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一場盟友反目成仇,無聲改變世界與生活的科技大戰

Apple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3420422
弗雷德?沃格斯坦
洪慧芳
三采
2013年12月06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3420422
  • 叢書系列:Trend
  • 規格:軟精裝 / 352頁 / 25k正 /
    Trend


  • 商業理財 > 傳記 > 企業傳記












    從未曝光的第一手資料,

    深入兩大科技總部揭露商業機密與恩怨情仇!

    有劃時代的發明,有最高竿的商業謀略,

    有時代英雄的姿態,有小人物血淚,有揪心的真情與背叛,

    當代最具可看性的世紀商戰!





      2007年,賈伯斯發表第一支iPhone時,

      Google執行長施密特是Apple的董事,

      Apple和Google是事業夥伴,擁有共通的敵人。

      但,這一切都在Google推出Android系統後變調,

      Apple與Google成為頭號死敵,開啟了一場世紀商戰。



      這場戰役表面上是手機平台的規格戰,其實更是雲端掌控權的霸主之爭。輸贏不僅決定兩強市值的消長,還會影響周邊無數產業未來五年的布局,也將決定未來全球人們生活、工作、娛樂、消費,以及各類商業活動的全新面貌。



      作者沃格斯坦主跑科技新聞十多年,是少數能採訪到兩家公司現任及前任工程師和管理高層的資深媒體人。他在書中深入描繪兩強陷入纏鬥的來龍去脈,兩家公司董事會的決策布局,揭露兩強領導人管理風格的獨特性甚至是黑暗面,也忠實呈現Apple與Google這兩家最令人嚮往的公司,鞏固企業文化的獨特運作模式,以及內部員工殘酷競爭的實況。而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他對這場競爭結果的大膽預測,則成為備受注目的亮點。



      本書有驚人的內幕,有深具洞見的前瞻預測,還有小說般精采的敘事,讓科技圈內人看商業祕辛;投資者看未來選股趨勢;科技、電信、內容產業、電子商務乃至娛樂、媒體等各行業看下個十年的產業風向;而所有職場中堅分子與領導人,則都能從這場世紀商戰,觀察他們如何揮灑商業謀略與領導力,也能看到這群面對巨大競爭壓力的人,如何展現過人的勇氣與抗壓性,超越辦公室政治與人性的弱點,為個人與團隊締造紀錄,為我們革新科技、改變歷史。



      你所不知道的秘辛:



      ◎ iPhone首度登場時,不僅是個未成品,還問題一大堆,工程師心中只有恐懼沒有興奮。

      ◎為打造出最棒的iPhone,賈伯斯讓Apple兩位大將內鬥,政治角力讓許多工程師心力憔悴,在第一代iPhone上市後便離開了Apple。

      ◎一般推崇賈伯斯是iPhone之父,但在矽谷大家公認真正的iPhone之父是目前任職英特爾的麥克˙貝爾(Mike Bell),為什麼?

      ◎Google為何刻意把辦公環境打造得像大學校園,而且盡量讓大樓保持嘈雜?

      ◎Google一邊和Apple合作,將搜索引擎、地圖置入iPhone,但又同時發展Android系統,這是打什麼算盤?

      ◎Android的創辦人魯賓是個叛逆的怪咖,他家就像《鋼鐵人》主角家的地下室,到處都是機器手臂與先進電子專案原型。

      ◎Android團隊被併購後,跟Google企業文化一直格格不入,專案又必須祕密進行,使Android就像Google的情婦一樣,既受關注又受排擠。

      ◎為了開發軟體,Google從微軟挖人,不惜付錢請對方一年不要工作,等他度過競業禁止限期。

      ◎一開始手機商對Android興致缺缺,是Google付了數百萬美元給HTC,請他們加入聯盟打造第一支手機的。

      ◎賈伯斯指控Android手機抄襲了iPhone某些功能,雙方人馬曾就此密商。深感被Google背叛的賈伯斯非常憤怒,會談也演變成對人不對事的大吵,他還指著魯賓大罵,說他連造型都模仿賈伯斯。

      ◎Android手機很快就發展到足以對抗iPhone的地步,但iPad一發表就意外保住了iPhone陣營的地位,為什麼?

      ◎Google付錢給CSI影集導演籌拍新片,女神卡卡下張專輯不發CD會先推出app,HBO近年跟矽谷新創公司走得很近,這些現象又跟Google與Apple的纏鬥有何關聯?



    具名推薦



      遠傳電信網路暨電子商務事業群 協理 李全興(老查)

      網路趨勢觀察家 劉威麟(Mr. 6)



    專文推薦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TED╳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許毓仁

      《TechNews 科技新報》主編 葉嘉鎮

      資策會創研所FIND組長 鄭仁富

      Tappier.com 站長、前《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鄭緯筌(VISTA)

      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線傳媒創辦人 戴季全



      (依姓氏筆劃排序)



    國際主流媒體齊聲讚譽




      「在規模和廣度上,這是一本大書。這不只是一本商業書,而是關於Apple和Google兩大巨頭之間的戰爭。弗雷德?沃格斯坦以精彩又引人入勝的敘事法,道出這場數位地震是如何影響了所有的通訊企業,不論這些企業是資深還是年輕;又如何推翻我們過去所熟習的習慣。如果你想要了解為什麼你站的地面不穩,未來又將會是什麼樣子,就一定要讀這本非常棒的書。」--《GOOGLE大未來:工程師與企業家的戰爭,將把世界帶向何方?》作者 肯恩.歐來塔(Ken Auletta)



      「這本弗雷德?沃格斯坦的新書,內容豐富詳細、無可挑剔的呈現了Apple和Google為了掌控智慧型手機市場而戰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充滿了背叛和政變,從賈伯斯到布林,都為了掌控我們腦袋的和口袋而戰。本書最淒美的一句話無疑就是『賈伯斯以為布林和佩吉是他的朋友。』」--《惡魔在這裡:金融危機的祕史》合著作者 貝絲妮•麥克林(Bethany McLean)



      「幾乎每半個世紀矽谷就會有一場改變世界的科技革命,1980年代是個人電腦,1990年代是網路瀏覽器,而如今在21世紀則是智慧型手機。在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中,弗雷德?沃格斯坦講了一個從未被訴說但饒有興味的故事-Apple和Google如何主宰這個新世界,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3D Robotics執行長、《連線》雜誌前總編輯、《長尾理論》作者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在商業世界中,沒有哪一場戰爭,比Apple vs. Google追求手機霸主的地位更為重要。現在,弗雷德?沃格斯坦提供了我們每一場格鬥中不可錯過的精彩內幕。」--《Google總部大揭密:Google如何思考?如何運作?如何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史蒂芬.李維(Steven Levy)

    ?








    推薦序



    第一章?? ??? ?登月任務

    第二章?? ??? ?iPhone是不錯,但Android會更好

    第三章?? ??? ?上市前的二十四週三天又三小時

    第四章?? ??? ?我以為我們是朋友

    第五章?? ??? ?背叛的後果

    第六章?? ??? ?Android遍地開花

    第七章?? ??? ?iPad再次改變了一切

    第八章?? ??? ?「奎恩先生,拜託,別逼我制裁你。」

    第九章?? ??? ?還記得聚合嗎?現在正在發生

    第十章?? ??? ?逐一改變世界

    報導後記

    致謝

    ?








    推薦序1



    改變世界的背後,其實是科技巨人間的角力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的英文版叫做《Dogfight》,起得非常有寓意。



      Dogflight是兩軍交鋒,戰鬥機群互相纏鬥的意思。攻擊方會派出戰鬥機群,通常不是為了攻打敵方陣地,而是要清掃阻礙,讓後面的轟炸機、航空母艦等大傢伙可以順利登場。



      這本書的內容,正是Google與Apple兩家企業主管群們互相交鋒,合縱連橫,結果讓iPhone、Android這兩個重傷害武器得以登場,最後橫掃全世界的幕後故事。



      這故事遠比外界想像複雜許多。Google的崛起與Apple的復興同時發生在二○○○年代初期,微軟罷凌科技世界的時空背景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再加上同在矽谷的地利之便,最初Google與Apple高層有著相當親密的夥伴關係。



      但時序發展至二○○○年代中期,隨著雙方實力的日益茁壯,加上「行動上網」革命隨著環境成熟而快速加溫,衝突的利益終於迫使這兩個盟友必須轉為對手。



      這個轉變並不容易,過程中雙方需要逼迫電信商與製造商跟他們合作,顧忌微軟的反撲,處理交織的合作關係,還得調節自身主管與部門間的政治角力。這些錯綜的因素讓Google與Apple的每步棋都下得緊張萬分,往前看能夠形成的效果也常常難以預料。



      當然最終iOS與Android是徹底改變了世界。它們首先聯手改寫了行動的遊戲規則,接著還共創平板市場,徹底威脅PC產業存在的價值。



      但近距離去看,這兩家公司更像是馬拉松中脫穎而出的領先者。他們彼此追逐,偶爾互相卡位,為了超越對方逼出自己強大的潛力,最後因而把Microsoft、Nokia、Blackberry、HP、Dell、Acer等佼佼者都拋在腦後。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帶我們深入這段大衝刺的幕後,揭開過程的種種縝密思考與布局。無論你是好奇這段歷史,或是想從中得到借鏡,它都是非常值得細細咀嚼的一本好書。





    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推薦序2



    創業是生命信仰的延伸




      如果要談近二十年來改變人類生活最有影響力的品牌,Apple和Google絕對是排行前兩名,這兩個傳奇性的公司不但改變了我們跟資訊、人機介面互動的方式,更改變了人際網絡串聯的模式,這兩個偉大的公司有許多共通點也有不願意妥協的差異性。Apple的賈伯斯(Steve Jobs)和Google的布林(Sergy Brin)和佩吉(Larry Page)同樣有著想要改變世界的理想,但是兩間公司最後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賈伯斯是當代最傳奇性的創業家,他出生平凡,沒有完成大學學業就跟他的好友 Steve Wozniak創辦了Apple電腦,從此改變了個人電腦產業。三十歲的時候他被Apple董事會逐出公司,他一氣之下賣掉大部份的股票,創辦了NeXT企圖東山再起,又購買了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皮克斯(Pixar)動畫公司。幾年之後Apple併購了NeXT並邀請他回去擔任執行長,接下來的十五年,Apple在他的帶領下發表了iMac、iPod、iTunes、iPhone、iPad,每一項產品都改變了產業。



      布林和佩吉在史丹佛攻讀博士的時候創辦了Google,他們的願景是想要透過搜尋引擎整理全世界的資訊(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這個具有遠大抱負的想法透過Google不斷推出的革命性產品如:Gmail、Google Map、Google Plus等服務,正在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這兩間公司同樣改變了世界,然而兩個公司的文化卻大相迥異,Apple強調封閉、完美,任何產品在尚未正式發表前消息封鎖到極致,公司內員工經常被下封口令。Google則是秉持著開放的精神,即使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仍然要求員工有創業精神(startup),兩個創辦人更經常有實驗性質的項目如Google無人駕駛車(driverless car)、Google Glass、Google Moonshot Project、Android平台等等。這些計劃有許多最後即使沒有成功,也在內部創新上不斷提醒員工莫忘初衷,保持實驗精神。



      這兩個公司在推出iPhone和Android平台後正式交手。這兩個平台各有優勢,對於使用者來說,樂於見到兩個公司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斷地進步,這其中牽涉到不但是對商業利益的考量,更是兩個公司創辦人理念和世界觀(world view)的延伸。



      這場精彩的戰爭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站在這個時代的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有他們的雄心壯志和不願妥協的理想,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也為這個時代帶來無限的想像。創業可以說是人生信仰的延伸,賈伯斯創辦了Apple影響了全世界,他對細節完美的要求等等,不但影響後人如何理解電腦,手機也改變了人對設計的看法;Google的開放系統、創新精神,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可能性。這本書的出版,象徵著兩個劃時代的傳奇,?動創新的實踐和背後思維的激辯,無論從商業或是科技甚至於文明的觀點,都是值得一再品味,細細閱讀。





    TED╳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許毓仁





    推薦序 3



    剖析Apple與Google恩怨情仇的起點




      個人電腦的先驅Apple與搜尋起家的Google,原是各據一方又彼此合作,股東會成員有所重疊不說,Google的兩位創辦人還視Apple創辦人賈伯斯為導師,一開始看似和樂融融最終居然反目成仇,如同小說情節般的劇情出現在現實世界中,也讓人不禁好奇其關係轉變的關鍵點。



      兩家公司反目的主因有著許多的傳聞,但都難以佐證,不過透過資深編輯弗雷德?沃格斯坦在採訪多位Apple、Google高層與參與開發專案人員後,為大家帶來部分解答,更娓娓道來其中各式各樣的內幕,從引領智慧型手機潮流起點的iPhone到接續普及到市場的Android平台,再到新世代行動裝置平板電腦的前世今生等,弗雷德?沃格斯坦都給了讀者精采的內容。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 iPhone、iPad的開發過程,加上Android在iPhone巨大壓力下尋求發展並壯大的故事,以及Apple內部的權力鬥爭、Google與Apple高層的互動狀況等,這之中還穿插了背叛、商業抄襲、市場功防戰等劇碼,這些來自內部第一手的資訊,是許多對於想掌握科技產業訊息的人所不能錯過的;在未來可能的發展,與引發的一連串專利訴訟,書中作者雖然未直接點名,卻也隱含了許多的提示與預測。



      目前看來,Apple與Google間的市場爭奪短時間內是難以落幕,甚至兩公司間的專利戰可能愈演愈烈,先前Apple與三星間的對簿公堂看來只是個前奏,因為在此書付梓前,由Apple、微軟、索尼與愛立信共同創立的Rockstar Consortium正開始對Android陣營發動專利戰,Rockstar Consortium擁有來自Nortel的六百多項電信專利,殺傷力十足,任何業者恐都將難以迴避其專利網,加上此次一反先前只控告Android合作廠商的作法,直接對Google提出了訴訟,把雙方的衝突再往上提升了一個層級。



      不容否認,未來不管勝敗為何,兩家公司已的確改變了個人電腦、行動電話、通訊網路,甚至未來媒體娛樂的型態,相信無論是科技產業的一員,或僅是科技的愛好者、消費者,都可以透過此書一窺兩家公司市場爭奪的始末、原由與未來的發展。





    《TechNews 科技新報》主編 葉嘉鎮





    推薦序4



    挑戰未來: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如此的自然




      你想像得到當年,賈伯斯設想iPhone應用的關鍵情境是:「讓使用者在上洗手間時,都可以輕鬆地收發電子郵件的裝置。」他思考iPad的應用情境是「讓使用者在上洗手間時,可以輕鬆地看報紙雜誌。」



      每當資策會FIND對外發佈數據趨勢、各種行動服務數據和指標時,我總會一再提到這個老梗:「行動網路對於人們的衝擊,就如同複製十多年前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這速度甚至更快。」



      因為民眾廣泛地應用智慧型裝置,而帶來了行動生活型態,這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現今我們使用行動裝置的多點觸控、虛擬鍵盤、具備龐大作業系統……,一切是如此的自然;但是回到五年前,Nokia還是全球手機硬體的霸主,我們還信奉著「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至今,各行各業看行動化,真的就像當年看網際網路一樣,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行動服務、新創公司、新的商業模式……。這一切轉變就源自於這兩家公司,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但真正讓整個市場和應用蓬勃發展,卻是因為Apple和Google。



      這兩個原本看似無關的公司,一個是獲利源來自搜尋廣告,另一個是獲利來自裝置銷售,原本看似平行,企業文化、風格完全不同的公司,至今都進入到行動網路平台的競爭。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思維和對於創新的態度,背後共同之處就如同這本書中提到:「只要你能夠吸引夠多人使用你的技術平台,最終會創造出一個漩渦,把每個人幾乎都拉進來。」



      「Apple的蓬勃發展是因為賈伯斯堅持追尋最佳裝置——完美結合外型與功能。Google的蓬勃發展是因為布林和佩吉的古怪和樂於接納混亂。身為創業者,他們都樂於抗拒傳統,即使周遭的人都認為他們行事過於衝動,他們還是願意對自己相信的東西壓下大注……」這是我最喜歡這本書裡的一段話,這句話看到兩個公司對於創新完全不同的思維,而我喜歡這段話的原因是,這句話描述了這兩間公司最大的共同之處:敢於挑戰傳統的思考,並持續堅持對未來的投資。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國內業者說:「台灣市場小、企業資本規模不夠,我們很難複製國外大公司的成功模式。」我認同這句話,但是台灣在這一波行動的發展跟不上國際,真的是因為我們規模太小嗎?還是我們因為習慣傳統成功模式、對未來或創新吝於投資呢?回想當時,Google的搜尋利益主要還是來自於筆電和桌上型電腦,Google高層就已經想到,這不會永遠都是主要的營收來源。我們看到這兩個公司的領導者,對於創新和未來的堅持,看到棘手的問題絕對不退縮,這一點是我認為在台灣企業高層必須且應該要學習的!



      當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如此理所當然的狀況下,我們很難想像過去是怎麼樣發生的。這是一本帶我們回到當年,讓我們重回這過程中的幾個關鍵影響時間和事件。這本書將帶我們回顧這五年來,Apple、Google在行動裝置上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還有在許多關鍵時刻,這兩家公司的決策和競爭。我認為大家更應該看的,是這兩家公司在他們也不確定未來世界會長成甚麼樣的時候,那一種敢於想像且堅持的態度。





    資策會創研所FIND組長 鄭仁富

    ?



    推薦序5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他們改變了這個世界,也包括你我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裡已經充斥著各種資訊科技的產物,再也回不去了。不管是用來打這篇推薦序的MacBook Air、安靜躺在桌上一隅的iPhone手機,或是被我開了十幾個視窗的Google Chrome瀏覽器,還有已經不能一天沒有它的Google搜尋。



      我不想在這裡探討諸如「網路讓我們變笨了」的嚴肅話題,耐人尋味的是Apple和Google這兩家頂尖科技公司,卻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場域中,甚至影響了人們的日常作息,以及未來發展。



      這兩家公司的本業雖然不同,一個是賣電腦起家,一個則是以搜尋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後來卻意外在行動裝置領域交鋒,也為這場世紀格鬥揭開了序幕。



      2007年6月29日,Apple公司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機。直到今日,每每從影片中看到當時賈伯斯從口袋裡掏出iPhone手機的那一幕,就有一種打從內心發出的震撼和感動,到現在還久久不曾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年11月5日,Google公司在安迪.魯賓(Andy Rubin)的領軍下,發表了象徵開放精神的手機Android作業系統,從此與Apple的iOS平台分庭抗禮。



      伴隨Apple和Google的加入,行動網路產業迎來兩顆熠熠閃亮的新星。2008年7月10日,Apple公司在iTunes Store的基礎上推出App Store服務,提供iPhone、iPod Touch用戶瀏覽和下載應用程式的市集。同年10月22日,Google也立刻師法App Store,開闢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的前身),供Android手機用戶下載軟體。



      後來,Apple公司推出iPad,一舉改變了個人電腦市場的生態。而Google公司也持續和HTC、三星與LG等廠商合作推動Android裝置,並大力發展行動廣告業務。這些歷史,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



      還記得2010年10月的時候,我便曾以「Apple vs. Google創新戰略」為題在《數位時代》雜誌撰文,不只介紹他們所推出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也希冀從雙方未來的布局版圖談到彼此企業文化、信仰的經營理念,進而幫大家(特別是台灣廠商)尋找前進未來的門票。



      當時的一系列報導,不但詳細探討了這兩家科技公司的對決,也引起許多迴響,許多朋友開始思索可以從雙雄的世紀決鬥中學到什麼?



      時間過得很快,三年過去了,雖然Apple的大家長賈伯斯(Steve Jobs)已經離開人世,而Google的施密特(Eric Schmidt)也退出第一線,交棒給佩吉(Larry Page),但Apple和Google這兩家公司的交鋒卻愈來愈激烈。



      雙方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服務,更加大併購企業與網羅人才的步伐。你可能剛注意到11月初Google所發表的Nexus 5智慧型手機,也一定忘不了Apple新近推出的iPad Air和iPhone 5s,還有劃時代的OS X Mavericks。



      作為一個觀察者,我樂於嘗試和擁抱各種新資訊、新文明的洗禮,也很熱衷於感受、體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對我來說,Apple和Google的意義並非只是位於美國矽谷的兩家股票上市公司,也不只是自己筆下所長期紀錄或關注的企業。



      這兩家從車庫崛起的企業,彷彿親切得就像隔壁的街坊鄰居,而他們的創業故事,很多人更能夠朗朗上口。細讀《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彷彿也溫習了一段近代網路科技的發展史。



      ——從來不曾感到陌生,因為他們改變了這個世界,也包括你我。



      後記:



      就在寫完這篇推薦序的此刻,今早又讀到一篇有關這兩家科技公司的新聞。Apple公司的另外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Stephen Gary Wozniak),最近接受英國BBC採訪時主動呼籲,希望Apple可以和Google展開合作,共同改善人工智慧技術,以便應用在穿戴式裝置上。



      Apple和Google有可能既競爭又合作嗎?對於骨子裡具有創新DNA的這兩家公司來說,或許做「酷的事情」遠比其他商業考量更來得重要。Apple和Google會不計前嫌,繼續攜手合作嗎?嗯,我雖然沒有答案,但卻樂觀的以為箇中自然充滿了可能性。





    Tappier.com 站長、前《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鄭緯筌(VISTA)





    推薦序6



    Google和Apple在邁向偉大企業的過程裡,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勇於創新




      矽谷有一則傳說大家都知道:想要惹毛Google共同創辦人暨現任執行長佩吉最快的方法,就是盡可能讓自己的想法短視近利、簡報時強調某個專案可以賺多少錢。



      這個傳說不是最近才出現的,這個傳說由來已久。八年前(二○○五年),Google自己還是個八歲的年輕企業。當時Android創辦人魯賓跟佩吉大談「有電腦功能的手機」時,Android團隊才六、七個人,還沒被Google併購。魯賓拿同樣的想法和原型向三星高層(包括執行長)簡報時,根據《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中的描述,三星的反應是:「你在做夢嗎?……你和多少人要做出這個東西?你們才六個人,你恍神了嗎?」



      如果,我是說如果,HTC和Acer是兩間「矽谷」的公司,很神奇地,他們目前的狀況看來就不會這麼嚴重、沒那麼令人心驚。



      莊惠婷和我從二○○六年底開始籌備Richi,當時她和我都不那麼具體清楚行動上網的模樣,但我們都是一九九六年進入台大,親身體會過電腦上網帶來的衝擊。當時我們對WIMAX會不會是標準莫衷一是,但對高速行動網路的潛力極度認同。二○○七年年初iPhone面市,某種程度上決定了Richi的第一個服務:Skype來電答鈴�廣告,也就是VoIP的加值服務。當時沒多少人知道,我們瞄準的不是PC上的Skype,而是Mobile上的Skype。



      當時我們花了一百五十萬台幣做這個嘗試。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知道Apple為了開發第一代iPhone,花了一.五億美金。



      我在《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書稿上折了數十頁,畫了各種註解。對我來說,這本書極其寶貴。美妙之處不在這場大戰,而是這本書把Android和iPhone從概念開始的有機創新過程,深刻而細膩地揭露出來。這個過程,一向是創業者最難以從書本或演講中取得的實驗經驗。



      另外一個唯獨在全書脈絡中才能襯托的寶貴教訓,則是Marc Andreessen在書中提及的一段描述:「一九九三年已經可以明顯看出,每個人都有高速連線及大螢幕時,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因為我們在伊利諾大學(他的母校)就有那些東西。我們之所以有那些東西,是因為政府付費供應……」



      整個矽谷不是只有矽谷。在一個創新的生態系統中,企業會為了未來投資,Google和Apple為了八年後的未來投資。政府會為了看見未來投資,協助這些負責未來的人,竭盡可能地打開一個窺見未來的可能。



      但是的,我們還在恐懼,恐懼破產,恐懼年輕,恐懼未來。也是的,創新從來都不是低風險的事業。真是的,危險是真實的,但恐懼,是你的選擇。





    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線傳媒創辦人 戴季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