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神聖的探問:經典宗教學家引論

神聖的探問:經典宗教學家引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31219
黃懷秋
橄欖
2013年9月26日
93.00  元
HK$ 88.35  






ISBN:9789866131219
  • 叢書系列:中原叢書論著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原叢書論著系列


  • 宗教命理 > 宗教概論












      這本書包含六位早期(十九∼二十世紀初)宗教學家的宗教理論,是國內外大學教授與研究「宗教學」的重要參考書。六位宗教學家包括開創宗教的學術研究的麥克斯•繆勒、以戰慄和迷人的「神聖感」來定義宗教的本質的?托、對宗教的森羅萬象作出主客體的結構與類型學分析的范德雷、用「神聖」和「世俗」的辯證和對比來追溯人類原始的宗教情懷的依利亞德、一生以呼籲宗教的對話為職志的潘尼卡,以及在那慘無人道的紐約地獄廚房中推行社會福音的繞申布士。在宗教研究的圈子裡,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常被人稱為宗教學之父。繆勒不僅是第一代的宗教研究學者,他對宗教學術研究的呼籲更是不遺餘力,而在神話學和宗教學上,也曾經作出劃時代的貢獻,雖然時至今天,他的很多理論都已備受質疑了。本書第一章以介紹繆勒的宗教思想為主,末後加上當代的評論。



      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 1869–1937)是宗教現象學的啟蒙人物,他的名著《論「神聖」》的寫作,卻不是要停頓在對神聖的描述上,或是只為說明人類普遍的宗教經驗及其結構。反之,卻是要透過對這些神聖經驗的描述,說明基督徒的唯一聖者基督。《神國與人子》在《論「神聖」》出版十七年後面世,本書第二章即是以?托這部著作為研究目標。我們想問:?托是如何從《論「神聖」》一書中獲得詮釋的靈感的?而他又如何解讀基督這一位《論「神聖」》所指向的「聖子」?書中所用的方法是否與一般自由派神學家常用的歷史批判法相吻合?為了找出答案,我們將從?托的生平成就說起,再進一步介紹他《神國與人子》一書,並進入該書神國及基督耶穌的論述場域,最後並將一窺其基督論底蘊。



      第三章從范德雷(Gerardus van der Leeuw, 1890–1950)的《宗教的本質和顯現》一窺其宗教現象學的梗概。號稱以「純客觀性」(pure objectivity)為其宗教研究的唯一目標的范德雷,如何兼顧其基督宗教信仰?作為一位荷蘭改革宗教會的牧師,有沒有如同一般人所認為的,把他的基督徒身分「放入括弧」,好成就一個完全沒有任何立場的中立者與旁觀者,俾從事宗教類型的建構?問題顯然是,類型建構過程中的主觀性如何與其客觀性取得協調?最後,范德雷類型學的現象學難道不也是另一種化約:把現象化約為類型?如是一來,全然非化約論的宗教學到底只是一種理想,還是一種有可能成就的實際?



      羅馬尼亞宗教學者依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86)有一套很獨特的宗教儀式理論。他認為,古人生活中,幾乎所有行為都是儀式性的,都是重複「在那時」(in illo tempore)的典範行動,因而古人是宗教性的,是宇宙的一部分。雖然很多現代科技人以為自己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殊不知他們的很多行為表現仍然是儀式性的。換言之,他們在內心深處依然渴望「整體」與「救贖」,他們在潛意識裡也和宗教人一樣,尋求儀式的救贖,藉著儀式,他們希望自己與神聖發生內在的關聯,好能抵抗日常生活中那孤絕的、分裂的、破碎的命運及其黑暗的夢靨,並進一步成就生命的更新。第四章即是探討依利亞德的宗教及儀式理論,最後並嘗試從基督宗教西方傳統的聖事神學來詢問依氏儀式理論與它的相符性。



      以提倡宗教對話而名聞遐邇的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 1918–2010),有兩個主要概念,一是多元論,二是「對話的對話」。二者表裡相依:一方面,事物本身即是多元的,它不能還原為一個單一體系;而另一方面,這個多元的實體世界,卻對它的參與者提出一個極端得近乎不合情理的要求: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相與對話。對話,是事物本身的深層需要,除此之外,它不能有別的意圖(如皈化、支配他人等)。本書第五章即在探討潘尼卡的多元論與對話論之間的關係,經由潘氏的多元論看出其對宗教對話的看法。



      二十世紀初期,出現了兩個以關懷社會正義、批判經濟剝削、以解放貧窮人和受壓迫者的苦難為前提、強調教會的社會責任的基督徒神學思潮。其中之一是「解放神學」,醞釀自拉丁美洲受苦難的群眾處境;另一個「社會福音」,則是針對美國這個新興國家中的貧富懸殊、社會冷漠、與制度性剝削下的苦難問題而產生。第六章的目的,在於探究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 1861–1918)這一位與「(古典的)美國社會福音」的名字幾乎同起同落的先鋒勇士,先從他的生平處境講起,再看他社會福音的主要內容,社會福音的發展、困難、與沒落,最後再來看看當代的基督徒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社會責任!

    ?








    自序

    第一章  宗教學之父麥克斯•繆勒的宗教思想

    第二章  魯道夫•奧托《神國與人子》一書的 基督論及其與《論「神聖」》的關係

    第三章  葛拉德•范德雷類型學的宗教現象學

    第四章  梅西亞•依利亞德的儀式理論:兼論其與基督徒信仰的異與同

    第五章  從雷蒙•潘尼卡的多元理論說到宗教對話

    第六章  華特•饒申布士:社會福音的先鋒

    重要參考書目

    ?








    自序



      我從2002年開始在輔大宗教學系教授「宗教學史」,按年代的先後順序給學生介紹宗教研究領域裡有代表性的學者,每星期一次,至今已逾十年。教學期間,為了準備教材的需要,又為了讓學生有中文的參考資料可讀,陸陸續續地深入研究了一些「開創型」的宗教學者,並在學報上發表了論文。這一批學者,他們或是開創一個學派(如繆勒、范德雷),或是展現出一種豐富的思考模式,並在後來的研究者中產生深厚的影響(如奧托、依利亞德)。接任系主任之後,又開始教授「宗教交談」,潘尼卡主張默觀型的「對話的對話」馬上吸引了我的興趣,成為我的首選。前年,在一個以「上帝的國」為教學目標的研究所課程中,無意中接觸到繞申布士和他的社會福音思想,後來並且在一個宗教社會論壇中發表論文。以上的研究,構成了這本書的基本內容。



      上述六位學者,都可說是一時之選。他們的思想,代表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所謂「宗教學」的萌芽階段,西方基督徒思想家在時代的衝擊下企圖跨越傳統宗教面對普世宗教的挑戰時所做的嘗試。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理性主義的顛峰時候,這些學者,多多少少都表現出這個時代的特色,企圖以理性面對宗教問題;但作為一個「宗教」學者甚至信徒,他們也多少體會到理性的限度,承認宗教有一個理性以外的維度,非人類理性所能觸及甚至洞悉(繆勒的無限、奧托的神聖、范德雷的啟示、依利亞德的實體、潘尼卡淵深而沈默的父、繞申布士的上帝)。



      本書以介紹這六位宗教學家的思想為主,篇末再試圖對其理論作出一些評價。基本上,對於這幾位創造時代的大思想家在宗教研究上所做的貢獻,站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是充滿感激之情的。宛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看得更遠;當然由於時間的優勢,對他們由於時代的短視與不足所形成的學術困難,我們也相對地看得比較徹底。但如同我在討論繆勒的宗教學時所說過的,我們是走到他們背後才看得見他們的背影的,因而對於站在自己影子上的人,我們委實不能怪罪太多!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我首先得感謝輔仁大學慷慨讓我在屆齡退休之前,得到一年的休假,如此我才能有足夠的時間,把這些多年前出版過的文章,再從頭到尾細讀一遍,並且作出修正。我也感謝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的曾慶豹老師的推薦,及「中原大學基督教學術叢書」的各位學術委員的首肯與認許,此外,我也謝謝編輯陳慧娜小姐親切的聯絡和細心的服務,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同仁,尤其是負責美編和行銷的同工們。沒有他們的幫助,這本書是不可能出版的。



    黃懷秋

    2013年3月15日






    其 他 著 作
    1. 伴你讀保祿(經典紀念版)
    2. 走一趟身體的朝聖之旅
    3. 宗教交談-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