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小說的密碼:人性與關懷

小說的密碼:人性與關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1834
涂成吉
秀威資訊
2013年10月09日
77.00  元
HK$ 69.3  






ISBN:9789863261834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19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視界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在小說裡

      我們探索人生哲理

      思索生死的奧秘



      在小說裡

      我們尋找解析時代的密碼

      窺視人心深處的秘境

      ──有人性始有文學,有人性始有小說



      本書節選十九篇英美名家短篇小說,如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馬克•吐溫〈好小孩的故事〉、狄更斯〈兒童的故事〉、喬伊斯〈伊芙琳〉等名作,每篇皆搭配作者簡介與內容導讀,並有延伸作業,期能使讀者在閱讀、悅讀中,更了解與親近廣深浩瀚的西洋文學。



    本書特色



      本書將帶領學子在最少的閱讀挫折下,對英文小說有最快的入門。



      除首篇〈導論〉外,全書精選了分具浪漫、寫實、自然與現代主義,風格明確、主題突出的十九篇英文經典短篇小說,配以朗讀、表演或想像發揮的課程延伸作業,呈現一本好讀、悅讀的英美小說文學精選。

    ?








    1.導論─有人性始有文學,有人性始有小說

    2.詹姆士.古柏《日蝕》──美國本土文學拓荒者

    3.霍桑《年輕的布朗大爺》──善與惡的人性交叉

    4.愛倫.坡《弗德馬先生案的真相》──浪漫黑色劇之泰斗

    5.赫爾曼.梅爾維爾《提琴手》──人性宿命式悲劇

    6.狄更斯《兒童的故事》──資本社會的人道寫實先驅

    7.安布魯•畢爾斯《梟河橋記事》──扭曲時空、真實謊言的創意

    8.傑克.倫敦《生火》──自然中的人性原始力

    9.史蒂芬•克蘭《海上扁舟》──怒海中的人性光輝

    10.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無聲勝有聲的弦外之音

    11.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短篇小說驚奇之王

    12.王爾德《自私的巨人》──淒美動人的快樂王子

    13.法蘭克.史塔頓《美女還是老虎?》──小說的創作法寶「兩難」

    14.喬伊斯《伊芙琳》──小說之蒙太奇大師

    15.伍爾芙《一間鬼屋》──內心更潛深處之探索

    16.馬克.吐溫《好小孩的故事》──美國西部文學之幽默大師

    17.威廉.福克納《給愛蜜麗的玫瑰》──美國南方社會文學小說家

    18.凱特.蕭邦《一小時的故事》──美國女性主義小說先驅

    19.史考特.費茲傑羅《一個酗酒案例》── 美國「失落的一代」與「經濟大恐慌」之代言人

    20.薛吾德.安德森《林中之死》──生與死的奧秘美學

    ?








    自序



      全世界七十億人口中,最不妥協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絕不見一雙相同指紋,這象徵著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正因人性的深不可測,如同指尖紋路,千變萬化,有人性始有文學,有人性始有小說,小說正是發掘此一人心深邃無底多樣的生命故事。



      本書最大目的,就是希望學子在最少的閱讀挫折下,對英文小說文學,有最快的入門,編製上,書中的作者短評與作品分析,固然有助文選的親近,但最大的挑戰還是如何讓學生不因艱澀與冗長的英文,而降低閱讀原文的熱度與動力,否則一切也是惘然。因此,筆者在不失原味下,精簡原著篇幅,並將英文生字的解說,不擺設在他頁,而是直接安插其後,保持閱讀流暢,不致讓欣賞的感覺中斷。最後,在原作的應用上,配以活潑的朗讀、表演或發揮想像的作業延伸,完就一本兼具程度又好讀、悅讀的英美小說文學精選。



      除首篇《導論》外,本書過濾與精選了分具浪漫、寫實、自然與現代主義,風格明確、主題突出的十九篇英文經典短篇小說。不論作者或作品,大皆耳熟能詳,極富個人寫作特徵之代表。大致歸納如下:



      所謂「人心惟危」,「求生」成了小說中,一個極佳發掘人性的題材,史蒂芬.克蘭的《海上扁舟》與傑克•倫敦《生火》分別在大海及北國冰天雪地中,寫下了兩種截然不同氛圍的美國自然主義小說佳作。



      如果你喜歡享受surprise或跌碎眼鏡的快感,愛倫•坡《弗德馬先生案的真相》黑色劇,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的急轉彎,畢爾斯《梟河橋記事》的驚愕,法蘭克史塔頓《美女還是老虎?》的兩難,應該是不會使你失望的選擇。馬克吐溫《好小孩的故事》,一貫呈現他小說鄉土、直接的口語幽默,妙趣橫生,讀著讀著,總讓人不斷腦海浮現《湯姆歷險記》中,那位靈活、頑皮,一身是膽的西部小孩,才是馬克吐溫渴望的美國人格典型。



      人生哲理,梅爾維爾《提琴手》,王爾德《自私的巨人》,則分別以嚴肅與童話兩種方式表達生命中捨得、分享,平淡的意境。



      小說也是精準抓住一個社會當時經濟、政治及歷史意義的語言密碼。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與史考特•費茲傑羅《一個酗酒案例》,將美國二○年代所謂「失落的一代」,性、女人、酒的空虛頹廢,一語道盡。



      凱特.蕭邦《一小時的故事》與威廉福克納《給愛蜜麗的玫瑰》,前者以出乎意表的結局諷刺,後者卻充滿黑色、壓抑的恐怖謀殺,表達對美國女性主義的悲觀。



      二十紀後,現代小說傾向個人內心更潛深處探索的「意識流」派,霍桑《年輕的布朗大爺》與二十世紀的喬伊斯《伊芙琳》和伍爾芙《一間鬼屋》,古今相比,讓小說又有不同境界的閱讀感受。



      狄更斯《兒童的故事》與薛吾德安德森《林中之死》分別是十九、二十世紀,抗議資本文明生活下,對個人生活扭曲,前者藉一旅人的淡定與後者由一婦人的沉重,分釋了現代生死的奧秘。



      當然上述筆者的整理,只是一個極大簡略的分類,因為每篇小說裏,都有相當不同複雜的元素、手法與象徵的可議。然筆者個人倒是在這十九篇文章中,發現一些共同或者心得:



      一、 創作幾乎不外是個人生活經驗呈現,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是小說家。

      二、生死問題常涉大部文章主軸。

      三、 也許是時代巧合,這些小說家大部晚景淒涼,不得善終,極端例如伍爾芙,不知這是天份作家之宿命或curse?



    作者民國一○二年七月於內湖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