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這個作品,怎麼這麼貴?:一句話說出現代藝術與大師特色 What Are You Looking at?: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這個作品,怎麼這麼貴?:一句話說出現代藝術與大師特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70068
威爾.岡波茲
大是文化
2013年10月31日
120.00  元
HK$ 96  






ISBN:9789865770068
  • 叢書系列:Styl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tyle


  • [ 尚未分類 ]












    花三小時排隊,看半小時出場,比逛紀念品販賣部的時間還短?





      「這作品,居然值31億?」

      「這幾筆,是在畫啥?我家小孩也會呀! 」



      99%的人,觀賞(或說到)現代藝術時,都有以上這些共同問題。



      作者岡波茲是英國BBC藝術總編,他自編自演了一場單人脫口秀,於愛丁堡藝術節締造完售票房佳績。此事造成轟動後,岡波茲延續這種大受一般觀眾歡迎的脫口秀風格,為讀者打開現代藝術的大門,讓你笑著明白——這一百五十年來的現代藝術發展,是有脈絡的,絕非無厘頭或是純商業炒作:



      ◎莫內、雷諾瓦的創作,為何當年是不入流的「下等」主題?

      ◎一個小便盆竟變成大師傑作?故意來亂的竟然價值崇高,道理何在?

      ◎明明五歲小孩都畫得出來,為什麼盧梭是大師,我家小孩的畫就不值錢?

      ◎印象派到底是美得讓你超有印象?還是模糊得讓你留下壞印象?

      ◎畢卡索的畫明明很難辨識,為什麼他堅稱自己「從不畫抽象畫」?

      ◎一堆磚頭,為什麼值得讓一個國家級美術館浪費大筆公帑……



      為什麼這些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能從原本飽受大家惡劣批評,變成名留青史的作品?而且還很貴!讀完本書,你會知道——

    ?

      .哪個畫派拆了貴族畫室和真實生活的牆,讓畫家從此走出戶外。

      .什麼時候開始,畫的像不像不重要,能激發感情的張力才會賣。

      .如果一個畫家想造反,他會用甚麼顏色與線條來表現?

      .畫家看世界跟你哪裡不一樣?為什麼塞尚會說:眼睛看到的,不是為了相信,而是為了提出問題。

      .畫壇也有蘇珊大嬸,盧梭40歲才開始培養周日下午畫畫的嗜好,為何能晉身大師?

      .為什麼一個瘦骨如柴的人像,竟然賣超過新台幣31億元?

      .有些人畫景物或人物很像;有些人畫得超不像,如畢卡索,憑什麼稱為大師?

      .為什麼有些名畫尺寸越來越大,如秀拉?有些卻越畫越小?



      本書涵蓋27個大小流派,重要藝術家超過100人,作品照片共140張,內容超級豐富,為了方便讀者攜帶與閱讀,將原書分拆兩本出版。



      第一本是《這個作品,怎麼這麼貴?:一句話說出現代藝術與大師特色》,從現代藝術如何從古典藝術走出來開始,從莫內先登場,然後敘述印象主義如何從被嘲諷到廣受歡迎,日本浮世繪如何影響印象主義,乃至於秀拉為什麼要用點點作畫?高更的象徵主義到底在隱喻什麼?梵谷看到了什麼,為何他筆下的光線會這麼扭曲,驚嚇指數高到把孟克刺激出「吶喊」這幅鉅作?法國畫壇如何影響了義大利,又如何刺激出俄國的至上主義,為什麼俄羅斯這麼多抽象畫大師……



      第二本為《看懂設計,你要懂的現代藝術》(2013年12月出版),內容從俄羅斯「非具象主義」對現代設計的影響開始,為讀者打開當代設計的大門。讓你不只能看懂現代藝術大師傑作與當代設計理念,還能非常深入淺出的評論一位藝術家、設計師的思惟——這是○○主義作品、他流露○○派的風格。



      現代藝術風格迥異,其實一脈相承,各種「主義」似乎各有故事,其實系出同源。你會明白:



      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竟然讓藝術家開始為普羅大眾商品和廣告做設計;

      為什麼會有原始主義?野獸派是在野獸什麼?



      畢卡索的作品,啟發了安迪沃荷;刺激了達達主義;喔,還有你我的美勞課內容。



      看完這些故事,你就知道,這些作品在流露人性情感、思惟,甚至精神狀態時——極其真摯、所以珍貴(而且真貴)!



      從一個讓英國人笑著搞懂現代藝術的表演開始,邊演邊寫成這本書,是你日後參觀所有畫展、經典作品來台展、甚至看懂當代建築、室內設計與產品設計大師作品的必備書,隨身帶著吧!



    名人推薦



      黃海鳴?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

      李政勇? 安卓藝術負責人、藝評家

      施靜菲?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








    藝術地圖? 現代藝術流派關係圖

    編輯室報告 讓你笑著看完的豐富知識,只此一家

    作者序? 有了這故事,難怪這作品這麼貴

    前言? 我能讓你的現代美術館之旅變得很好玩



    第1章? 一九一七年 《噴泉》

    本來是來亂的,小便盆變成大師傑作

    白瓷小便盆,藝術圈大風暴

    先想好概念,再選擇媒材

    從未公開展覽,卻最具影響力

    「那是藝術嗎?」「呃~是。」



    第2章? 前印象主義? 一八二○~七○

    畫畫何必神聖,咱出門找「下等」主題

    最後一批創作「像樣的藝術」的人

    野餐、喝酒、走路,第一次當畫作主題

    出門畫畫,從此改變畫家的創作方式

    色彩明亮的「卡通水準」傑作

    可攜式顏料,讓畫家到現場作畫

    印象派第一課:筆觸快速、有力

    印象派第二課:畫出未經修飾的平凡生活

    非主流人數夠多,就夠主流

    現在你不吸睛,之後他們後悔

    漫遊者的快速反應力

    表達生活「瞬間中的永恆」



    第3章? 印象主義? 一八七○~九○

    「印象」,藝評狠嘲諷,後來舉世追捧

    首度展出就有印象──壞印象

    強調光影,不重細節

    大師之作,當年被譏像草圖

    「沒頭沒尾、沒上沒下、沒前沒後。」

    偉大畫家最需要的人──畫商

    印象派早期最具代表性作品

    從此藝術有了「產業」規模

    像被雨水洗過,一片模糊就對了

    光暈,光看就暈的朦朧感

    向浮世繪學習一:戲劇化的透視法、不對稱構圖

    向浮世繪學習二:高空俯視、對角線構圖製造動態感



    第4章? 表現主義、象徵主義、點描派? 一八八○~一九○六

    高更隱喻,秀拉寧靜,梵谷吶喊吧!

    後印象派是怎麼被「送作堆」的?

    後印象派發現了「想像力的視覺語言」

    梵谷的扭曲線條,開啟了表現主義

    「農民生活」階段,用色細膩但暗沉

    畫風成熟階段:色彩、厚塗、光線扭曲

    不只是畫,更像雕塑

    扭曲的線條,後繼有人

    高更愛用隱喻,象徵主義出場

    打破用色規則,這傢伙想造反

    主題很寫實,用色很反常

    把想法畫成樹幹,有想像力才畫得出來

    厭倦都會生活,到叢林裡畫原始人

    秀拉的點描法,為畫布帶出光澤感

    印象派太潦草,秀拉要顏色排隊站好

    選擇大畫布,給顏色空間發光

    分割顏色讓紅色更紅、綠色更綠



    第5章? 眾人之父:塞尚? 一八三九~一九○六

    因為,他教世界上的人「怎麼看」

    看了幾星期,給你一幅畫面

    畫得跟照片一樣?我幹嘛!

    為什麼塞尚是畫壇巴哈?

    你看見大自然,塞尚發現幾何結構

    田園是長方形、房屋是立體方塊……

    把垂直與水平線條藏進畫中



    第6章? 原始主義? 一八八○∼一九三○? 立體派? 一九○五∼一○

    原始:真摯、所以珍貴(而且真貴)

    為什麼想回歸原始?

    用色極誇張,效果極迷幻

    裝潢師父半小時趕出來的

    忌妒,激出畢卡索的鬥志

    非洲黑人頭,嚇出亞維儂少女

    岔題:畢卡索愛盧梭

    畫壇的蘇珊大嬸──盧梭

    要畫得像個孩子,得花一輩子學習

    羅丹哪裡好?哪裡不好?

    再進化:不受拘束的真摯,怎麼表達?



    第7章 立體派? 一九○七∼一四

    拼貼派掌門畢卡索,方塊大護法布拉克

    幽閉恐懼?你看懂大師了

    差勁的藝術家拷貝,偉大的藝術家剽竊

    怎麼看?由上往下、從下到上,兩側同步

    我這輩子不畫抽象畫──畢卡索說

    好吧!不是抽象畫,是「女孩」

    壁紙、油布,又黏、又貼

    於是有了安迪沃荷和氣球狗(黃色小鴨?)



    第8章? 未來主義? 一九○九∼一九

    源自義大利、結合立體派、造就鑿岩機

    印象主義讓藝術商業化,未來主義讓藝術泛政治

    特徵:高速前進的動態感

    「百感交集」:集合各種動作壓縮在同一時間

    不碎裂、不陰沉,也是未來主義嗎?

    歌頌機械與戰爭,召喚世界大戰



    第9章? 抽象畫:奧菲主義、藍騎士? 一九一○∼一九

    觀賞畫作,卻得到聽交響樂的經驗

    不斷省略細節,就剩下……

    沒有故事,別想──看就好

    畫出物體,反而看不見顏色的美

    無主題音樂,無主題繪畫

    「聽見」顏色的聲音

    抽象畫:把音樂畫出來

    用不協調的色調來「刺」觀者

    觀賞時不要用腦去想,才能喚起超感官能力

    不是為了「再現」看得見的世界



    第10章? 至上主義、構成主義? 一九一五∼二五

    非具象藝術:現代設計元素的源頭

    傳統藝術「有」主題,非具象藝術描繪「無」

    從西歐藝術的「有」,到俄羅斯藝術的「無」

    純粹的至上感受,意思是?

    「看起來真酷」,意思是?

    顏色與形式是為了油彩,而不是為了複製自然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畫布、顏料、以及木質框架,也是欣賞的重點

    單色畫,終結(純觀賞的)中產階級藝術

    「為人民服務」,設計師來了



    附錄? 各流派大師藝術主張一覽表

    找到每個大師的「創新特點」,看懂大師作品就變得簡單了

    ?








    推薦文二



    大眾想看懂的小小願望,終於得到滿足




      這是一本保證大家可以懷著放鬆的心情讀懂的藝術故事書,我不能說裡面完全沒有艱深的專有名詞,像是透視法(perspective)、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或是宣示畫家藝術哲理的抽象宣言,例如愛爾蘭畫家培根(Francis Bacon, 1909-92)所言「繪畫是個人神經系統投射於畫布上」;但是透過作者生動連貫的敘事,有如古代說書人般鋪陳故事情節與高潮,讓人不知不覺忘我地沉浸於現代藝術的故事中,忽然幾個小時過去了都沒發現。



      讀完本書後,你一定夠膽走進美術館,像是戴上哆啦A夢口袋裡拿出來的透視鏡,一眼看穿藝術家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或概念。



      作者所使用的魔法究竟是什麼?我個人也經常為了大學部的通識課程或是對象為一般大眾的演講而傷腦筋,思考如何將艱深的學術研究轉化成一般人可以聽懂、甚至引人入勝的藝術故事。但從PPT上的評論及教學評鑑數字看來,我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我還希望可以喝下什麼魔法水,一覺醒來就能讓自己能言善道,用最貼近大眾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藝術大師們的精彩作品,但想像總是比事實容易得多。因此,我很佩服這位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的藝術總編為了將藝術介紹給一般大眾所做的種種努力,包括去上了單人脫口秀(stand-up comedy)課程,並親身實驗脫口秀技法如何讓人不再感到現代藝術的遙不可及。



      從個人真實體驗出發的真誠文字,更是一針見血地點出各個階段重要藝術家的追求與貢獻。而理性的分析之外,更關鍵的是,作者帶領我們用眼睛去看作品,讓每一幅作品彷彿躍然紙上。在描述莫內的傑作《日出印象》,他如是說:



      「場景中紅橙色的破曉光輝,自海面勉力升起直至天際,就像週一症候群的  員工在冬日的被窩裡掙扎著起床。火紅光球的亮度似乎還不夠驅走壟罩著帆船的藍色霧氣,但卻足以讓早晨冷冽的海面,由紫色轉為溫暖的橙色,就像電暖爐上發熱的電管一樣。…」。



      如此善用生活周邊事物比喻的語言天分在書中處處可見,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捧腹大笑(例如,要傳統藝術學院派畫家去描繪「下等的」主題,就像是要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接案婚禮攝影一樣)。



      本書宛如幫我們開出一條路徑,走近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藝術品,這不正是一般大眾的小小願望嗎?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施靜菲





    作者序



    有了這故事,難怪這作品這麼貴




      自宮布利希(E.H Gombrich)的經典之作《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到休斯(Robert Hughes)的《新世界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 ),涵蓋現代藝術的藝術史書籍不乏這類精湛作品。我無意而且也無從和這些鉅著一較高下;我只是想提供一點不一樣的:一本從個人角度出發,以說故事的方法呈現,資訊豐富的書。內容依年代從印象主義至當代藝術的故事(但由於篇幅限制,仍無法一一介紹參與各個藝術風潮的所有藝術家)。



      我志在寫一本真實卻生動的書,而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裡頭沒有太多注解或冗長的來源出處,而且偶爾我還乘著想像力進入如印象主義畫家相遇的咖啡廳、或者畢卡索主辦的宴會等場景。這些畫面是根據其他人留下的文字記錄(印象主義畫家的確曾聚集在某一家咖啡廳,而畢卡索也主辦過一場宴會),但其中一些偶然的對話細節則出自我的想像。



      這本書的寫作靈感來自二○○九年我在愛丁堡藝術節的一場單人脫口秀表演。當時我為衛報》(The Guardian )寫了一篇文章,研究單人脫口秀(stand-up comedy)技巧如何讓現代藝術更引人入勝,而不是讓人退避三舍。為了要證明我這個想法,我報名了一個單人脫口秀的課程,接著在愛丁堡前衛藝術節(Edinburg Fringe)做了一場名為《雙重藝術史》(Double Art History )的演出。結果似乎頗為成功:觀眾偶爾跟著開懷大笑、而且還參與演出,從節目尾聲讓觀眾參與的「成果驗收」表演看來,他們的確學了不少現代藝術。



      不過,我倒是不會想再嘗試單人脫口秀了。我想以記者與傳播從業人員的身分深入現代藝術的主題。作家大衛.華勒斯(David Foster Wallace)曾將散文寫作比擬為:服務業中一個具備合理智力的人,花時間代替其他人調查他們無暇顧及的事物。我希望某種角度來說,我也能為讀者提供這樣的服務。



      過去十年來,我在奇異迷人的現代藝術世界中的工作經驗使我受益不少。我擔任泰特美術館媒體部門總監有七年的時間,這期間我拜訪了世界各大美術館,也看了不少避開高觀光客流量、較不知名的收藏。我也曾拜訪藝術家的宅邸、瀏覽有錢人的私人收藏、參訪藝術品修復室、觀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現代藝術拍賣會。我讓自己沉浸在現代藝術中,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略有所知。我要學的還很多,但希望我所學與傳達的內容,能夠稍稍有助於你對現代藝術的了解與賞析。它對我來說已然是生命的無上享受。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