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軍事倫理學

軍事倫理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60141
郭雪真/主編
翰蘆
2013年8月23日
100.00  元
HK$ 90  







叢書系列:軍事叢書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軍事叢書


[ 尚未分類 ]









  軍事倫理學,是國軍武德教育的核心課程,是軍事基礎院校的必修課程。概因國家與人民賦予軍隊合法武力,藉以保障國家社會人民的生命與財產之安全;所以,倫理行為對軍人而言不僅是外在的意象,更是回應國家與人民授予合法武力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

  本書即以此為出發點,係針對現行的國軍教育內容,過於偏重生活倫理教育,卻忽略軍事倫理教育等缺失,因而特別整編完整內容,希望透過基本倫理學澄清軍事倫理教育,以應用倫理學建構軍事專業規範,以靈活的教育方法增進自我學習。上揭是為本書寫作的目標。

  作者群均任教於軍事學校,本書為軍校教科書,對於研究軍事倫理學也有極佳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主編 郭雪真

作者群

  郭雪真/陸軍官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郭盛哲/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康經彪/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韓台武/陸軍官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莫大華/國防大學政治系教授
  段復初/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余一鳴/國防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楊四維/陸軍官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緒論/郭雪真

第1章 軍隊、社會與國家:分割還是鑲嵌?/郭盛哲
1.前言
2.以社會(society-centered)為中心的觀點
3.以國家為中心(state-centered)的觀點
4.軍隊與國家的鑲嵌觀點
5.結論

第2章 軍人使命與任務/康經彪
1.前言
2.「使命」與「任務」的意義及其運作原理
3.國軍使命與任務
4.任務與領導統御架構
5.結論

第3章 倫理學理論與軍事專業倫理教育/韓台武
1.前言
2.軍事專業主義與軍事專業倫理概念解釋
3.軍事專業倫理形成與倫理學理論
4.效益論倫理學與軍事專業倫理教育
5.義務論倫理學與軍事專業倫理教育
6.德行論倫理學與軍事專業倫理教育
7.當代的軍事專業核心價值
8.結論

第4章 軍事倫理的倫理道德哲學思辨:教學的觀點/莫大華、郭雪真
1.前言
2.FriedrichW.Nietzsche與MichaelFoucault的倫理道德系譜學(源流論)
3.軍事專業與倫理道德哲學的思辨
4.倫理道德推理與思辨
5.結論

第5章 強化軍人的道德能力:軍事倫理教學的可能方法/段復初
1.前言
2.軍人需要較高的道德標準
3.強化道德能力
4.道德能力對倫理困境的重要性
5.倫理教育的結果
6.倫理教育的可能方法
7.結論

第6章 軍事美德:專業軍人的道德發展/段復初
1.前言
2.軍人為甚麼需要倫理信條
3.軍事倫理信條的內涵與功能
4.軍事美德發展模式與目標
5.具美德的軍隊-回應民主社會的期盼

第7章 軍人武德的傳統、現代與未來/余一鳴
1.前言
2.智、信、仁、勇、嚴為武德的淵源
3.智、信、仁、勇、嚴的起源及意義
4.儒家文化與兵學儒家化
5.軍人武德內涵的再詮釋:代結論

第8章 軍事生活的倫理判斷:服從命令?/郭雪真
1.前言
2.國軍內務教則的倫理規範:服從命令
3.公款公用受懲處的虛擬案例
4.性騷擾的虛擬案例
5.上官藉勢凌虐軍人的虛擬案例
6.公家車私用與私家車公用的虛擬案例
7.結語

第9章 軍事倫理與軍法/韓台武
1.前言
2.道德、倫理與法律
3.軍事人員應遵循的倫理守則
4.軍事人員應具備的法律守則
5.結語

第10章 國軍軍事倫理體系與三軍官校暨各軍種的軍事倫理要旨/楊四維
1.前言
2.國軍軍事倫理體系的主要內涵
3.國軍三軍官校的軍事倫理要旨
4.國軍陸、海、空三軍的軍事倫理要旨
5.關於國軍軍事倫理體系的綜合論析
6.結論

圖表目錄

表1.1:軍隊與國家自主性高低的四種類型
表6.1:各主要國家軍隊之軍事美德與軍事價值
表6.2:Kohlberg道德發展模式
表7.1:歷代對智信仁勇嚴之注解的比較
表9.1:法律與道德的區分
表9.2:強制性與自主性的規範比較
圖9.1:法之金字塔



緒論

郭雪真

  國家與人民之所以賦予軍隊合法的武力,乃是因為軍隊是保障國家生存與安全、人民生命與財產、社會文化與價值、經濟發展與繁榮、政治穩定與發展的護衛者。如此,倫理行為對軍人而言,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意象,而且亦是軍事人員回應國家與人民賦予合法武力所應遵循的規範行為。所以,軍事倫理必須藉由各種工具手段建立軍隊的核心價值,作為規範其成員的行為與思考之基礎,以及展現軍事專業人員的倫理道德標準。畢竟,對大部分的社會而言,軍事的專業不僅是一種職業,軍事專業有另一個象徵意義:代表國家的文化與社會的價值,以及被社會賦予更高的倫理道德標準,甚至更嚴格的法律規範與懲罰。如此的專業軍人,不僅要有軍事專業知識與技能,更應具備軍事倫理所強調的核心價值,例如愛心、榮譽、忠誠、服從、軍人武德、守法、政治中立及遵從文人領導等等,如此才能忠於國家,為民眾所尊重。各先進民主國家的軍隊莫不進行軍事倫理教育,藉以顯示軍事倫理的重要性。 中華民國國軍亦然,戮力於推動國軍的軍事倫理教育。

  國軍軍事倫理教育自建軍以來就以不同的名稱(軍國民教育、政治教育、通識教育、精神教育、武德教育)推動,意圖藉由教育方式強化軍人的精神與心理,促使國軍而為正義之師、節制之師。軍事倫理學是國軍武德教育 的核心課程,基礎院校列為校必修課程,足見國防部對於軍事倫理的重視。國防部也頒布「國軍強化軍人武德教育實施要點」及「國軍軍事院校強化武德教育實施要點」揭櫫武德教育的目標:

  強化軍人武德與軍中倫理觀念,堅定官兵中心信仰,加強倫理道德觀念,陶冶高尚品德,從學校教育扎根,發揚優良軍風,堅定「國家、責任、榮譽」之國軍基本信念,建立軍人核心價值,以培養有為有守之典型幹部為主要目標。

然而,根據詹哲裕的研究,國軍軍事倫理教育對於倫理學教育仍有所不足,過於偏重生活倫理教育而忽略軍事倫理教育,建議以基本倫理學,澄清軍事倫理的價值;以應用倫理學,建構軍事專業規範;以靈活的教學方法,增進自我學習。

  何以倫理學重要呢?誠如本書作者之一韓台武所言:倫理學理論和軍事專業倫理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軍事專業教育實務中,倫理學是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則是倫理學的實踐場域。

  倫理學理論是道德判斷的基礎,軍人因為軍事專業擔負著獨特的道德義務,並擁有合法武力而有更嚴格的道德標準,軍隊獨特的軍事環境,其所面對的問題,其獨特的功能,以及其與社會之間的重要信託關係,其社會對其的角色要求與軍隊及軍人的自我角色想像,必須有更高的道德標準。

  藉由倫理學理論的教導與應用而使軍人能體認軍事專業的道德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培養其道德判斷能力,而能在身處道德困境之際,做出良好且適當的道德決策與行為。不僅要能達成軍事任務,又能符合其道德義務與責任,即使身處兩者之間的困境時,仍能使戰爭成為一場文明的、人道的武裝衝突。在此同時,負責教導軍事倫理的教師官與領導軍士官也必須不斷接受軍事倫理的教育訓練,也就更能強化軍人的道德能力了。

  軍事專業不同於其他專業,其直接為國家安全服務,必要時必須率先犧牲生命、將責任與服務至於自我之上。因此,軍事專業服務國家的本身是有其道德基礎,甚至是一位道德戰士(The Moral Warrior)。

  也因為其具有的直接決定人類生存與否的道德義務而成為專業中的專業。 甚至是社會受託人(social trustee)的專業,以其專業技能接受社會的委託,並依據社會所持有的價值觀運用其專業技能。

  當然,這某種程度上是有點誇張了些,但軍事專業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連帶的,軍事專業的道德義務或基礎也就成為軍事專業倫理的本質了。軍事倫理學者常以軍事美德(military virtues)作為其軍事倫理推理的起點,嘗試教導軍人運用道德推理(reasoning)將各種倫理道德原則落實在實務之上,以培養軍人的倫理道德判斷能力。這是需要藉由教學者引導學生思考在面臨各種倫理道德困境之實務時,他所要成為是什麼樣的軍人?各種美德、核心價值觀、品性要求、軍人武德等等都只是規範性的倫理規範,能否內化成軍人的內在自律衡尺。

  本書第一章是由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系郭盛哲老師負責撰寫,他分別以「以社會為中心」及「以國家為中心」的觀點探討分析軍隊與國家的關係,進而提出第三種可能的「國家與軍隊鑲嵌」分析觀點。他認為,在「以社會為中心」的觀點下,軍隊成為一個可以攫取政府的角色之一。由於軍人擁有武裝力量,若是特定的歷史條件向軍隊傾斜,軍人很容易勝出其他社會階級,成為國家的掌權者。在「以國家為中心」的觀點下,國家重新放置在分析的核心,並賦予其獨立自主的特性,國家視為能夠追求自己明確目標的組織,並影響社會各團體與階級的政治運作。在「國家與軍隊鑲嵌」分析觀點下,將國家與軍隊視為一體,兩者鑲嵌在一起。使我們擺脫了軍隊與國家之間臣屬的問題,也無須設定一條特定政治發展的道路,一切得視當時歷史的制度性條件而定。郭老師也指出此觀點對兩者鑲嵌的歷史過程缺乏深入與透徹的分析,尚難呈現國家與軍隊相互鑲嵌的真正機制。事實上,國家與軍隊之間的鑲嵌機制,即是軍事政治學或文武關係學所要探討的問題,在不同的歷史社會條件下,國家就會出現不同的文武關係類型,並且藉由其內部的控制機制而使兩者之間鑲嵌更為明顯。所謂國家也就是政治領導者或權威,當其控制機制有效時,軍隊是由國家領導者所掌握,並且用以作為國家的統治工具之一。當控制機制失效時,軍隊就凌駕於國家領導者之上,軍隊就統治國家。軍事政治學者或文武關係學者常以國家類型區分不同的文武關係類型,例如民主國家的文人領軍(civilian control)類型、威權國家的禁衛軍(praetorian)類型及共產國家的以黨領軍類型,藉以探討軍隊與國家領導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郭老師所希望探討的鑲嵌機制。

  第二章是由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康經彪老師撰寫,他的觀點是:基於「軍人」成為一項專業,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種職業的使命感,只有在職業的使命感中,才能理解如何使一個人成為軍官的秘訣。他從「使命」與「任務」的意義及其運作原理、國軍使命與任務、領導統御架構與任務之達成,探究軍人應達成的使命基於職責應完成的任務,他認為軍人倫理的共性主要是在強調軍人使命與軍人角色(任務)。他從《中華民國憲法》以及立國精神所言之各種理想,以及《國軍教戰總則》、《國防法》、歷年《國防報告書》等各種文獻,歸結出國軍的各種使命。可以發現國軍的使命隨著時代演變而有增加,但竭盡一切所能完成使命與達成任務是軍人的責任倫理。他也強調領導者在達成使命與任務時的重要性,並且剴切指出:擔任一位專業性的軍事幹部,即應以無私無我,光明磊落之精神,獻身於對國家理想之服務與護衛。真正的軍事幹部,常會把對國家之服務,看得比個人之升級與榮耀更為重要。

  第三章是由陸軍官校政治系韓台武老師撰寫,他從倫理學的三種主要理論:效益論、義務論、德行論,評價它們與軍事專業倫理教育的關係,分析其優缺點。他認為效益論的理論觀點,雖然符合人性,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常見於工商社會,但卻不見得符合軍事專業倫理的發展。論及軍事專業倫理的道德教育時,義務論的理論也有其限制,因為只講義務和自律很難激發人的動機去向善、行善;相反地,德行論認為評估人的行為,不應強調「我應該做什麼?」,而是「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亦即強調的不是「做」什麼,而是「是」什麼。如此,軍事人員可以在專業領域內,養成良好的習慣與道德判斷。簡言之,他認為德行論是較適合於軍事專業倫理。並且透過倫理學理論與軍事專業倫理教育的結合,而在多元化的社會建構出當代的軍事專業核心價值,例如文人領軍的體制、軍人保持行政中立、守法、正直,並期許專業軍人,不僅要有軍事專業,更應具備軍事倫理所強調的核心價值,就是愛心、忠誠、服從、軍人武德、守法、中立及遵從文人領導,如此才能忠於國家,為民眾所尊重。韓老師所稱的「德行論」也就是「美德論」,只是譯名之異而已。

  第四章是由國防大學政治系莫大華老師及陸軍官校政治系郭雪真老師撰寫,他們嘗試運用Michel Foucault「倫理主體質疑」(problematic of ethical subjectivity)的方法,探討軍事倫理的倫理道德哲學基礎,此方法不是在進行對立的批判,也不是在尋求解答,而是在質疑既定的概念,思考為何某種行動、實踐與思想會構成問題?質疑的過程即是將既定的概念轉化為問題,並將其困難與障礙轉為質疑,思考不同問題的解答與批判,是如何被建構的。於是他們思辨軍事專業與倫理道德哲學,尤其是思辨既定概念認為軍人必須在倫理道德上是一個成就「善」(Good),不能為「惡」(Evil)的好軍人(Good Soldiers),好軍人始終是為善,是好人而不是壞人。他們認為軍人被社會期待是「道德戰士」(moral warriors),而不是其本身自我要求。任何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或價值觀,若不能藉由身為行為主體的軍人以「自我反思的」(self-reflexive)哲學思辨而內化,這些準則或價值觀都只是形式主義而已。簡言之,就是軍人要自我反思與內化,才能成為「道德戰士」。因此,軍事倫理教育的教學就必須教導倫理道德推理與邏輯,而且無論是何種倫理道德推理邏輯,都必須以更為容易理解的內容與方式落實在倫理困境的個案當中,方能使軍人有倫理道德哲學思辨的反思能力,可以秉持倫理原則質疑與遵循軍事決策與軍事倫理。因此,他們也提出了一些教學的建議。

  第五章是由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段復初老師撰寫,他也是從軍事倫理教育教學的觀點探討如何強化軍人的道德能力。也就是如何教導軍人使其理解軍事倫理的重要性而內化其所服膺的價值並外顯於行為,甚至在戰場危疑震撼,高度威脅與壓力之下,也能成功地依據倫理而決策而行動。他提出軍事倫理教學上可能的三種途徑:美德倫理、蘇格拉底式的辯證討論與開放式學習,供國軍軍事倫理學教學之參考。這三種方式不同於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主要是從美德倫理教育開始,採取蘇格拉底式的辯證對話,以及開放討論的活化學習等三個方式而發展出內化理解的軍事倫理教學方式。

  第六章仍是由段復初老師撰寫,他嘗試從軍人內在自律的角度,藉由軍事美德發展模式探討如何建立專業軍人的價值觀與值得信任的人格特質,其中軍事倫理的內涵與教育訓練方式則是達到文人領軍目的之主要途徑。他從西方主要國家軍事倫理學者對於軍人倫理信條的理解,歸納出軍事倫理對於專業軍隊的重要性,並針對各先進國家軍校基礎教育中,對其軍校學生核心價值要求的內涵,歸納出屬於民主國家軍隊被社會信任的共同元素,再對照我國軍官基礎教育中對軍人武德涵養的要求的內涵,嘗試從傳統到現代社會的脈絡中,勾勒出現代社會中令人信任的軍人應具有的特質與內涵與養成這些特質的可能途徑與方法。

  第七章是由國防大學政治系余一鳴老師撰寫,他探討國軍軍人武德(智、信、仁、勇、嚴)的淵源由來,從孫中山、蔣中正而結合儒家及孫子,其中蔣中正的創新轉化使智信仁勇嚴有了時代的新意,蔣中正從道德的應然面詮釋武德的義意,強調五種內涵在道德上的意義,企圖從道德哲學的觀點闡釋智信仁勇嚴,同時希望藉由這種道德內在約制力,激勵武德的實踐性。他認為蔣中正式將兵學儒家化了,這種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武德解釋是儒家文化下,軍人倫理發展的必然現象。但他批評蔣介石基於對儒學的喜好及不敢僭越孫中山思想的心理影響,使得軍人武德必須建構在智仁勇的儒家學說下進行,這不但是對兵家學說的誤解,也使得智信仁勇嚴的武德內涵變得深奧且難以理解,更遑論如何加以恭行實踐。不過,他將陸海空軍軍人讀訓視為武德的具體實踐,並建議國防部可以對此稍加修改,以取代現有含混抽象之武德內涵。再從「國軍教戰總則」與「國軍內務要則」中發展出軍人武德的具體內涵,發展出如同美軍國防部或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命令或規定(Directive or Regulation)或陸軍的野戰教範(Filed Manual),先訂定出教範的原理原則,再從該原理原則規範細部的作法。

  第八章是由陸軍官校政治系郭雪真老師撰寫,她嘗試從軍隊內務強調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詳細繁瑣的軍隊禮節與儀禮,以確立其成員之間及其與外界的社會關係,以及建立內部的身分認同與凝聚力。軍隊內務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軍紀營規,以使軍人內化軍事倫理於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說軍事倫理是軍事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認為軍中規範常是比社會規範更為嚴格,軍事生活也就比一般人的社會生活更容易面對倫理判斷的狀況,加上軍隊要求服從命令的習性,致使軍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時面臨倫理判斷的時刻,甚至是倫理困境。服從命令成為軍人的天職,也是軍紀的第一要義。她以公款公用、性騷擾、藉勢凌虐、私車公用等議題,探討服從命令的倫理規範及法律規範,嘗試藉由虛擬的案例討論與辯論,而發展出軍人反思的倫理判斷能力。

  第九章是由陸軍官校政治系韓台武老師撰寫,他認為軍事倫理可以對軍人與軍隊形成規範之外,法律也是一種規範軍事組織和軍事人員重要的力量。他從一般的法律與倫理概念探討軍人的倫理守則與法律守則,也就是軍事倫理與軍事法律(軍法)。他認為軍事倫理與軍法是規範軍人行為的兩把尺,前者是內在自律的量尺,後者是外在他律的戒尺,兩者相輔相成,但最好是先倫理後法律,內在自律的軍事倫理失效之後,外在他律的軍法就給予嚴厲的懲處。因為軍事專業的特殊性,軍人與一般人民相同的犯行,軍法的懲處是高於一般司法的懲處。最後,他認為若能以軍事倫理為先、軍事法律為後,軍人能內化軍事倫理的規範也就無須藉由他律的軍事法律嚴刑峻罰恐嚇軍人的行為了。這兩把內外在的尺,使得軍人成為有紀律、有節制的戰士。

  第十章是由陸軍官校政治系楊四維老師撰寫,他試圖釐清國軍軍事倫理體系的主要內涵,並嘗試介紹三軍官校及各軍種的軍事倫理要旨,以進而瞭解與體認國軍軍事倫理主要內涵,並對國軍軍事倫理體系提出綜合分析。他指出國軍軍事倫理體系的主要內涵為軍人信念(國家、責任、榮譽)、軍人武德(智、信、仁、勇、嚴)、軍人精神、軍風、法規、誓詞與訓示(守則);三軍官校的軍事倫理要旨包括共同的「親愛精誠」與各校歷史發展而來的要旨,以及陸海空三軍的軍事倫理要旨。最後,他歸結出國軍軍事倫理體系的主要特色為奠基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上、以開國先賢的軍事思想為主導、從「他律」到「自律」的長期教化,並且對國軍軍事倫理教育提出若干期許作為結論。

  從上述各章的要點觀之,軍事倫理學課程不僅涉及倫理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軍事學、歷史學等學科理論,也涉及軍隊實務的議題,是一門跨學科或科際整合的學科,也是教導與學習相依、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學科。軍事倫理學課程必須藉由集體的努力才能達成其教育目的於萬一,偏於一方或過於理論,皆無法收其效,尤其教科書本身亦非是核心,它只是提供個文本,讓師生能參考而已,核心是在於課堂上互動開放的學習方法,誠如本書第五章段復初老師提出的三種教學方法,若能如此,就更能使本書有所價值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