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後弦歌不輟, 創造了教育史上的輝煌奇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書搜羅了當年數十位文法理工四大學院教授們的事蹟與逸聞,展現他們才情四射的人格魅力與為人師表的泱泱風範。書中絕大多數教授均有留洋經歷,在國難時期都不約而同選擇回到祖國,投身抗戰;他們為國家、為教育付出的心力,委實難能可貴,令人感佩。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以列傳形式書寫的中國知識份子命運史,作者蒐集豐富而珍貴之史料,佐以詳實之筆調,呈現出那個年代難能可貴的學人風貌。
自序 第一章:文學院的教授 中文系 馮沅君:驚鴻一瞥的詞史女教授 黃? 焯:不言學派的章黃繼承者 外文系 費鑒照:肺病中早逝的浪漫詩人 陳登恪:中文外文兩系「共有財產」 陳堯成:一輩子的武大日語教授 李儒勉:三進三出的語音學教授 顧? 如:從「南開皇后」到「白宮女皇」 李? 納:「不學無術」的英國籍教授 戴鎦齡:讓「烏托邦」進入中文的人 楊安妮:熱心抗日的瑞典女教授 羅念生:獻身古希臘文化的學者 朱君允:管理女生的外文系教授 史學系 楊人楩:信仰自由主義的史學家 徐中舒:先秦史研究的領軍人物 梁園東:叫板顧頡剛的史學教授 吳廷璆:中國日本學界的奠基人 第二章:法學院的教授 法律系 燕樹棠:三進兩出的法學界泰斗 吳學義:東京審判中的武大教授 曾炳鈞:押運美國戰機回國的人 政治系 吳之椿:王世傑極力舉薦的教授 樓邦彥:命運多舛的政治學教授 孟雲橋:亞聖後裔出任教育局長 經濟系 伍啟元:參與辦《觀察》的經濟學家 溫嗣芳:講國際貿易的金融學家 第三章:理學院的教授 數學系 曾昭安:中國早期現代數學名家 蕭君絳:把脈問診的數學系教授 物理系 查? 謙:宣導科學中國化的教授 江仁壽:開闢液態金屬研究新途 李國鼎:經濟學家原是物理學者 梁百先:空間物理研究的開拓者 化學系 葉? 嶠:最早研究毒物的化學家 徐賢恭:化學家身兼武大總務長 鍾興厚:中國氟化學的權威專家 生物系 何定傑:中國優秀的遺傳學專家 鍾心?:武大植物標本館創建者 第四章:工學院的教授 機械系 薩本炘:中國造船業的傳奇人物 胡乾善:從宇宙射線到力學研究 趙學田:武大實習工廠的籌建人 電機系 張鍾俊:中國自動化學科創建者 葉允競:安貧樂道的電機系教授 許宗嶽:功過都在遊離層實驗室 礦冶系 邵象華:近代冶金工程的奠基人 丁道衡:白雲鄂博鐵礦的發現者 李文采:新中國冶金工業奠基人 附錄:戰時的武大教員 胡守仁:詩中生活的詩人型學者 周大璞:陳西瀅看得起的老實人 李健章:洙泗塘泥捏成兩姓姻緣 戴春洲:武大半導體專業創始人 張遠達:他對數學一往情深的愛 許海蘭:武大附中的混血兒教師 後記 主要參考資料
自序 這是我寫武大的第四本書。 我所以甘願下幾年功夫、費萬貫錢財來為當年民國五大高校1之一的國立武漢大學留下某種歷史軌跡,是為了從特定角度來回顧中國教育最輝煌的時代。同時也因為秀威願意出版這種連武大自己也不願意出的「賠錢貨」。否則,我興許只寫一兩本就不會繼續了。 ??? 當初在出版第一部書《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的過程中,編輯善意提醒我書稿篇幅過長的問題,所以出第二部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以下簡稱《堅守》)時,我就痛下狠心刪削篇幅,控制字數。 好比吳冠中當年毀畫一樣,開始屠殺生靈了,屠殺自己的孩子。我一遍遍審查,一次次淘汰,一次次刀下留人,一次次重新定案。最後,我將所寫八十餘名教授刪減了二十幾人,留下五十六人成書。在該書的後記中,我說:「剩下的這五六十人也足以代表當年武大教授的風采和成就。不過我還是希望假以時日,能將武大教授總數湊夠一百整,或一百單八將。」 其實在寫完那八十多名教授後的兩三年間,我又搜集到不少武大教授的史料,迫使我繼續寫下去,以了心願。於是我又上路了,一口氣寫了二十幾人。同時,我將先前因刪減未能入書的二十多人,增補新材料進行完善。這樣,一共有了四十四名教授,外加附錄中的六名教員(當時只是講師或助教,不過後來都成了教授),凡五十人是為續編。續編所寫教授涵蓋了當年武大四個學院十三個系,其中哲學系和土木系空缺,而外文系教授最多,達十人。教授中不僅有大名鼎鼎的學界翹楚,如馮沅君、黃焯、羅念生、徐中舒、燕樹棠、曾炳鈞、曾昭安、梁百先、查謙、張鍾俊等人;也有鮮為人知的外籍教授李納和楊安妮;還有兩名未能等到抗戰勝利就客死樂山的詩人費鑒照和數學家蕭君絳。書中大多數教授均有留洋經歷,在國難時期都不約而同選擇報效祖國,投身抗戰;而大陸易幟之際,有的選擇赴臺,有的選擇北上,最後的結局各不相同…… 相對《堅守》而言,《續編》中很多教授們在武大執教時間,或者說抗戰時期在武大的執教時間不是太長,像中文系馮沅君、物理系李國鼎都只有一個學期。執教時間短的結果就是,留下可寫事蹟極少,有的幾近於無。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將教授們的活動時間前後延伸,不再像《堅守》一書局限於抗戰期間。如此一來,整個人物形象或許更加豐滿,我們更容易看到教授們才情四射的人格魅力與為人師表的泱泱風範。 前後兩本書寫了約百名教授,可謂蔚為大觀,但還是由於資料缺乏的原因,導致不少名教授付之闕如。比如曾任訓導長、工學院長的土木系余熾昌教授,曾任總務長的法律系葛揚煥教授,曾任化學系主任的黃叔寅、陶延橋教授,曾任土木系主任的陸鳳書教授,曾任機械系主任的白郁筠教授,曾任電機系主任的陳季丹教授,曾任礦冶系主任的周開基、周則岳教授,參與武大早期建築設計的土木系繆恩釗教授,客死樂山的礦冶系王進展教授和法律系孫芳副教授等等,只好割愛了。 四年前我客居樂山開始武大專題寫作時,尚有邵象華等個別教授健在,如今這部書完稿了,邵象華先生卻在去年三月份以百歲高齡謝逝。至此,我兩部書中所寫教授們全都成了古人。不禁想起坊間流傳的一句話─大師遠去無大師。遠去的又何止大師!真正遠去的是民國以來「教育獨立」思潮與實踐。社會再沒有產生大師的深厚土壤。我們的教育已經成功地官僚化、產業化。
2013年5月,秋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