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部貼近生活的正向心理學手札 林蕙瑛
恭喜洪仲清心理師繼《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之後又完成了新作《跟自己和好》。洪心理師積十餘年的臨床經驗,致力於嬰幼兒發展及兒童心理探討的治療工作,用心又有愛心,治療優而開始論說著述。除了在臉書經營討論平台,著重於親子互動、情緒管理及嬰幼兒、兒童早期療育之治療實務的分享與互動外,他在百忙中仍不忘記下平日生活中滿滿的感覺與心得,隨手拈來,句句珠璣,原來都是他透過與人互動而產生的人生領悟及個人成長經驗。
有一句名言這麼說:"Psychology is life."。是的,心理學就是生活,洪心理師有家人有朋友,與年幼案主及其家長每日都在互動,他觀察自己觀察別人,只要是「人」的言行,都能啟發他的思考,引發其感受。他在書中談到「了解、看清自己」、「人要先平靜才能快樂」、「關係的經營與隨緣哲學」、「情緒vs.理性」、「家庭關係,尤其尤其親子關係」、「改變的準備、歷程與成效」最後達到「跟自己和解,邁向自我成長」。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出現在你我生活周遭的情形,他所舉的例子也是我們常看到的現象,甚至還是發生在我們身上。
針對每一主題,洪心理師都以中性字眼但溫暖的筆調,指出人們的問題對個人及他人的影響,以及什麼才是合宜的反應及處理之道。他強調情緒管理及理性的運作,不論是用於自己、人際關係、愛情或親情中,都可以讓個人更成熟、生活順暢,人生有幸福感。尤其「生氣的預防重於治療」的見解,鼓勵人們少發脾氣、常做運動,或做舒緩身心的活動,以及平常多留給自己空白的時間等,預防勝於治療,才是面對生氣最好的策略;還有「最好的安慰是一種療癒」,點出須尊重被安慰者希望被陪伴的方式,想要做好陪伴,除了傾聽與同理之外,就是問「你希望我怎麼幫你?」洪心理師的獨特見解,實用而貼切。
一九九八年美國心理學家會長沙利文(Martin E. Seligman)大力提倡「正向心理學」,重視個人的正向經驗、情緒或特質對人們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他認為正向的人生觀經驗不僅帶來一種好的感覺,也為日後個人的成功埋下重要基礎,包括婚姻關係、同儕關係、家庭關係或工作表現上。
《跟自己和好》是一本生活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的內容不謀而合。作者闡述個人在面對自己及身處關係中,如何培養正向個人特質,並建立尋找生命意義的信念。由於個人生活經驗也是正向個人特質之一,人從錯誤中學習,把焦慮放對位置,不斷地修正個人生活經驗,以使自己心理更健康,人生過得快樂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要教導孩子,大人必須以身作則,家長的心教、言教、身教均同等重要。他不斷地提醒家長們,為人父母,「不是犧牲,而是選擇」、「別讓愛變成害」,要學習放手也放心,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書中處處呈現洪心理師治療親子互動之精華片段。
這本手札式的心理學/人生哲學著作,主題清楚,章節分明,簡潔有力,每節內容短短的段落,文字輕鬆,涵義卻引人深思,敲擊人心。每一個小議題都能連結到你我的生活經驗。現代人生活繁忙,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本書正好適合忙碌的你我,一書在手,有空就打開來閱讀,可長可短,句句忠言不但發人深省,也可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保證受益匪淺。
本人強烈推薦年度好書《跟自己和好》,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閱讀!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資深性教育師/性諮商師/婚姻與家庭協談師
性別、婚姻、家庭專欄作家
推薦序
讓「理」與「情」和平對話 蘇絢慧
我的工作讓我見過許多人,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屬於「快樂不可遇也不可求」的人。當我問他們,他們決定為自己前來諮商時,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樣的改變?他們往往回答我:「我要快樂,我想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可以快樂!」。
我進一步的瞭解,他們所想要的快樂是什麼意涵?對他們而言,什麼是「快樂」?
然而,當他們說出想要的快樂時,我聽到的是,其實他們要的不是快樂,而是平靜;是那種煩雜混亂的思緒與情緒可以平息,可以不再上下起伏的感受到憤恨與沮喪而痛不欲生。
但我們的社會太簡化人性的生命經驗,彷彿只有「快樂」是一種唯一值得體驗的感受;只有「快樂」情緒是人類唯一合法與合理的情緒。
如此簡化人性的生命經驗,反應的是社會對於人心智的運作瞭解過於淺薄,也對情緒的功能與機制的一無所知。
所以當我有機會先賭為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新書時,欣賞之情便自然而生。洪心理師豐厚的心理學基底與豐沛的專業助人經驗,將人之所以產生受苦情緒、難以調適情緒,以及生活中的困境,做了充分的說明,並給予實際的因應方針。非常具系統的從個人生命的建造(自我的穩定)開始談起,特別著重在認識自己,與自己的生命接觸。
接著他談到了情緒的關照。我特別欣賞此部分的章節。台灣社會對於情緒的概念十分偏頗,總是將情緒經驗侷限在某一向度,若是經驗到所謂的負向情緒,就加以糾正、責備、撻伐、規勸,以一種幾乎是不人道的方式要人拼了命的積極樂觀。然而,人生並非如此,在生命的安排中,有時候我們需要沉澱、需要停止、需要整頓,這些都需要透過不批判的態度來體會情緒經驗,並溫和地允許情緒有一個空間被承接、被認識、被轉化。
再來,洪心理師談及了人際的關係,與在這社會上的存在方式等等課題,並以此推及到與世界的接觸與聯繫,最後再回到自己的生命,真實的成為自己,真實的與自己和好、整合。
在許多文字與敘述中,我看見洪心理師不斷的在人的理智與情感之間進行對話。當你閱讀這本書時,就彷彿有一位心理師,或是生命教練,正耐心地、溫厚地、充滿關愛地,對你說著那些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衝突與對立,是可以如何的消弭紛爭、化解矛盾、統合一致。
如果你用心感受,也用理智理解,那麼相信你在閱讀時,會漸漸的從認識自己出發,並且無形中,讓你的理性與感性獲得一把珍貴的鑰匙,終於把兩者的隔離之門打開,讓你的理性與感性都成為你的一部份,讓你真實的成為自己,與自己的各個部分連結,和好。
我自己也是長期閱讀洪心理師網路文章的讀者,非常欽佩的是他那保持進行的態度;那份態度是源自於他愛生命、體恤生命,更是有一份使命,希望這世界的孩子都能得到適切的關愛與撫育。他總是真誠的回應許多讀者的疑問或回饋,我想若不是真實的從這樣的分享與付出中找到意義,這樣的付出,其實很難持續。
我幸運的先閱讀了此書,真心的推薦給你。你會在書中的文字看見自己,也會在書中的引導看見生命成長的方向。洪心理師全然的將自己的專業所學與經驗分享出來,這本書因此厚實,祝福你在此書中看見你尋找已久的生命寶藏。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推薦序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有個好導師或好長輩引導陪伴,我們便能走得自在。
因為有這麼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陪伴,
我們的恐懼少了,徬徨少了,力量大了,信心強了,並且打從心裡感到安心。
謝謝洪老師,今天起,我們不再感到孤單。」
──貴婦奈奈
自序
學著做自己的好朋友
我們聽到一則笑話,或許會露出微笑;無意中轉台到綜藝節目,也可能被其中的插科打諢,感染得內心一陣熱鬧。可是,這難以改變跟隨我們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個性,所形成的情緒基調。
也就是,常抱怨的人,還是能偶爾說出社交性的鼓勵用語。心情常在谷底低盪的人,也能一時半刻放鬆開懷,但沒多久又回歸常態。外在的刺激,會有一時的牽引作用,但長年養成的種種習性,構成了我們的個性。
個性,或說人格,源自於家庭養成,不管是透過遺傳或教養。而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對話,便內化為我們成年後的自我對話。換言之,家庭中常見的「爸爸」、「媽媽」形象,可以全然虛擬地,在我們內在運作,而不見得跟真實存在的父母劃上等號。
像是,爸爸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地,會透過他人的口述、短暫跟爸爸互動的經驗、從電視劇或課本裡對爸爸的理解等,片片段段地,捏塑出一個爸爸的形象。這個動態的爸爸形象,對孩子也能產生重大的影響力,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媽媽的意象亦然,也常可能跟祖母的形象重疊。透過我們的感知能力增長,對家庭歷史的故事多一些了解,我們常會微調重要他人在我們心裡的樣子,以及決定這個形象對我們的影響力大小。
那麼,一個孩子從小感受到,被愛、被關心、被尊重、被肯定,那容易形成良好正面的重要他人意象。然後,在自己面對困難的時候,給自己加油打氣,自給自足地,給自己前進的動力並且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過,人會犯錯,父母也會犯錯,我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也會走岔走偏。不是每個人都能對自己說出溫暖、關懷的話語;常常讓自己倒下的,正是自己對自己不斷重複的挫敗碎念。
我們不見得為人父母,但我們都曾經是小孩。即使長大了,那內在小孩依然隱身深埋的記憶裡,可能在我們的意識外,持續伸出幕後的那雙手,操控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於是,當我們思索著啟動自我修復的過程,常要在現實面與心理層面,都下足功夫。其中,以心理層面的重要性來得較高,因為那是我們每時每刻帶著走的隨身聽,獨處就能聽見,並且在意識與無意識下,都指引著我們如何生活。
古人所提及的修身養性,是不能忘記的功課。然而,充滿各種刺激與物質主義盛行的現代,讓我們常把注意力外放,而非向內整理。也因此,我們可能過著不知道從哪裡來,又不知道要往哪裡去的日子,載浮載沉在當時當代社會氛圍所形成的浪潮裡。
當我們意圖循著過去的足跡,聽清楚內在的聲音,常得要經歷各種情緒翻騰。那種思緒紛亂,常是令人望之卻步的主因。不過,唯有經年累月的自省,方能重新贏回與把握當下的自主權。
從家庭出發,學著跟自我挫敗的耳語相處,體驗負面情緒的需求索討,能夠讓它們淡化疏離。然後,未來的路,才能如同撥雲見日,日漸明朗。
於是,從過去脫胎重生的「意義」,成了向前每一個步伐的墊腳石。不管天氣如何多變,乃至狂風暴雨,有了意義,我們就掌握了方向,知道為了什麼而承受的原因。
有了意義,雖難不苦;沒了意義,雖快樂,也難免寂寞空虛。
跟自己和好,可以透過自我修行,也能藉助宗教來進行,道通為一。我以家庭為譬喻、為實體,刻劃出認知、情緒、行為之間的關係,期待更認識自己,讓片段統整在一起。
我感念陪著我一起度過困境的許多家庭,也接受老師、家長、孩子,以及各種朋友的教導。吸納了他們的生命智慧,便出書成輯以相互滋養回饋。
感謝遠流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也感謝願意推薦這本書的諸位前輩,他們都是我的學習對象,也是我前行的指引。跟自己和好,也不忘感恩,感恩家人朋友的包容,我才有時間、能力,為社會貢獻些微薄力量。
祝福各位朋友,情緒寧靜,家庭溫暖,人際和諧。學著做自己的好朋友,好處多多,當下行動,別讓機會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