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佛在心中莫遠求

佛在心中莫遠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853072
羅果銘
城邦印書館
2013年10月24日
60.00  元
HK$ 51  






ISBN:9789868853072
  • 規格:平裝 / 112頁 / 12.8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人為什麼要有宗教信仰?? 又為什麼要發大願、行大行?

      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經很難嗎? ?

      蓮池大師曾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於別人行。」

      只要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就足以徹底覺悟了。

      佛在心中莫遠求,人人皆可



      不滅的靈魂會被累世的業牽著鼻子走,六道輪迴之事無法一了百了,絕非想像中簡單!因此我們應該對靈魂建立基本的瞭解,以期能避免六道輪迴。作者羅果銘皈依法鼓山十年餘年,將其讀經之心得,以及皈依後的人生轉變、感受書寫成書,也因為感受到「佛」可以用來鍛鍊靈魂,故以《佛在心中莫遠求》為書名!



      ●放下你心中的第一層枷鎖:對宗教信仰的缺乏



      ■信心,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對宗教信仰的絕對信心。欲從業解脫的方法在於,不斷的從善,不再種惡因。



      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要相信靈魂不滅很難,對於淨宗更是比較難接受的,而作者羅果銘也是其中之一。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在台北講授《華嚴經》十七年,不曾中斷,結果使他開悟。悟了什麼呢? 就是淨宗大德所言非假、確確實實、一點也沒錯。這部經,這個法門,是世尊主要要說的一部經。



      羅果銘開篇以「為什麼要有宗教信仰?」直接破題,同時也對出芸芸眾生常見的疑惑,其實信仰宗教的目的就只是:唯求自在! 但我們到底是哪裡自在? 哪裡不自在? 難道自在的是這個心,而不自在的是這個身嗎?那麼何謂真正的自在快樂?作者提出自在快樂的定義,在於大家都自在,否則只有你自在,一樣無法快樂地生活在群聚社會中!自在快樂的定義,在於身體免於煩惱、病痛、飢餓和生死等;因為在解脫前,你的心和你的身還是捆綁在一起,難以切割分離! 故上述的諸苦都應該得到解脫。



      ●放下你心中的第二層枷鎖:對自在快樂有真正的理解



      ■需要對自在快樂有真正的理解,從而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以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為信仰宗教的最終目標─受是自在,用是快樂。其中三大關鍵:永久性的自在、大家都自在、諸苦皆得解脫的自在。



      在我們人生中,會經過無數的道路,經過後,道路於我們就已經完成了它被賦予的任務。而被我們遺忘、捨棄,不論是好是壞,因任何的道路都只是過程而已!羅果銘以為:經是經過的道路,因為經過不同的道路,所以到達的世界就不會相同。事實上亦是如此,在台灣自稱學佛的人不在少數,但自稱宗教信徒者仍行小奸小惡之人還是大有人在,猶如「盲進」!淨空法師談受用:「離修說性則空談,離性而修則盲進,指的就是這個狀況。



      人生在世,有欲才會有苦,有苦才會有憂,欲來自眼耳鼻舌身意,進而轉化成食衣住行育樂的日常生活欲求,於是會有生死、男女、煩惱、恐怖、面貌美醜等之情境產生。改變情境,控制情境,甚至轉化不讓情境發生,是我們想要的和所追求的!



      ●放下你心中的第三層枷鎖:對經的運用不了解



      ■對經的運用不了解、缺乏信心,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以經為修行的道路、信受奉行經的內容、經的受用在於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其過程可透過語言文字的力量 (經書、咒語)讓諸苦皆得解脫。



      古今中外透過「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經,來達到控制情境,因為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優劣,都是源於一念心性。為什麼「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經,可以用來應對人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境的問題;該怎麼「受」、如何「用」,也許可以歸結到語言文字的力量! 因為書寫、受持就是文字,讀頌、為人解說就是語言!



      ●放下你心中的第四層枷鎖:如何放下



      ■不解其意,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降伏即發大願。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此處的布施是捨、是放下把一切分別放下,把一切執著放下,才是真的放下。「必無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



      接著,作者談論「為什麼要發大願、行大行?」對於大部分初學的同修們,一看到經上講大願、大行,就一頭霧水、莫名其妙。什麼是大?我發的這個願夠不夠大?我修的這個行大不大?大的標準到底在哪裡,若不清楚,即是前面所講的盲進,縱然認真努力修行,自以為是精進,其實是盲進。羅果銘形容身體就是一個小型宇宙,這個宇宙裡的複雜狀況與太虛空、大宇宙一模一樣。這個小身體就是大宇宙的縮影,大宇宙那麼複雜,我們身體的小宇宙亦復如是,真的是不增不減。一旦失衡後果嚴重,就如同大自然以氣候異常、自然災害反撲是同樣的道理。作者並於於此點出:大願大行,就是這些生活中的一切事呢!



      ●放下你心中的第五層枷鎖:理解經書咒語



      ■對經書咒語(語言文字)的力量沒有信心,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在某些情境發生,以某一段經文來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以利自己或別人的解脫!依據的就是《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描述境界的理解與信心!



      舉凡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喜、怒、哀、樂、眼、耳、鼻、舌、身、意的各種狀況;《無量壽經》中都有所列舉,一旦遭遇所述的身心狀況,只要依照指引,加以書寫、受持、讀誦,甚至為人解說,自能狀況解除,身心獲得清靜自在!作者帶領大家陷在寂寞、恐懼、憂慮、苦惱、失意、患難、悲傷、孤獨、灰心、懷疑、信心失落時,可於《無量壽經》的某些段落來選讀,或許能在放下後尋得自在。



      ●放下你心中的第六層枷鎖:佛在心中莫遠求



      ■放下你心中的所有枷鎖,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否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



      今天的社會環境濁惡到極處,是住在此世界的眾生,自私自利、貪瞋癡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心極不清淨,沒有慈悲心,感得現前濁惡的依報。由此可知,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勝劣,都是淵源於一念心性。佛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才能往生?心要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念佛要把清淨心、慈悲心念出來。若天天念佛,清淨、平等、慈悲不能現前,那只是與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這一生不能往生。念到與清淨、平等、慈悲相應,就有把握決定得生淨土。



      文中,作者再用「人挑扁擔」來進一步做說明:那個挑著扁擔的人就是你、是佛,扁擔一邊是法、一邊是僧,放下便能得到自在! 恰如布袋和尚教我們「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六祖惠能禪師告訴我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看來「放下」是關鍵,因為本來無一物! 放下並非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作者對《無量壽經》的體悟,反映出許多現代人對在生活上遭遇困頓與枷鎖而無解的心境,透過簡單易懂的文字與經文釋義的結合,提供了人們另一種讀經的捷徑,也恰恰道出書名《佛在心中莫遠求》的意涵。



      羅果銘學佛三十九年實屬不易,而能將體悟心得有條有理的論述成書更是一件難事!本書以《無量壽經》為本,輔以各種版本的會集本,也囊括了相關佛學經要,讀來內涵豐富且淺顯易懂,饒富開導困頓生命之效,貼近眾人常見的疑惑命題,同時也探討到每個的生命歷程皆會遭遇的生老病死階段,透過自在快樂的轉念求得「自在」,進而讓身體免於煩惱、病痛、飢餓和生死等苦。作者分享於日常生活中即可藉由轉念解脫的實際作法與奧義。層層剝離覆蓋在我們心上的枷鎖;逐層一剝離時,身心愈來愈輕鬆自在,終於能有擺脫所有枷鎖的一天!原來「阿彌佛陀佛」四個字的背後,有著這麼深的底蘊,一點都不簡單啊!佛不妄語,既然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作者希望透過此書在此時多宣揚鼓勵大家多了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得度。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的分享對《無量壽經》的解讀

      •以學佛經要探討切入生老病死等問題

      •是撫慰現代人困頓內心的心靈小品








    【自序】認真修行,完成此生使命

    【前言】 四十八大願,人間一切殊勝



    第一章 為什麼要有宗教信仰?

     第一節 三個理由

     第二節 靈魂不滅,古今中外歷歷可證

     第三節 從業解脫

     第四節 求自在快樂

     第五節 自在快樂的定義—永久

     第六節 自在快樂的定義—眾生皆自在

     第七節 自在快樂的定義—身體免於煩惱、病痛、飢餓和生死等苦



    第二章 何謂經?

     第一節 經過的道路

     第二節 信受奉行

     第三節 受用

     第四節 透過語言文字的力量(經書、咒語),讓諸苦皆得解脫



    第三章 為什麼要發大願、行大行?



    第四章 《無量壽經》如何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第五章 佛在心中莫遠求

     第一節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第二節 能否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



    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放下是關鍵

     第二節 定靜安慮得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