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地球全史:46億年的奇蹟

地球全史:46億年的奇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3446
白尾元理/攝影;清川昌一/解說;謝隆欽/審定
聯經出版公司
2014年1月29日
200.00  元
HK$ 160  






ISBN:9789570843446
  • 叢書系列:圖解
  • 規格:精裝 / 216頁 / 21 x 25.6 cm / 普通級
    圖解


  • 自然科普 > 天文學/地球科學 > 概論


















    2位作者,5年企劃,

    走訪全球60個地點,


    跋涉3萬公里,

    將近100張動人照片,

    見證地星球46億年的奇蹟。



      無論是車籠埔斷層上一夜形成的瀑布,

      還是島弧與大陸撞擊造成的清水斷崖,

      在我們的身邊,處處可見地球的歷史痕跡。



      《地球全史:46億年的奇蹟》將在世界上約60個地點探訪、拍攝的「地球史證據照」,以堪稱藝術之作的大型全彩照片介紹,搭配簡潔卻知識豐富的解說,字字精闢的文章,追溯從誕生瞬間到此時此刻46億年的地球全史。



      如果你因為《看見台灣》,而感動於台灣的自然及人文之美,

      那麼,《地球全史》將更深更廣地震撼你的視界。

      如果你看了《地心引力》,而重新愛上這繽紛熱鬧的美麗星球,

      那麼,《地球全史》將帶領你重溯它出生以來的每一段故事,



      人類智慧難以想像的悠長歲月,無邊無盡的海洋和大陸,神祕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冰封大地的雪球世界;一輩子難以涉足的絕地美景,足以讓人改變一生的自然力量...



      張大眼睛,敞開心胸,啟動你的想像力,準備好google earth,輸入經緯度,

      歷時46億年、橫跨510,072,000平方公里的旅程,即將展開!



      本書解說者清川昌一:「為了這次企畫,我與白尾先生出外攝影旅行八次。我既是嚮導也是司機,更是廚師。我們合計共走了3萬公里吧。在歐洲,我們縱走德國∼法國到義大利(包含西西里島),在澳洲,在路途中不時與袋鼠相撞,在加拿大紐芬蘭島,我們徘徊在濃霧中。而在非洲,我們仰望著滿天星斗,一邊拍攝...



      我第一次出國,是讀大學時到台灣作地質長期巡檢。在台灣太魯閣溪谷,我看到超出預期的景象,令我成了地質學的俘虜。在年少時看見真正令人震懾的露頭,人生也隨之改變。」



      本書攝影者白尾元理:「我在台灣這個最能看見新時代劇烈變動的地區,選擇了兩個地點。一是太魯閣國家公園中,自1000公尺以上的山崖直墜入海的清水斷崖;以及台中市大甲溪谷於1999年集集地震中出現、落差高達7公尺的瀑布...



      雖然一提到地震,我們總是立刻連想到災難。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正是因為地震造成的變動積累,才為台灣或日本帶來豐富的自然資源。」



    本書重點



      1.近百幅撼動人心的珍貴地景攝影

      從偌大的地形和地層探究大陸塊移動之謎,在微小的岩石碎片中尋找生命誕生的證據。沉默不語的大地細說從頭關於「地球的軌跡與奇蹟」。在世界各地60個地區所拍攝的大型彩色照片中,追溯地球從誕生至今46億年的歷史,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底,解說各時代的特徵和重要記事。超過100張的全彩照片,一探究竟世界的地質,追尋一道深沈的軌跡,邂逅壯麗的奇蹟。



      2.利用Google earth輸入經緯度,彷彿親臨拍攝現場

      書末附加照片拍攝地經緯度,閱讀過後,更能讓Google Earth帶你到照片中走一遭,體驗地球演化留給後代的無限奧秘。另外,在封面、封底亦設計了小測驗,讓讀者可以猜猜看這些美麗的圖片是來自哪裡。



      3.深刻的圖片與精簡的文字,46億年歷史一目了然

      約46億年前,甫誕生不久的地球被超高溫岩漿海層層覆蓋。接著大碰撞後月球分離、誕生,小行星重轟炸期結束後,在冰冷的地表上,陸地與海洋孕育而成。火山造山運動激烈頻繁,產生大陸塊,終於在大海某處誕生了原始生命。行光合作用的細菌提升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鐵質因此沈澱於海底。爾後,經歷全球冰河的「雪球地球」時期,多細胞生物誕生,地球成為生物進化的巨大實驗場。



      以數億年的大規模演化而來的地球歷史,化為世界各地的各種地形、地層,成為岩石和化石,如今也刻畫在我們生存的這個地表上。








    給中文讀者��白尾元理

    前言�白尾元理



    第1章 冥古代

    地球誕生之處

    地球的材料

    岩漿海示意圖(夏威夷島)

    月球的高原

    滿月

    大隕石坑

    隆頂圓穹

    假玄武玻璃?(弗里德堡撞擊構造)

    假玄武玻璃?(弗里德堡撞擊構造)

    撞擊熔解物(索德柏立撞擊構造)

    回落沉積物(索德柏立撞擊構造)

    破裂錐(索德柏立撞擊構造)



    ?原始地球的碰撞史、?地核的形成時期、?原始地球的大氣與海,?殘留在月球上的初期地球形態、?地球最古老的岩石、礦物



    第2章 太古代

    太古代的海底沉澱物

    中國佬溪

    科馬提岩的熔岩流(史賓尼菲克斯地區)

    疊層石海(漢姆林池)

    生產氧的疊層石

    疊層石的構造

    疊層石的氣泡

    條狀鐵層(哈馬斯里峽谷)

    疊層石與條狀鐵層



    ?大陸的形成、?生物的誕生與進化、?氧濃度的上升



    第3章 元古代

    錳礦的挖掘遺跡

    大峽谷谷底的岩石(光明天使步道)

    奧格拉比斯瀑布的片麻岩

    達馬拉造山運動

    「雪球世界」的景象 (瓦特納冰河)

    冰河刻蝕而成的混積岩

    滴石(艾略特湖)

    脫離雪球世界 (瓦特納冰河)

    碳酸鹽岩蓋層

    埃迪卡拉生物群

    從元古代到古生代(大峽谷的高原點)



    ?羅迪尼亞超大陸、?雪球世界、?埃迪卡拉生物群



    第4章 古生代

    伯吉斯頁岩 (史蒂芬山)

    三葉蟲化石(史蒂芬山)

    伯吉斯頁岩(渥考特露頭)

    母牛頭的巨大海底崩移

    露出的地函(蛇綠岩島灣)

    寒武紀�奧陶紀分界(綠角)

    奧陶紀的生痕化石

    志留紀的珊瑚化石

    志留紀的珊瑚礁

    西卡角的傾斜不整合

    兩棲類登陸

    岡瓦那大陸的冰河擦痕

    哥倫比亞冰河的冰河擦痕

    二疊紀的葉子

    古生代末的大滅絕(煤山)



    ?寒武紀大爆發、?生物大型化和登陸、?盤古超大陸、?大冰河時代、?大滅絕



    第5章 三疊紀-侏羅紀(中生代前期)

    化石森林

    卡魯洪流玄武岩 (龍山山脈)

    侏羅紀的撒哈拉沙漠(納瓦霍砂岩)

    菊石牆

    始祖鳥化石的出產地(索爾霍芬的採石場)

    白堊紀的岩漿庫(內華達山脈)

    恐龍化石的寶庫莫里遜層 (恐龍國立紀念物)

    侏羅紀的恐龍足跡(侏羅山脈)



    ?超大陸的分裂、?低氧環境、?新的身體構造、?世界最大的沙丘群、?侏羅紀的生物



    第6章 白堊紀(中生代後期)

    中洋脊的岩脈群

    枕狀熔岩

    白堊斷崖

    海洋無氧事件(康提撒石灰岩採石場)

    K-Pg界線

    K-Pg界線的層型地

    德干洪流玄武岩(艾羅拉遺跡)



    ?熱柱導致大範圍火山活動、?浸水環境、?海洋無氧事件(OAE)、?氧濃度上升與溫室地球、?被子植物的出現、?地磁無逆轉期、? K-Pg界線的大量滅絕



    第7章 古近紀─新近紀(新生代前期)

    巨人堤道

    哺乳類化石的寶庫(彩繪山谷.約翰戴化石層)

    貨幣蟲平原

    鯨的化石(鯨谷)

    紅樹林化石(鯨谷)

    大陸的碰撞(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褶皺(西斯特宏)

    疊在新地層上的古地層

    喜馬拉雅山與聖母峰

    乾涸的地中海



    ?從溫暖化到寒冷化、?乾涸的地中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第8章 第四紀(新生代後期)

    第四紀全紀錄(黃土高原)

    人類的發祥地(奧杜威峽谷)

    人類化石遺跡(斯泰克方丹石窟)

    第四紀的冰河擦痕(馬特洪峰)

    冰河搬運的迷路石

    冰河湖的崩裂(哥倫比亞盆地)

    巨大火山碎屑流爆發(黃石公園)

    火山碎屑流沉積物(皮納圖博火山)

    破裂的大地(辛格維爾地塹)

    海的開端(阿薩爾湖)

    島弧與大陸的碰撞(清水斷崖)

    平移斷層(聖安德烈亞斯斷層)

    一夜形成的瀑布(車龍埔斷層)

    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牡鹿半島與金華山)



    ?米蘭科維奇循環、?海洋氧同位素比、?人類的誕生和進化、?造就第四紀的喜馬拉雅山脈、?變長的第四紀、?超級地震與火山爆發








    給中文讀者



      本書是從世界各地精選的100幀照片編纂而成,目的是希望藉由這些照片概觀地球46億的歷史。



      其中,我在台灣這個最能看見新時代劇烈變動的地區,選擇了兩個地點。一是太魯閣國家公園中,自1000公尺以上的山崖直墜入海的清水斷崖;以及台中市大甲溪谷於1999年集集地震中出現、落差高達7公尺的瀑布。當這些光景映現在眼前時,很容易切實感受到,雖然數百萬年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卻能造就3000公尺級大山脈的事實。



      世界上有許多像是北美洲東部和澳洲西部的地區,稱之為安定地塊,幾億年都不曾有過地震。在那些地區,即使馳騁數百公里,仍是一望無際,因而我才發現它們缺乏大自然的恩賜。所以說,雖然一提到地震,我們總是立刻連想到災難。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正是因為地震造成的變動積累,才為台灣或日本帶來豐富的自然資源。



      我為了收集資料,去過台灣兩次。在其他國家行動時,大多是利用租車,但是在台灣,可以從台北搭電車、公車、計程車到達目的地,舒適而順利的進行攝影。除了豐富的大自然之外,這也都是台灣良好的治安、民眾親切的協助所賜。透過本書的繁體中文版,若能成為更多人認識這個美麗星球──地球的入門磚,便是筆者最大的喜悅。



    2014年1月 白尾元理



    前言



      回首地球科學的歷史,大概沒有一個時期像1950年到2000這50年進步得如此神速吧。



      1950年代,利用放射衰變原理進行年代測定,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1960年代,出現了能統一說明地球表面變動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說」,終於解開從前謎樣的地質現象。到了1970年代,經由研究阿波羅計畫帶回來的月球岩石、撞擊實驗、模擬等,大致明白了地球初創期6億年間的樣貌。1980年代,利用和拍攝人體內部的X光CT同樣原理,將透視地球深處的「地震波斷層攝影」實用化,在地函內部拍攝隱沒到巨大熱柱和海溝中的板塊殘骸,誕生了新的地球觀「熱柱構造說」。而1990年代,科學家們再度批判、修正之前的成果,呈現出更接近真實的地球歷史。



      正是在那個時候,我興起製作一部縱觀地球全史46億年的攝影集的想法。最先著手的地點是美國。美國的地質經過詳細研究,成果也都發表在許多地質指南書中。我利用租用車和小型飛機自由來去,經過幾年完成了拍攝工作。接下來的目標是近代地質學發祥地──歐洲。這裡地質指南書雖然不像美國那麼豐富,但多少也是有的,憑藉著從地質學家朋友收集來的資訊,好不容易完成了拍攝。



      但是,當我按時代排列出10年來拍攝的照片一看,才發現其中並沒有前寒武紀時代的照片。這段時代從40億年前到5億年前,占有地球歷史的八成,十分重要。如果少了前寒武紀時代的照片,就談不上是地球全史了。因此有段時間工作停滯不前。



      這時我想到了一個人,他就是多年研究前寒武紀時代地質的專家──九州大學的清川昌一教授。清川教授可以說是現今日本已經絕種的野外地質家。他的休旅車上塞滿調查用具,隨時可紮營生活1個月以上,繼而提出研究成果。



      配合他田野調查的時期,我請他帶領我前往澳洲西北部皮爾巴拉地區。皮爾巴拉保存著35∼25億年前的地層,是地球上極稀有的地區。在那裡我看到燧石、枕狀熔岩、疊層石、條狀鐵層等地形,令人吃驚的是那些岩石都還很新鮮。日本最古老的地層約在4億年前,由於被斷層截斷,而且風化嚴重,所以只能勉強作為專家研究的對象,無法進行拍攝。而皮爾巴拉的地層比日本老近十倍,卻有如日本新生代地層般條理清晰,地層的連續性極佳。這樣一來,前寒武紀時代的攝影終於有了著落。



      2006年,我請清川先生幫忙,繼續以前寒武紀時代的地層為主題,一同前往南非、加拿大、中國、歐洲、台灣、埃及等地拍攝。清川教授會站在主題的地層前,說明它的意義,而我有時會提出反駁,而他再加說明,我才終於理解。拍攝地質的重點之一,必須尋出足以讓一般人感到魅力的露頭才行,若只是了解地層意義是不夠的。我們常針對一個主題,在多個露頭間流連,直到找到最理想的露頭,才能完成一張照片。這項共同作業雖然困難,但也相當充實。再加上我也獨自繼續採訪,在2011年10月才結束最後的攝影。



      美國國家公園的解說牌上經常會寫「Stories behind scenery」幾個字。指的是岩石、地形背後隱藏的故事吧。本書準備了100張訴說地球46億年故事的照片,請各位從照片中來了解從地球形成稍早之前開始的故事。



    2011年12月 月全蝕之夜 白尾元理



    後記



    清川昌一




      5年前,白尾元理先生向我提出一個構想:「能不能一起做一部像NHK地球大紀行那樣壯闊的地球史攝影集呢?」之前,我與在國立科學博物館時的恩師齋藤靖二教授,曾合作過一本《圖說 日本列島20億年》(岩波書店),當時負責攝影的人就是白尾先生。



      地質學研究的重點,在於如何取得野外現場(露頭)調查地的地層、岩石所留下的地質訊息,並且傳達出來,而現場的照片就是當下的重要證據。我聽說白尾先生旅行世界40國,一直堅持著地質露頭的拍攝。一方面可親眼目睹地球史重要露頭,同時也是個向專業攝影家學習攝影技術的機會,而且正好我也在製作「超地球史年表」(日本地質學會),所以我便立刻答應參加這項大企畫。



      本書製作的意義,是想告訴讀者「從記錄在地球上的種種痕跡,學習地球整個歷史」的意義。世界各地刻劃著地球歷史的露頭,美得令人驚嘆。想必那些地層或岩石的美麗紋路和形態,都打動了你的心吧。但是,當你欣賞著古羅馬的遺跡時,若沒有學習過世界史,就無法瞭解它的背景和存在意義,同樣的,有很多意義,必須先瞭解地球史才能懂。尤其在這個屢屢讓我們見識到自然災害之威力的時代,更應該走出門好好觀察地球,體驗大自然力量和歷史如何被記錄下來。本書若能對此稍有助益,則不勝榮幸。



      白尾先生從大學時在地質學系,到畢業進入研究所碩士課程,一直在研究火山。伊豆大島三原山的爆發讓他決定成為一個地質攝影家。多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拍攝地質照片。地層、岩石中隱藏的地球史科學證據,以及該露頭在什麼位置,要用一張照片來說明是十分困難的。但白尾先生的作品卻能將兩者展現無遺。



      為了這次企畫,我與白尾先生出外攝影旅行八次。我既是嚮導也是司機,更是廚師。我們合計共走了3萬公里吧。在歐洲,我們縱走德國∼法國到義大利(包含西西里島),在澳洲,在路途中不時與袋鼠相撞,在加拿大紐芬蘭島,我們徘徊在濃霧中。而在非洲,我們仰望著滿天星斗,一邊拍攝。

    ?

      我第一次出國,是讀大學時到台灣作地質長期巡檢。在台灣太魯閣溪谷,我看到超出預期的景象,令我成了地質學的俘虜。在年少時看見真正令人震懾的露頭,人生也隨之改變。



      目前,我來舊金山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學聯盟(AGU)學會,這個世界最大的地球科學學會,每年超過2萬人參加,在此發表最尖端的研究。而我認為在科技不斷進化的現在,若能回到地球經歷過、留下痕跡的露頭「現場」,掌握地球行徑的現在進行式,才是了解下一世代、未來地球的捷徑。



      編著本書的過程中,得到許多人士的幫助。齋藤靖二教授從企畫的階段一再就地球史上給予指導,平朝彥教授在我讀書時的教誨「從地球史的觀點看待全球的地質學」為我們企劃增添勇氣。岐阜大學川上紳一教授讀過原稿後,也提出有益的指教。



      最後,我要感謝體諒我長期出差在外、安慰鼓勵我的妻子、女兒,以及支持我走上研究這條漫長道路的父母。我要致上最深的感謝。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