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文學裡的生與死

文學裡的生與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1132387421
----------
聯經出版公司
2013年10月01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4711132387421
  • 叢書系列:世界文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5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世界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國內唯一跨越文化與國家界線的世界文學季刊,擁抱不分語言的,文學的世界!



      這是一份廣納視角、沒有藩籬的刊物,大語種小語種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分身或天地。編輯委員會以音樂中最接近人聲的樂器──「拉長號」的態度面對這份刊物,希望長號的人性、伸縮彈性,以及拉出高、中、低音的能量,可以跟大多數的讀者產生共鳴,結合一體。《世界文學》內容兼顧學術與通俗,既追求廣度也要求深度,試圖向台灣讀者宣告「文學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到了!



      《世界文學》第五期的主題為「文學裡的生與死」。



      輪值主編簡潔在編輯室報告裡說明這期的精彩主題,提到此期文章不僅包含探討愛情的致命性與非理性,在文學的虛構裡既震顫又雋永的一面,亦有思索文學裡死亡和愛情之間的邂逅與衝擊!另也引述十九世紀的頹廢文學裡尤其側重「呈現生命的貪婪,對死亡的渴望和生、死為一體的觀念」。而日本歷經核災之後文學中生與死的書寫亦有收錄,在當前全台熱烈討論是否廢除核四、建立非核家園的關卡,適足以提出警醒、激發省思,更有日本文學「藉『不死』來反諷『生』的無奈、悲劇」,而不生、不死的兩難即肇因於日本政府「拍胸脯、掛保證宣稱絕對安全無虞的核能發電所釀成的輻射線外洩意外。」本期好文豐富,請讀者細細品讀。



      主要收入的文章如下:

      〈卡繆作品中的死亡〉

      〈德國文學中的愛與死〉

      〈從傅柯的「性設置」論現代主體系譜與當代「性話語生產」〉

      〈法國詩人傑宏•格庵專訪〉








    編輯室報告  簡潔



    研究特區

    顏妍  從《百年孤獨》看拉丁美洲的孤獨

    賴麗琇  史篤姆的《茵夢湖》與沈從文的《邊城》之比較

    曾秋桂  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日本文學中生與死的書寫

    黃文龍  德國文學中的愛與死

    吳錫德  卡繆作品中的死亡



    書評書藝?? ?

    林德祐  檔案、記憶與生命書寫:評《猶太少女朵拉》

    楊淑蘭  步行與社會批判:評《倫敦外環公路:M25號國道漫遊》

    張守慧  記憶猶太家園:評《伯格納家族自傳三部曲》

    陳淑純  文字與感官的遊戲:評《眼觀文學》



    詩藝訪談?? ?

    翁文嫻  法國詩人傑宏•格庵專訪



    每季一書?? ?

    陳秋華  自覺──《複眼人》

    張淑英  生存或毀滅,自主或命運?──《人生如夢》

    簡潔  食色,性也?──《鋼琴教師》



    國際文壇動態

    簡潔  八位歐盟作家眼中的德國

    邱振瑞  從反抗中拯救出來

    倪安宇  典型在夙昔:卡爾維諾訪談錄《我在美國出生》



    研究論文?? ?

    李文進  佩托拉克《歌集》中女性形象的聖化

    萬胥亭  從傅柯的「性設置」論現代主體系譜與當代「性話語生產」

    林玉葉  馬杜德的兒童人物分析與研究

    王美玲  死亡、倖存者:史尼慈勒的《花束》及《死者沉默》

    ?








    編輯室報告



    簡潔




      曾經,《世界文學》沉寂將近十年,所幸在淡江外語學院、聯經出版社及第二外語各界同儕攜手跨校合作之下,終於得以起死回生。《世界文學》的重生,讓學界同好更加珍惜這塊有機的文學園地。《世界文學》不僅讓許多有志之士體驗到揮汗筆耕的快感,也讓讀者品味到蘊藏於字裡行間的百態人生。書寫與閱讀的剎那交會更促使每篇文章得以激盪出更多生命的對談。有了讀者,文章才能完整。回首檢視過去四期,每一期都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為世界文學把脈的歷程,每一期都凝聚了眾人的生命活力。各界的共襄盛舉,令人欣慰,也讓人感恩。



      第五期的專題是「文學裡的生與死」。直接切合此主題的論文共計四篇。於〈卡繆作品中的「死亡」〉一文,吳錫德言簡意賅地點出卡繆作品裡的生死體悟:卡繆主張「人應該勇敢活在當下」,珍惜「生命的可貴」,即便面對死亡,也能領略「死亡所帶來的自由與幸福」。卡繆更鼓吹廢除死刑,為受難者發聲。黃文龍的論文〈德國文學中的愛與死〉則探索德國文學裡古今男女處於愛恨情仇與死亡威脅之間所反映的時代精神。愛情的致命性與非理性也只有在文學的虛構裡才能既震顫又雋永。而王美玲的〈死亡、倖存者:史尼慈勒的《花束》及《死者沉默》〉同樣思索文學裡死亡和愛情之間的邂逅與衝擊,所不同的是她以號稱「死亡詩人」的史尼慈勒為例,慨談死亡在二部作品裡所富含的敘述動力,並指出,生、死在十九世紀的頹廢文學裡尤其側重「呈現生命的貪婪,對死亡的渴望和生、死為一體的觀念」。而曾秋桂的論文〈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日本文學中生與死的書寫〉在當前全台熱烈討論是否廢除核四、建立非核家園的關卡,適足以提出警醒、激發省思。多和田葉子的《不死之島》「藉『不死』來反諷『生』的無奈、悲劇」。而此種不生、不死的兩難即肇因於日本政府「拍胸脯、掛保證宣稱絕對安全無虞的核能發電所釀成的輻射線外洩意外。」



      專題之外,賴麗琇嘗試以史篤姆和沈從文為例比較東、西方的愛情文學。萬胥亭也藉助傅柯的《性史》申論「性設置」與「性話語」。林玉葉則探究馬杜德筆下弱勢兒童的困境,展現作家的人道關懷。而顏妍則透過《百年孤寂》檢視拉美民族的文化特質及古今文明。李文進亦試圖探究佩托拉克的愛情真諦與女性形象。此外,本期另闢「詩藝訪談」,由翁文嫻記錄個人親訪法國詩人傑閎.格庵(Jerome Game)、探勘詩人文字圍城與思想世界的珍貴實況。



      本期與以往格外不同的是封面畫家介紹。



      三月五日這天,在倪安宇老師的引見下,我有幸一腳踩進畫家曾美禎的繪畫世界。二幅龐大的畫布矗立在斜照的和煦春光裡,其中一幅熱氣球正蓄勢待發,另一幅熱氣球已然順風飛翔。凝視著畫作,我看到人生的縮影:從做好準備,決心冒險,到徜徉天際、遨翔世界,儘管處處危機,生死僅在瞬息,生命的航道還是得靠自己探尋。熱情、開懷的美禎老師為我們娓娓介紹畫冊裡的作品,暢談畫面上的生與死。翻到「算命去」的瞬間,我即刻被這幅畫作所打動,冒昧地堅持以這幅畫作作為本期《世界文學》的封面。其他的畫作讓我看到死亡的悲涼、生命的片刻,而「算命去」裡的四隻手卻讓我看到生、死以及生死之間的滄海事。掌上紋理透顯的話語,與其說是預示,不如說是掌握。平凡的手,在我們的文化裡,足以訴說不同的人生期待與生命渴望。雖說是要「算命去」,但好奇與調侃居多。美禎老師的「手」執著、有力,隱隱似乎在駁辯韓愈所說的:「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感謝美禎老師與安宇老師為文學與繪畫穿針引線。我們希望在彩筆與文筆的聯袂下,能共同繪製不同意境的生命藍圖,也讓繪畫成為《世界文學》的精彩註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