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是由國防大學政治系余一鳴老師撰寫,他探討國軍軍人武德(智、信、仁、勇、嚴)的淵源由來,從孫中山、蔣中正而結合儒家及孫子,其中蔣中正的創新轉化使智信仁勇嚴有了時代的新意,蔣中正從道德的應然面詮釋武德的義意,強調五種內涵在道德上的意義,企圖從道德哲學的觀點闡釋智信仁勇嚴,同時希望藉由這種道德內在約制力,激勵武德的實踐性。他認為蔣中正式將兵學儒家化了,這種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武德解釋是儒家文化下,軍人倫理發展的必然現象。但他批評蔣介石基於對儒學的喜好及不敢僭越孫中山思想的心理影響,使得軍人武德必須建構在智仁勇的儒家學說下進行,這不但是對兵家學說的誤解,也使得智信仁勇嚴的武德內涵變得深奧且難以理解,更遑論如何加以恭行實踐。不過,他將陸海空軍軍人讀訓視為武德的具體實踐,並建議國防部可以對此稍加修改,以取代現有含混抽象之武德內涵。再從「國軍教戰總則」與「國軍內務要則」中發展出軍人武德的具體內涵,發展出如同美軍國防部或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命令或規定(Directive or Regulation)或陸軍的野戰教範(Filed Manual),先訂定出教範的原理原則,再從該原理原則規範細部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