八十歲冥誕紀念
20. 各國獨立運動
21. 小國立國之道
22. 轉型正義與族群課題的他山之石
23. 台灣的地位與前途
24. 人民力量革命三十年的菲律賓
25. 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
26. 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
27. 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28. 躍升中的土耳其
29. 思考台灣外交大戰略
30. 認識中立國
31. 原住民族事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32. 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運用與永續發展
33. 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各國歷史教育
34. 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
35. 台灣文化
36. 認識各國自由貿易協定(FTA)
37.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與傳播理論暨實務
38. 崛起中的越南
39. 轉型正義
40. 天光的台灣:施正鋒20年短篇文選
41. 經濟依賴與國家安全
42. 台灣外交戰略
43. 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
44. 探討中國
45. 全球中國政策
46. 當代新加坡民主政治
47. 土地與政治
48. 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
49. 當代以色列民主政治
50. 國家政策展望
51.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民主制度
52. 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協定
53.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本土人文社會學者
54. 瞭解當代韓國民主政治
55. 原住民族研究
56. 加拿大Metis原住民族
57. 加禮宛戰役
58. 台灣族群政策
59. 當前台灣戰略的發展與挑戰
60. Affirmative Action與大學教師聘任
61. 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
62. 原住民族人權
63. 當代南太平洋民主政治
64. 當代印度民主政治
65. 原住民族或其他弱勢族群的自治地位與保障(POD)
66. 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
67. 當代紐西蘭民主政治
68. 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
69. 當代加拿大民主政治
70. 語言權利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