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2418
邵玉銘
聯經出版公司
2013年9月02日
150.00  元
HK$ 127.5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規格:軟皮精裝 / 464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歷史大講堂


社會科學 > 政治 > 政治人物









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
親歷保釣、台美斷交、民主化、解嚴與兩岸折衝
擔任蔣經國、李登輝兩位總統
俞國華、李煥、郝柏村三位行政院長的新聞局長

  .台、美、中三角關係的演變及應如何處理?
  .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兩岸文化交流如何解嚴?
  .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
  .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
  .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行政院新聞局長、現任公視董事長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一滴水可以見到大海,一本書涵括台灣近代重要事件,親歷台灣五十年來的政治、文化、社會、外交的關鍵年月,前行政院新聞局長、現任公視董事長邵玉銘第一手見證,重現台灣的轉折年代。

  假如一個國家歷史的全貌,可由其人民一片片拼圖組成,這就是我的一片拼圖。

  ★揭開中國知識分子左傾的歷史脈絡
  ★留美華人的保衛釣魚台運動背後隱藏的激情、分裂與抉擇是什麼?
  ★完整披露美台斷交、美中建交與「台灣關係法」的始末真相
  ★取消戒嚴、開放報禁、展開兩岸交流等政策的第一手見證觀察

  生於1939年的邵玉銘似乎注定了無法避免逃亡。從國境之北的黑龍江為起點,輾轉落腳台灣,在戰後匱乏的年代又飛向美國留學。三個地方連結起來的動線,將他拋入更廣大的歷史汪洋,親眼見證美國1960至70年代的社會實況,歷經台灣1980至90年代繁花遍開的社會活力,而2000年後至今,邵玉銘始終都在思索台灣的未來之道。

  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歷經兩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然而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之路並不從此快樂幸福,除了台灣內部的轉型難題,還要面對繁複的外交困境,尤其龐大的中國始終都在對面,時時觀望著海峽另一邊的動態。在海峽兩岸日趨緊密的過程中,有著難以說盡的複雜曲折,邵玉銘以其豐富的交涉經驗,也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記錄。

  邵玉銘大半生出入國境內外、徘徊學院之間,他擔任過政府的發言人,讓話語被時代所記錄;這本回憶錄則寫下了他一路走過的時代。

作者簡介

邵玉銘

  生於民國二十八年,黑龍江省人。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Notre Dame)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序言

第一章 童年的「流亡三部曲」
一、老家北大荒
二、父親抗日,投奔西安
三、母子萬里尋親
四、返鄉東北
五、逃難上海
六、台灣─香蕉天堂

第二章 生涯多轉折
一、劉自然事件
二、就讀政大外交系
三、初進外交部
四、留學美國:蔣廷黻大使的感召

第三章 美國新英格蘭的留學生涯
一、佛萊契爾法律外交學院
二、美國參加越戰的爭議
三、反主流文化運動
四、打工與交友
五、「美國之音」工作

第四章 「亂世佳人」家鄉的教書生活
一、三更燈火五更雞
二、《南方的心靈》
三、以歷史為志業
四、黑色的一九六八年

第五章 芝加哥大學:隨師習道記
一、芝大校訓、學風與學運
二、主授美國歷史的恩師─富蘭克林
三、主授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恩師─入江昭
四、主授中國現代史的恩師─孔復禮

第六章 為何中國知識分子左傾?
一、說之以理
二、動之以情
三、愛國詩人聞一多的悲劇

第七章 毛澤東的中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反右派鬥爭
二、三面紅旗運動
三、文化大革命

第八章 激情、分裂、抉擇─留美華人的保衛釣魚台運動
一、前言
二、源起與一月之大遊行
三、四月大遊行
四、保釣運動開始向左轉
五、安娜堡國是大會
六、保釣左派代表訪問北京
七、「反共愛國聯盟」─右派大反擊
八、我對保釣左派人士之批評
九、台灣不保釣?大陸有保釣?
十、保釣運動後各派保釣人士之動向
十一、對保釣運動左派思潮之反思
十二、總結:功大於過,瑕不掩瑜
十三、出版《保釣風雲錄》
十四、向美國建言解決釣魚台爭議
十五、邵家兩代保釣

第九章 「中國熱」與西方對中共評價之兩極化
一、聖母大學
二、美國和中國為何相互擁抱?
三、西方人士對中共的正面看法
四、西方人士對中共的負面看法
五、我的看法
六、中共對毛澤東及文革的看法

第十章 美台斷交,共赴國難
一、個人對處理台美關係的建言
二、美台斷交,美中建交
三、參與「台灣關係法」之遊說工作
四、共赴國難

第十一章 客座中央研究院:研究大陸為何淪陷
一、雅爾達密約與馬歇爾使華
二、蘇聯為何要控制東北?
三、蔣中正為何拒絕與史達林合作?
四、為何美國不願介入國共內戰
五、「國家」一曲打動心弦

第十二章 杭立武先生提攜,終於返鄉回國
一、遊子返鄉
二、杭立武生平及重要貢獻
三、「亞洲與世界社」與學術外交
四、「中國人權協會」及取消戒嚴之建議書

第十三章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學術外交
一、中心的歷史與任務
二、中心之改革工作
三、蔣經國總統之領導風格
四、學術外交之一:大西洋理事會
五、學術外交之二:中美大陸會議
六、學術外交之三:「國際政治學會」會籍問題
七、學術外交之四:香港的歷史角色與未來影響
八、王永慶對台灣發展之遠見
九、國際開會文化之異同
十、工作之動力

第十四章 出任政府、總統、行政院長之發言人
一、俞國華院長
二、蔣經國總統
三、李登輝總統
四、李煥院長
五、郝柏村院長
六、感想

第十五章 新聞事業之「解嚴」與「興利」
一、導言
二、開放報禁
三、開放台灣禁歌
四、開設電影分級制及審檢《悲情城市》
五、籌建公共電視台
六、開辦台北國際書展
七、設立金曲獎
八、做李安大導演的小「推手」
九、和證嚴上人結緣

第十六章 開放兩岸新聞與文化交流
一、導言:我國大陸政策的內在局限
二、開放兩岸記者互相採訪
三、開放大陸出版品來台
四、開放大陸「黃河大合唱」禁歌
五、「林青霞事件」
六、感想

第十七章 台灣向國際社會發聲發光
一、從解除戒嚴到五二○事件
二、六四天安門事件
三、在國外成立「中華新聞文化中心」
四、闡釋「中美兩大民族之使命感與命運論」
五、男女平權:國際新聞人員特考與外放

第十八章 惜別新聞局:依舊青山綠樹多
一、對大眾傳播事業之建議與協助
二、對大眾傳播事業之評價
三、辭職

第十九章 重回學術界
一、重執教鞭:政治大學外交系所復課
二、哈佛大學出版《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
三、兼任「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四、重返政大國關中心
五、重回學術外交之一:英國國會演說
六、重回學術外交之二:美國國會作證
七、重回學術外交之三:台海危機與美中台三角關係
八、解讀李光耀資政

第二十章 穿梭兩岸,搭建和平橋梁
一、兩岸應借鏡「德國經驗」與珍視「台灣經驗」(一九九二年)
二、從「江八點」到汪道涵之「邦聯制」(一九九五年)
三、對國統會之建言(一九九五年)
四、政大國關中心與大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簽訂合作協定(一九九五年)
五、為化解兩岸緊張關係建言(一九九五年)
六、「兩岸簽訂和平協定」之研究報告(一九九六年)
七、台灣處理兩岸關係之六項原則(一九九六年)
八、汪道涵談馬英九(一九九八年)
九、為汪道涵來台等相關事宜交換意見(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
十、哈佛大學討論李登輝「兩國論」(一九九九年)
十一、解讀李登輝總統
十二、捍衛中華民國(二○○○年)
十三、對大陸進忠告(二○○八年)
十四、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留學之呼籲(二○○九年)
十五、大陸必須接受中華民國之存在(二○一二年)
十六、總結:改善兩岸關係唯靠孟子良言

第二十一章 中華民國生存之意義
一、海洋中國與大陸中國
二、台灣之歷史角色、經驗與抱負
三、台灣之安全與出路

結語
謝啟
一生大事紀



序言(節錄)

  二○○九年,台大名譽教授齊邦媛出版《巨流河》,引起海峽兩岸讀者廣大回響,為中國現代史留下一本珍貴的紀錄。她這本書,不僅敘述個人生命的經歷,更反映了大時代的身影與潮流。在她大作的感召下,我也寫下這本一生的紀錄。假如一個國家歷史的全貌,可由其人民一片片拼圖組成,這就是我的一片拼圖。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零二年。狄更斯先生《雙城記》有道:「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有信仰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我覺得這些語句也很貼切地描寫了中國及台灣過去一百零二年的歷史。

  我現已年過七十。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一九三九年出生到一九六五年赴美留學,在這個階段中,一些經歷影響了我的一生。

  第一,極為坎坷的童年。

  一九三九年,抗戰第三年,我出生於東北哈爾濱。一九四二年,父親因在大學參加祕密抗日組織,遭日本憲兵追捕,而逃往關內,從此展開他的流亡生涯。一九四五年,我隨著母親萬里尋親,從哈爾濱到西安與父親團聚。一九四七年,隨父母從西安回東北家鄉,由於國軍收復東北失利,全家又從瀋陽逃難到上海,再轉來台灣。所以從六歲到九歲,不到四年時間,我追隨著父母,走過大江南北,並且跨過台灣海峽。我的生命,可說是隨著國家命運而起伏,「國仇家恨」這四個字,在我童年的心坎即烙上深刻的印記。關於幼年流離失所,齊教授說她小學換過七所,我也換過四所。

  第二,人生方向因偶發事物而改變。一九五七年五月,台北發生「劉自然事件」。一位美軍因細故槍殺國人劉自然,肇事者由美國軍事法庭審判,竟判決無罪釋放,引發數千台北市民搗毀美國駐華大使館之重大事件。我小時生於「偽滿洲國」、長於抗戰,民族意識特強,此一事件使我義憤填膺,深知「弱國無外交」,但更需要外交,所以將大專聯考原填之台大外文系志願,改為政大外交系,這一更改,決定了我一生的學業與事業。

  另外一件事使我決定赴美留學。政大外交系畢業後,我於一九六四年順利通過特考,進入外交部北美司服務。服務期間,我國駐美大使蔣廷黻向外交部建議,希望外交部每年能選拔兩位年輕外交官赴美深造,但外交部限於經費無法辦理。蔣廷黻先生是著名外交家及史學家,為我畢生最敬仰的前輩之一,他的建議啟發了我留美深造之心,在考取國內「中山獎學金」後,於一九六五年赴美留學。

  我人生第二階段是從一九六五到一九八二年,在美國生活了將近二十年。這個階段中,我遭受幾個強烈的衝擊。

  首先,美國在一九六○與七○年代,正經歷兩個震撼整個社會的運動。其一是民權運動。這個運動中,黑人只不過要求和白人平等享受憲法下的公民權利,但許多地方政府對他們的回應是,用警棍、催淚彈、警犬、消防車水龍予以襲擊,甚至將他們拘提入獄。最後,領導民權運動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牧師,竟死於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槍下。

  其二是反越戰運動。雖然大多數人民支持美國參加越戰,但是,反越戰人士指出,美國在越戰(一九六五─一九七三)投注的炸彈總數,是西方盟國在二次大戰所投炸彈總數的一倍,美國已將越南變成殺戮戰場。我來自一個以反共堡壘著稱的中華民國,面對美國主戰與反戰兩派之爭,我該支持哪一派?在以上兩個運動的影響下,我於芝加哥大學決定攻讀美國歷史與政治。

  在美國面對的第二個衝擊,是一九七○年底,台灣與香港在美留學生發起了保衛釣魚台運動。它原本只是一個單純的愛國運動,但是翌年十月,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全美掀起一片「中國熱」。在這些發展下,參與保釣運動的台灣留學生分成左、右兩派。一派高喊毛澤東萬歲,以及回歸祖國大陸;另一派則堅持反共,並誓言與台灣共存亡。在這個對立之下,我應該站在哪一邊?

  一九九七年,我出過一本小書《漂泊:中國人的新名字》,余光中先生在序中,對我在美國此時的遭遇,有這樣的描述:

  如果說,漂泊的背景是江湖,則美國之為江湖對於作者更有雙重的疏遠(double alienation),一則因為人在異國,二則因為意識型態的分歧,在異國遇見的同胞往往形同陌路,甚或成為仇敵。內戰而要演到外國去,也太令人傷心了吧!

  對我的第三個衝擊,來自歐美學術界對中國共產革命的兩極化評價。一九七二年,位居美國研究中國問題首席地位的哈佛大學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說:「毛澤東的革命是數百年來,發生在中國人民身上最好的事情。」但是,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察哥里(Donald S. Zagoria),則認為中共在大陸的統治為所有暴政之首:「在所有的暴政裡面,有一種號稱要為受害人帶來好處的暴政最為嚴苛,因為施暴者自認良心無愧,而受害人卻感到其無比殘酷。」面對這些南轅北轍的評價,我該如何取捨?

  在美國異鄉作客,國族意識自然濃厚起來,再加上海峽兩岸尖銳對立,使我在美國求學及任教期間,一直鑽研二十世紀中國的一些重大問題,例如共產主義革命為何成功?國民黨政府為何失敗並遷台?中共政權在毛澤東統治下之功過為何?中國未來將往何處去?更重要的是:台灣生存的意義為何?她的前途何在?對我而言,這些問題已不僅是學術上的探討,其答案將決定我人生的方向。

  對我的第四個衝擊,是一九七九年美國和台灣斷交並和大陸建交。當國家遭受如此重大打擊,我該如何共赴國難?午夜夢迴,「夢中憂患尚如山」之感常襲心頭。

  我在美國將近二十年,幾乎都是在以上衝擊中度過,這些千迴百轉的心路歷程將在本書一一坦述。

  一九七九年四月,美國和台灣斷交後四個月,我回台灣共赴國難。一九二五年,詩人聞一多結束在美國留學生涯,他回國時,他說他「只是跟著一個夢走罷了」。作家鍾理和在一九五六年出版《原鄉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所以,我也是跟著一個夢回來了;我在美國二十年思念台灣的血液,也因為回到原鄉而停止沸騰。

  從一九七九年到今天,是我人生的第三階段,這三十多年,是我在台灣耕耘並與之相濡以沫的日子。

  這三十多年,正值中華民國與台灣歷史上最有成就的時期。一九七○年代以來,在退出聯合國及美國與我斷交的打擊下,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與黨外爭取民主的運動同時出現,蔣經國總統厲行革新並進行十大建設;一九八○年代,他又做出開放黨禁、解除戒嚴、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開放報禁等一連串重大決定,從此啟動了台灣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開放化及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時代列車。

  李登輝總統任內,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終結萬年國會,然後進行總統直選。二○○○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是中華民國遷台五十五年後,第一次政權輪替。二○○八年,馬英九所屬國民黨重新執政,這是政權第二次輪替。根據許多西方政治學者的說法,一個國家政權經過兩次輪替,其民主政治即可鞏固,所以,今天的中華民國是一個真實的民主國家。

  個人何其有幸,從一九七九年回國服務迄今,都能投身於此一使台灣脫胎換骨的再造大業。本書將個人經歷與感想寫出,為此一大業做見證。




其 他 著 作
1. 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
2. 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