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解釋性互動論

解釋性互動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791069
Norman K. Denzin/著
張君玫
弘智
2000年2月15日
83.00  元
HK$ 70.55  






ISBN:9579791066
  • 叢書系列:應用性社會科學調查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k菊
    應用性社會科學調查研究方法系列叢書


  • 社會科學 > 總論











      本書是作者寫得最簡單與最清楚的著作之一,他在本書中致力於將符號互動論、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傳記研究法等研究法思潮,以及他個人的研究風格融為一爐,並稱之為「解譯性互動論」,對於當代興起的「質化研究」之方法論有很大的影響。本書也代表一套極具價值的工具,不論是實務研究人員或學生均能從本書中獲益,美國當代心理學期刊曾鄭重推薦。





    1.解釋的觀點


    解釋的傳統
    開啟解釋的世界
    何謂解釋互動論
    解釋與科學
    歷史、權力、情緒與知識
    解釋的判準
    議程
    結論


    2.蒐集傳記經驗的資料


    傳記經驗的事例
    概觀
    概念澄清
    解釋傳記
    結論


    3.解釋的過程


    解釋的步驟
    研究問題的規劃
    解構
    捕捉
    括號起來
    建構
    脈絡化
    評估解釋的素材
    結論


    4.情境化的解釋


    時間、歷史與構固
    學習語言及其意義
    個人、傳記和社會典型
    扣連個人和互動的情境
    研究者作為新進成員以及一個認識的主體
    結論


    5.深度描寫


    深度描寫是什麼
    深度描寫的事例
    表面描寫
    深度描寫的類型
    好和壤的深度描寫
    描寫和解釋
    結論


    6.進行解釋


    解釋的事例
    解釋的目的
    解釋的類型與事例
    理解
    結論


    7.結論:解釋互動論


    解釋
    傳記的經驗
    解釋的閱讀與書寫
    虛構與解釋
    後現代時期的解釋互動論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索引
    關於作者







      質化研究的社學科學文獻雖然很多,卻很少觸及「解釋的」存在性觀點(Douglas & Johnson, 1977; Kotarba & Fontana, 1984)。也很少有研究者應用這種觀點去探討互動者的個人苦惱和生活轉捩點。本書的研究正是為了彌補這個缺失。本書的段落很清楚,是為了讓人文學科的學子和學者能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來了解存在與解釋的研究法——事實上我和其他一些學者已經用這種方法從事質化研究多年了。在《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書中,米爾斯(C. Wright Mills, 1959)敦促人文學科學者要發展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方法論態度,以探討個體層次的私人苦惱——這些苦惱發生在個人當下的生活經驗中——如何關聯到公共議題和公眾對這些議題的回應。米爾斯的社會學想像既是傳記的、互動的也是歷史的。可惜的是,儘管這本書影響力很大,在方法論上卻沒有得到相對迴響,關於這種理論和方法如何可能,始終沒有受到充分討論。以此而言,本書也算繼承米爾斯的遺志。

       「解釋互動論」這個詞,就如上述各項方法所指出的,有意統合以下幾種路線:傳統的符號互動論(Blumer, 1969)、參與觀察和民俗誌(Becker, 1970; Lofland & Lofland, 1984; Adler & Adler, 1987; Agar, 1986; Fielding & Fielding, 1986)、記號學和田野工作(Manning, 1987)、後現代的民俗誌研究(Turner & Bruner, 1986; Clifford & Marcus, 1986)、自然主義的研究(Schatzman & Strauss, 1973; Lincoln & Guba, 1985; Patton, 1980)、創意訪談(Douglas, 1985)、個案研究方法(Stake, 1986; Yin, 1985),海德格(Heidegger, 1927〔1962〕, 1982)和迦達瑪(Gadamer, 1975)的解釋的解釋學與現象學作品、豪爾的文化研究取向(Hall, 1980),以及近年來女性主義對實證主義的批判(Cook & Fonow, 1986)。讀者如果想對本書的背景有多一層認識,可以參見以下著作:《做研究》(The Research Act)(Denzin, 1978, 1989)、《如何了解情緒》(On Understanding Emotion)(Denzin, 1984)以及我對美國酗酒者的三篇研究(Denzin, 1987a, 1987b, 1987d)。

      本書的結構
      《解釋性互動論》共有七章。第1章將定義此一研究取向,並解釋基本的預設和名詞。我會比較這個觀點和社會科學中傳統的量化方法。也會比較解釋互動論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並指出解釋互動論和女性主義思潮的親近性。我把這種觀點定位在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所建立的傳統之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