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undt,W,)建立科學心理學以來,心理學經歷了120余年的時間。在這120余年的時間里,心理學的進步是明顯的:學科的科學地位得到鞏固,成為科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分支學科之一;學科隊伍逐漸擴大,世界上各個角落都有心理學工作者的存在;學科的研究成果豐碩,在心理和行為的解釋上取得長足的進展。可以說,現代心理學是一個有?—定規模、對人類生活各個領域都產生深遠影響的學科。但是,現代心理學也有?許多的矛盾和沖突,面臨?分裂和破碎、脫離社會生活等尷尬處境,有時這些問題似乎非常嚴重,以致直接影響到學科的發展和生存。在這些困境面前,心理學內部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聲音,許多心理學家試圖消解矛盾和沖突,倡導與主流心理學不同的道路。這就導致了心理學的多元化趨向。
一、刃什心理學的困境
現代心理學的繁榮和進步是明顯的,但存在的問題和困境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最嚴重的問題當屬心理學的分裂和破碎。
心理學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用科學哲學家庫恩(Kuhn,T. S,)的話來說,心理學缺乏一個穩定的「范式」,從來沒有像其他規范科學那樣具有一個學科共同體都接受的理論基礎。在心理學創立之時,學科內部至少存在?四種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方式:以馮特、艾賓浩斯(Ebbinghaus,H)和鐵欽納(Titchener,E,B)等心理學家為代表的,以意識內容為研究對象,以實驗內省為研究方法的模式;以布倫塔諾(Brentano,F,)為代表的,以意識活動為研究對象的非實驗研究模式;以弗洛伊德(Freud,S)和榮格(Jung,C,G)為代表的,以潛意識為研究對象和使用臨床方法的模式;以高爾頓(Galton,F)和詹姆斯(James,W)為代表的,以適應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研究模式。上述幾種研究模式強調人類經驗的不同方面,各自構建了不同的理論體系,形成了心理學內部早期的分裂。在心理學隨后的發展中,出現了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等不同的學派,學派紛爭使得心理學分裂現象變得更加嚴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心理學的分裂出現了新的特點:原來的流派爭論趨於緩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折中主義的態度,但折中主義並非統—,實際上,在折中主義的掩蓋之下,西方心理學的分裂現象愈演愈烈。其表現是:(1)研究課題的破碎。心理學家研究的課題往往互不相干」對於同一問題的研究往往得出相互矛盾的結論,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經驗研究的支持。得到的研究結論更是瑣碎和缺乏體系,同為心理學家,相互之間的共同語言卻越來越少,缺乏「心理學學科共同體」的認同感。(2)指導思想和方法論的分裂。心理學家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存在?兩大陣營: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科學主義陣營以實證主義作為其哲學基礎,而人文主義陣營以現象學和釋義學作為其哲學基礎,在科學觀、方法論、人的價值與科學的價值、決定論對非決定論等方面存在?嚴重的對立。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在心理學的內部存在?多種多樣的對立范疇,如遺傳對環境、主觀對客觀、意識對無意識、通用主義對特質論、還原論對非還原論、動力論對靜態論、經驗主義對理性主義、理性對非理性等等。(3)當前最為嚴重的要數科學家一實踐者的分裂,即從事基礎研究的心理學家同從事臨床等應用研究的心理學工作者的分裂。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往往認為從事臨床應用的心理學家過於膚淺,屬於「工匠」范疇,是低層次的工作;而應用心理學家則認為基礎研究的心理學家鑽到科學的象牙塔里,脫離實際生活。(4)組織機構解體的危機。由於學科惡性分化,許多以前屬於心理學范疇的課題被其他新興的學科所蠶食。美國心理學家斯彭斯(Spence,1987.P.1053)下現的這段話代表了心理學家的這種擔心:「在我一個最可怕的夢中,我預見到心理學組織機構的解體:實驗心理學家被發配到正在興起的認知科學學科中,生理心理學家愉快地到生物和神經科學系報到,工業和組織心理學家被商業學院搶走,心理病理學家在醫學院中找到了他們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