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紀念版套書

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紀念版套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7702085735
勞倫斯.卜洛克
臉譜
2014年2月27日
2000.00  元
HK$ 1900  






ISBN:4717702085735
  • 叢書系列:卜洛克-馬修史卡德系列
  • 規格:平裝 / 5968頁 / 25k正
    卜洛克-馬修史卡德系列


  • 文學小說 > 懸疑/推理小說 > 歐美懸疑/推理小說












    「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紀念版」套書組



      (全套包含:「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紀念版」17冊+手工打造烙印精製松木書箱乙個+全球獨家市面無售散文集《我。卜洛克》乙冊+《向馬修.史卡德致敬》名人卜迷訪談DVD乙片+卜洛克親筆簽名編號限量紀念卡乙張)





      生命自持

      人生縱使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徒然,也要找出那百分之二的存在意義

      有人從馬修.史卡德身上讀到了堂吉訶德,有人看到了卡拉馬助夫兄弟;

      有人說他是班雅明筆下「複製時代的抒情詩人」「步行者」;

      有人則相信他是推著石頭上山的現代薛西佛斯;

      馬修.史卡德像面鏡子,人人都可在他身上照見到自己,照見到比敘事更多的其他東西。



      1973年卜洛克創造史卡德

      1994年卜洛克榮獲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

      1998年《八百萬種死法》引進台灣

      2014年我們用「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紀念版」向一代大師致敬

      慰藉所有在生命路途上遊蕩的老靈魂



      有「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之稱的卜洛克,對死亡有深澈特殊的感受,把半世紀前漢密特、錢?勒所締建的美國犯罪小說傳統,推到另一個史無前例的新高度。「馬修.史卡?」是卜洛克最受歡迎的系列。透過一名無牌私家偵探的戒酒歷程,寫盡紐約的豐饒、蒼涼和深沉。此系列從一九七○年代一路寫到新世紀,在線性時間流淌聲裡,顯現人性的複雜明暗,以及人間命運交叉的種種因緣起滅。論者以為其勝處已超越犯罪小說範疇,而達於文學經典地位。



      國際知名導演王家衛想拍卜洛克的電影

      影帝梁朝偉當導演最想拍的也是偵探史卡德的故事

      史蒂芬.金認為能取代名偵探Travis McGee的只有Matthew Scudder

      朱天心、朱天文、李維菁、侯孝賢、唐諾、張大春、張國立、陳雪、詹仁雄、劉梓潔、駱以軍、顏忠賢等知名作家和導演都抵擋不了馬修.史卡德的魅力。



      今年是卜洛克別具意義的一年——

      他創造史卡德伴隨千萬讀者快滿四十年,獲得終身大師獎將屆二十年

      系列作品《行過死蔭之地》也預計今年搬上大銀幕,

      ?向大師致敬,特別邀請出版界文字圖像最佳拍檔聯手打造足以傳家的經典



      這套珍藏紀念版邀請文化工作者傅月庵先生擔任主編,重新修潤譯文,並按照英文出版時序重新編號,讓讀者深入了解作家的創作歷程。從封面到內文版式的視覺統籌,則由著名平面設計工作者楊雅棠先生規畫,以「一抹紅」呈現全書「懸疑、危險、溫暖」的本質,簡潔明亮地設計出「很不傳統、很不一樣」的成組推理封面,讓人耳目一新,進口凝雪映畫紙的相襯下,更透顯出雅致且簡潔明亮的質感。並製作收藏用松木書箱,限量五百套,用饗重度發燒友,亦可傳家。



      ●同時企畫編輯了全球獨家市面無售散文集《我。卜洛克》

      內容包含:卜洛克從未發表專程獻給台灣書迷的散文〈卜洛克的地下情〉、給台灣讀者的信、卜洛克到台灣、美國知名書評〈勞倫斯.卜洛克與馬修.史卡?〉、卜洛克大事年表、各種語言版本的馬修.史卡德系列書封,以及卜洛克首次曝光的生活照和在台活動剪影等。



      ●還有作家卜迷拍攝《向馬修.史卡德致敬》訪談DVD

      最受港台作家及影視文化工作者喜愛的推理作家當屬卜洛克,這次作家李維菁、張國立、陳雪、劉梓潔、駱以軍、顏忠賢和推理評論家冬陽、書評者個人意見都現身錄製《向馬修.史卡德致敬》DVD,暢談他們如何和馬修.史卡德結緣、卜洛克的迷人之處、該系列最喜歡的作品、想和卜洛克共同創作的小說,並且朗讀一段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向大師致上最深的敬意。



      《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紀念版》套書是卜洛克中文版作品裡最精緻最獨特的製作,深獲卜洛克肯定,他將?典藏這套書的讀者親自簽名,一一編號,讓這套文學經典更具價值。



      ●卜洛克親筆簽名編號限量紀念卡

      《馬修.史卡德系列珍藏紀念版》套書是卜洛克中文版作品裡最精緻最獨特的製作,深獲卜洛克肯定,他將?典藏這套書的讀者親自簽名,一一編號,讓這套文學經典更具價值。



      ●手工打造烙印精製松木書箱

      採用台灣松木,由具有多年經驗的老師傅手工訂製,厚實牢固,便於收藏,亦可作為書架使用。木箱正面烙有卜洛克簽名,經歲月沉澱,更顯質樸感,可當傳家之寶。



    套書故事簡介



      無牌戒酒私探馬修.史卡德的十七個人生故事



      1、1976年�《父之罪》�The Sins of the Fathers

      離家多時的女孩被亂刀砍死,同居的嫌犯很快被抓到且在監獄自殺謝罪,女孩的父親覺得事有蹊蹺,委託史卡?查明真相——兩個在家庭中無法獲得溫暖的人藉彼此的「缺憾」逐漸治療自己的心病,「父親」,對她和他而言,是沉重而無法負擔的圖像。



      2、1976年�《在死亡之中》�In the Midst of Death

      傑瑞.布羅菲爾是紐約警局的警察,他和檢察官合作,以調查警方貪污的真相,他的同僚對此不以為然。一名來自英國與他過從甚密的妓女,被人發現死在他曼哈頓的公寓裡——他是凶手嗎?



      3、1977年�《謀殺與創造之時》�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

      1978年愛倫坡獎最佳小說入圍

      史卡德的朋友「陀螺」交給他一封封得緊密的信,他告訴史卡德,要是某個星期沒有接到他報平安的電話,就打開信封,所有問題的解答都在裡面。



      4、1981年�《黑暗之刺》�A Stab in the Dark

      1982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入圍

      九年前,一個瘋狂的冰錐殺手連續刺殺好幾位女性後逃逸,九年後,紐約警方在偶然的機遇下逮到此人,所有案件他都承認,唯獨芭芭拉的案子。芭芭拉的父親委託史卡?找出凶手。



      5、1982年�《八百萬種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1983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

      1983年愛倫坡獎最佳小說入圍

      我名叫馬修.史卡德,是個酒鬼。有個我認識的女人昨晚被殺。她雇我保護她的安全,我拍胸向她保證沒問題。殺她的凶手誑了我,而我相信他,結果她死了,現在我做什麼都於事無補。這個念頭不斷的在啃我、囓我,叫我坐立難安。喝酒不能讓她起死回生,但不喝酒也是一樣。他媽的我為什麼得活得這麼辛苦?為什麼?



      6、1986年�《酒店關門之後》�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

      1987年安東尼獎最佳小說入圍

      1987年麥卡維帝獎最佳小說入圍

      1987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入圍

      本書由三個發生在酒店的案件編織而成,三宗謎題奢侈的全展演在一本書之中,卜洛克的慷慨還不只如此,事實上,他私心關注的焦點是罪案所在的背景:酒店,和酒店中各色各樣滄桑的人們。



      7、1989年�《刀鋒之先》�Out on the Cutting Edge

      1990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入圍

      史卡?受託尋找失蹤三個星期的女孩,案情毫無進展,這女孩就像空氣一樣的消失無蹤;同時戒酒協會的朋友艾迪,在滿腹心事來不及說出口的狀況下,被史卡?發現吊死在住處。她到哪裡去了?他有什麼難以啟齒的心事?史卡?能幫上多少忙?



      8、1990年�《到墳場的車票》�A Ticket to the Boneyard

      1991年安東尼獎最佳小說入圍

      1991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入圍

      史卡?仍幹警察之時,他的妓女兼房地產專家伊蓮被一名完事後不付錢、熱愛各種殘酷性虐待遊戲的惡徒纏上,馬修布置了一個陷阱順利送他入獄。多年之後壞人回來開始施展全面性報復,揚言要除盡史卡?所有的女人,並打算把他本人像貓爪下的老鼠般玩弄到最後。



      9、1991年�《屠宰場之舞》�A Dance at the Slaughterhouse

      1992年愛倫坡獎最佳小說

      1992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入圍

      拳擊台觀眾席上,一名男子把手放在一個狀似他兒子的小男孩額頭上,溫柔的把頭髮往後攏,然而對瞥見這一幕的史卡?而言,卻如被雷擊般彷彿看到該隱的印記一一一個記敘著謀殺和死亡的印記。



      10、1992年�《行過死蔭之地》�A Walk Among the Tombstones

      2014年改編電影上映,由主演《即刻救援》的硬漢男星連恩.尼遜擔綱演出

      毒梟的妻子遭人綁票,歹徒要求巨額贖金,結果送回的竟是塊塊屍骨。史卡?受命追索凶手,過程中與凶手一路鬥智,並在最後一刻救出另一樁綁架案肉票。



      11、1993年�《惡魔預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1994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

      1994年卜洛克獲頒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

      一名律師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整個城市引起一陣恐慌,議論不斷,但是嫌疑犯的弟弟不相信受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央求史卡?協助緝凶。



      12、1994年�《一長串的死者》�A Long Line of Dead Men

      1995年愛倫坡獎最佳小說入圍

      1995年夏姆斯獎最佳小說入圍

      神祕的「31」俱樂部,一年只吃一餐飯,在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參加聚會的成員,固定維持31人。直到有一天,一個俱樂部的成員找上史卡?,請他追查這個俱樂部高死亡率的原因。



      13、1997年�《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

      自稱是「人民的意志」的威爾,會先寫一封信到馬提.麥葛羅《每日新聞》的專欄,再用私刑為社會大眾處置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兒童殺手、黑幫老大、炸墮胎診所的凶手、黑人種族主義者。史卡?這次的當事人是讓兒童殺手恢復自由的律師,他正被威爾點名,下一個被「人民的意志」處決的就是他...。



      14、1998年�《每個人都死了》�Everybody Dies

      這本書是米基.巴魯的故事。巴魯是地獄廚房葛洛根酒吧的幕後老闆,愛爾蘭裔的職業性罪犯,據史卡?描述,他巨大、凶悍,像花崗岩粗鑿兩下而成的,是活生生的復活島巨人像。



      15、2001年�《死亡的渴望》�Hope to Die

      紐約時報暢銷榜小說

      最恐怖的連續殺人魔,就隱藏在你我的身邊,隨時變化身分、操弄人性,甚至成為人們談心的好夥伴。也許,當他露出猙獰面目的那一刻,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16、2005年�《繁花將盡》�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夏日已遠,繁花將盡...」,這部寫於九一一後的小說,延續前一本連環殺手的故事,細心布局,縝密策畫,讓危險份子不動聲色的潛伏在史卡?和伊蓮身邊,伺機而動。所有的恐怖都源於平靜生活,崩解的波濤始於日常。



      17、2011年�《烈酒一滴》�A Drop of the Hard Stuff

      本書回到史卡?對抗心魔的年代。那時他被迫離開紐約市警察局,也放棄了喝酒,身心面臨巨大衝擊,與女友珍的關係也岌岌可危。這時他碰上了傑克.艾勒里,他們是一起長大的兒時玩伴,人生際遇卻像是硬幣的兩面:史卡?偵破的案件,卻是艾勒里犯下的。在史卡?身上,艾勒里看到自己曾有機會變成的善良公民;在艾勒里身上,史卡?則看到他期望獲得卻來之不易的清醒。



    本書特色



      1.喜歡卜洛克的人

      2.想要一次收藏卜洛克最經典的冷硬無牌私探系列馬修.史卡德

      3.冷硬偵探小說、寫實文學小說愛好者

      4.嚮往紐約城市多元面貌,咀嚼都會幽微人文風景



    國外暢銷紀錄



      愛倫坡獎 (Edgar Awards)

      1985年,最佳短篇小說

      1992年,最佳小說:《屠宰場之舞》

      1994年,終身大師獎

      1994年,最佳短篇小說:〈凱勒的心理治療〉(收錄於:《殺手》)

      1998年,最佳短篇小說:〈凱勒進退兩難〉(收錄於:《殺手》)



      英國推理作家協會獎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 Awards)

      2004年,鑽石匕首獎(終身成就獎)



      馬爾他之鷹獎 (Maltese Falcon Awards)

      1987年,最佳小說:《酒店關門之後》

      1992年,最佳小說:《到墳場的車票》



      菲利普.馬羅獎 (Philip Marlowe Awards)

      1995年,最佳小說:《把泰德威廉斯交易掉的賊》



      尼洛.伍爾夫獎 (Nero Wolfe Awards)

      1979年,最佳小說:《喜歡引用吉卜齡的賊》



      夏姆斯獎(Shamus Award)

      1983年,最佳小說:《八百萬種死法》

      1994年,最佳小說:《惡魔預知死亡》

      2002年,終身成就獎

      2009年,最佳私家偵探角色:馬修.史卡德



    各界好評推薦



      國際知名導演王家衛想拍卜洛克的電影

      影帝梁朝偉最想拍偵探史卡德的故事

      史蒂芬.金認為能取代名偵探Travis McGee的只有Matthew Scudder

      朱天心、朱天文、李維菁、侯孝賢、唐諾、張大春、張國立、陳雪、詹仁雄、劉梓潔、駱以軍、顏忠賢等知名作家和導演都抵擋不了馬修.史卡德的魅力



      真的就有這麼一個推理偵探小說家幾乎要取代那位無可取代的麥唐諾,而也就這麼一位偵探幾乎要取代麥唐諾筆下那位無可取代的Travis McGee。這位作家是勞倫斯.卜洛克;而這位偵探就是馬修.史卡德。

    ——史蒂芬.金



      勞倫斯.卜洛克是少數我會瘋狂追讀的作家——特別是他的史卡德系列。看他寫作好像信手拈來,絲毫不費吹灰之力,實際上這卻是全世界最困難的事情。

    ——麥可.康納利



      這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嗎,是的,作為一個類型作家,同時又作為一個不願馴服、抗拒的越界者,勞倫斯.卜洛克皆做了精采、高難度的表演和貢獻。

    ——朱天心



      那是《八百萬種死法》那次,馬修一驚醒來渾身冷汗,深信自己在夢中破了案。他覺得自己已拿到所有拼板,只剩如何拼湊的問題。那時對方仍繼續說話,但馬修已心不在焉。對方其實並未真跟他說什麼,並未添塊新拼板,可對方真是幫他把盒子好好搖了一下,讓他看到每片拼板該擺的位置。馬修閃出光芒說:「去他的,東西全在那兒,只是我看的方法不對。」

    ——朱天文



      在卜洛克的小說裡誰殺了誰或誰是主謀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開展的一群在底層社會生活的人的樣貌,是這些迷人的角色吸引人...他們對生命的體悟其實更接近藝術的靈光。

    ——李維菁



      閱讀馬修.史卡德感覺像小時候看武俠小說那樣非要一口氣看完不可。我年少混街頭但沒有混到頂的「遺憾」,或朋友們笑我有黑道情結,在讀他的故事時皆獲得滿足。馬修像牛頭犬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脾氣,有時違犯法律卻又執行維護法律,像在代替上帝遂行公義,都讓我記起少年情懷。這些其實都是類型的元素,卜洛克寫成作品卻非常不類型。我拍類型的結局或許也是這種下場。

    ——侯孝賢



      我一直覺得卜洛克小說最好看的,當一部分便在於他寫的紐約這個潘朵拉的盒子,讓所有他筆下的死亡,在無比的華麗和無比的險刻凶殘之間穿梭而行。...也虧得有紐約這個城市來支撐這樣的死亡已才成立,才說得過,不致於輕飄飄的一吹就走。猶能如當年的漢密特和錢?勒一般,鐵釘般又深又牢的打進讀小說人的心裡。

    ——唐諾



      馬修.史卡?是個非常嫻熟的類型作家所展現的角色,看起來是要客觀地查案子,實際上是要進入內心世界解決困境。

    ——張大春



      卜洛克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每一篇故事的布局都很好,對白也是一流的。我在寫《偷眼淚的天使》時受他的影響很大。

    ——張國立



      卜洛克的作品一直試圖在跨越性別與階級,不是政治正確地運作,而無寧更像是一種敏感的反覆試探,而且他刺探的不但是讀者,還包括他自己的極限。...可以是這個也可以是那個,愛怎麼解讀都可以,而我就是喜歡他那種無法被歸類的樣子。

    ——陳雪



      書中所發生的一切故事,彷彿作者都確實地身歷其境過,一面感到佩服一面慢慢讀著時,突然產生了「療效」,書中有很多小地方天外飛來擊中了你,然後我就想:原來這世界有人了解我的感覺,我不是孤獨的,我不是孤獨的。如果你很喜歡紐約城市的冷冽感覺,卜洛克的書會滿足你所有探索的心。

    ——詹仁雄



      我在十七歲那種很苦悶的高三看到了馬修,一個正直而善良的男性的極致典範,心裡頭就把這個形象給種進去,也把一個完美的推理小說、城市小說的類型種到心裡面,直到現在。後來在寫作上有受到他的影響。史卡德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他身上有很多的衝突跟矛盾,而卜洛克卻可以把他調和得非常好。

    ——劉梓潔



      馬修在每一個故事的結尾,面對那些不同的凶手的懲戒形式,他的罪與罰程序和我印象中對這個人之成見——他是個老靈魂,他固執且不肯改變某些儀式性的習慣,包括固定幾家酒吧,上戒酒聚會、他不買車只搭地鐵或步行,他的服裝習慣,他的某些老派的、對各階層女性的尊重態度——有一點出入,即他在「懲戒謀殺者以捍守不應被剝奪、羞辱之價值」這件事上,其實無比自由、充滿創意,而且早已越界。

    ——駱以軍



      卜洛克的故事對我而言,就像面對這個時代慢慢的在消化或是抵抗過程裡的一種鄉愁...作為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老文青,或是一個式微的對文體的懷念的人跟打量,不管是對紐約的打量,或是對這個時代的打量,那個褪色的光暈,慢慢越來越暗的部分,是卜洛克給這個世界的「贈與」,一個「陰翳禮讚」。

    ——顏忠賢



      此書系為台灣書壇有史以來,擁有最多崇拜者、精英分子最愛收藏的推理小說。無照偵探馬修.斯卡德從一九七六年登場至今已逾三十個年頭,讀者始終一路追隨他從年輕氣盛直到老而彌堅,從酗酒到滴酒不沾,以他特有的步調踽踽獨行於兼具犯罪詭譎與人文藝術氛圍的紐約。「我叫馬修,我是個酒鬼,我無話可說。」馬修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貫穿到本世紀初,在與現實同步的小說時間裡,說著精采動人的故事。

    ——《誠品好讀》



      卜洛克真是棒透了,他的對話你聽得到、他描寫的底層生活幾乎就在眼前,更棒的是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接二連三寫出行雲流水的故事。

    ——《洛杉磯時報》



      透過卜洛克大師級的技藝讓我們看見,字句甚至能強過子彈。

    ——《芝加哥論壇報》



      頂尖作家之一端出好菜了...卜洛克寫出讓人讚不絕口的私探小說。

    ——《華爾街日報》



      雷蒙.錢德勒與達許.漢密頓在推理小說領域的大師地位,至今仍無可搖撼。但若要問當代的犯罪小說家中,有誰能繼承其衣缽的話,那個人就是勞倫斯.卜洛克。

    ——《舊金山紀事報》



      卜洛克超越同代作家...而且他還愈寫愈好。

    ——《村聲雜誌》



      當卜洛克開啟史卡德模式,犯罪小說幾乎與文學小說並駕齊驅,難分軒輊。

    ——《費城詢問報》



      卜洛克陽剛又俐落的創作路數,帶著罕見的、極具個人風格式的幽默。

    ——《西雅圖郵報》



      對於渴求尋訪險惡黑街的人們而言,除卜洛克外,再無人能提供如此精采的導覽漫遊。

    ——《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



      卜洛克是獨一無二的寫作工藝家,他以充滿風格、悲憫、智慧的文字,雕琢出生命的肌理。

    ——《丹佛郵報》



      卜洛克是專業作家的標竿……他筆下的故事情節合情入理、引人入勝,在推理小說中也是原創性極高、新奇趣味性十足。他筆下的角色形象生動而立體。

    ——《羅德岱堡太陽先驅報》



      卜洛克寫作技藝一流,極少作家能像他這樣,讓每一個字眼、每一個概念都別有興味。

    ——《印第安納州曼西星報》



      卜洛克的角色非常有深度,連帶將他筆下故事的層次,拉抬得比其他推理小說家的作品還要高。

    ——《密爾瓦基先驅報》



      史蒂芬.金在介紹這部經典的史卡德系列小說時曾說:「他的作品裡沒有花招詭計。」史卡德是個純粹的偵探,因為「他的生活背景是那麼真實,這個角色簡直躍然於紙上。」史卡德那平凡卻引人入勝的生活,以及紐約市的殘酷現實,即將從這裡展開...

    ——《科克斯書評》



      這部敘述前警察兼酒鬼的序章,內容纖細,沒有多餘冗長的情節,盡是關於孤獨與痛苦的深沉省思。史卡德的辦案手法冷硬、有條理,還帶著點移情作用;他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解開謎團,進而改變許多人的生命。卜洛克的風格令人著迷;沒有華麗的花槍,而是簡單平實、字字珠璣。若是想要從頭開始認識這部當代最有價值的私探小說,這會是個絕佳的機會。

    ——《出版人週刊》








    新版編序



    關於這一版...



    傅月庵




      向一名作家致敬的最好方法是什麼?買本書追隨請他簽名,這不錯。如其因緣湊巧,能為他效勞,編一套書,那更好!



      認識卜洛克是一九九七年的事。



      那年,初入編輯這一行,工作壓力不大,看書成了最大福利,天經地義。恰巧「推理傳教士」詹宏志加上「臉譜」總編輯唐諾,聯兩手之力把原本冷門的「歐美推理」硬是加溫炒熱了起來,讓向來浸淫「日本推理」,只識「本格派」、「社會派」的台灣讀者,得見世界之奇,滄海之闊,慢慢竟都轉向西顧了。我是其中之一。



      於是,《八百萬種死法》甫登陸台灣,便即邀來一晤,一見傾心,驚為天人。此後十多年時間裡,但凡「馬修.史卡德系列」中文新書出版,總要在第一時間購入,無暝無日讀完始休。若說我是那些年「馬修.史卡德現象」(開口閉口:「我今晚只聽不說」、「我一天戒一次」、「大多時候我是容易收買的,但你不能收買我」...)參與製造者,一點不為過。更多時候,家裡所買的卜洛克新書,一如朱天心她家一樣,總是被拿走,總要再補。



      甚至讀著讀著,竟把他與王國維等量齊觀了:

      「嗚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過,即以生活之苦痛罰之。此即宇宙之永遠的正義也。自犯罪,自加罰,自懺悔,自解脫。」,四月裡,斷斷續續,我一直在重讀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探案。原因是偶然看到王國維〈紅樓夢評論〉這幾句話,忽然隱約理解一些「生命自持」的線索,因而更想靠近卜洛克,貼近馬修.史卡德。有些書,你不論何時讀,總會讀出一些道理。有些書,時候不到,你很難理解。人間無理可推,無謎可解。我所等待的四月的雨,最終還是沒有落下來,但我還有五月可以等。我一次等一天...。



      奇怪的是,儘管日後卜洛克其他系列一一被引入,我也嘗試找來一讀,卻都不甚入港,從「雅賊」到「殺手」,就是有「隔」,進得去,耽溺不了。這事,跟小說行不行關係不大,純然緣分作怪,緣淺還能說什麼?有位朋友,他是「雅賊迷」,愛跟我鬥嘴,老說柏尼.羅登拔如何如何機智迷人,怎樣怎樣淵博難說,「真正愛書人都該喜歡他!」對此,我想了想,總冷冷一句回嗆:「不會老的不是人,角色而已,喜歡個什麼勁兒?」。



      誠然,「馬修.史卡德」與其他類型小說最大的不同是,馬修肉體會衰老,意志會動搖,道德會踰矩,辦案會潛行由徑,人家給錢他通常都收下,轉個身卻又丟一些到教堂捐獻箱。案件向來不是他的困擾,女人也不是,真正困擾他的,無非紅塵滾滾,該如何照著自己的那一套存活下去,或說存活出來自己的那一套。而幾乎有大半的時間(至少從一九七六到一九八二年,整整六年時間裡,他終於明白且面對「我是酒鬼」這一事實),他都是在跟酒瓶奮戰, To be or not to be?說穿了,馬修既不「冷」也不「硬」,與我們人人都一樣,他心中也有一個哈姆雷特。



      至於辦案方式,也奇了,他似乎沒多少小小的灰色腦細胞,也沒有角落或輪椅,鐵拳或好大一把槍。接了案子,他只能不停打電話,不斷上街晃盪詢問,「有時候我們知道一些事情,卻不知道我們知道」、「去他的,東西全在那兒,只是我看的方法不對。」要想知道,要看對,只有一個方法:GOYAKOD,Get off your Ass and Knock on Doors,抬起屁股敲門去!天道酬勤,也許就對了。但「其實百分之九十八的調查工作皆毫無意義,你只能把想到的事都做好。你不知道哪件有用。你就像在煤礦堆裡找尋一隻不存在的黑貓,但除此之外我不曉得還能怎麼做。」 這不就是人生嗎?「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幾千年前,傳道者早已論定。你我人等孜孜不倦所打拼之事,有哪幾件不是徒然、枉費的呢?



      然而,他還是一旦咬住了就不鬆口,就是要從百分之九十八的徒然裡,找出那百分之二的存在意義。



      於是,推理一點不重要,破不破案也不是重點了。有人從馬修身上讀到了堂吉訶德,有人看到了卡拉馬助夫兄弟;有人說他是班雅明筆下「複製時代的抒情詩人」、「步行者」;有人則相信他是推著石頭上山的現代薛西佛斯...。凡此種種,無非說明了一件事:馬修.史卡德像鏡子,人人都可在他身上照見到自己,照見到比敘事更多的其他東西。而這,大約就是「經典」的本質了。



      一口咬定「馬修.史卡德系列」已成「經典」,未免說得快了,畢竟最近一本《烈酒一滴》出版於二?一一年,還待時間考驗汰擇;但若說,這套從一九七六年創作迄今,歷時三十多年,前後十七冊的小說,已然具備「推理名人堂」候選資格,相信絕不會有什麼人有意見的。



      也因此,當今年夏天,「臉譜出版」期望為此系列再出一個新版本,邀請我參與其事時,我欣然同意。畢竟,人生能有幾次機會為自己所仰慕的作家編一套書呢!?



      此次新版修訂作業,大體分為兩部分,內容與裝幀都有許多變動。



      內容方面,由於出版時間跨越十多個年頭,執行編輯屢經更迭,譯者多有,許多人名、地名或專有名詞未見統一,前後冊常見扞格,趁此機會一一修訂,讓讀者閱讀時,得以一氣呵成,疑惑不生;譯文方面,盡量保持譯者多元風格,但若確定錯譯、漏譯,經徵詢後,都予修正。甚至連書名,只要有問題,也都儘量求取確定答案。譬如讀者曾質疑,《每個人都死了》(Evebody Dies)中譯書名若為《每個人都會死》,當更精準。為此,我們特別親詢卜洛克,經他回答:「都可以!書名應該保持某種曖昧,讓讀者有更多想像空間。」遂決意維持原名不動。



      至於實有發微抉幽之功的「唐諾導讀」,早已成為此系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維持不動,僅於涉及時事處,加以註解,方便讀者掌握行文來龍去脈,了解敘事理路;系列編號則按照英文出版,重新依序排列,讓這套書最大特色的「時間感」,得以凸顯。閱讀過程裡,讀者更能感受馬修在時間之河裡奮力泅泳,逐漸老去,終而得以迎向隧道最後那一線光芒的微妙心境轉折。



      裝幀設計上,特別邀請著名平面設計工作者楊雅棠擔綱,除了提供一般讀者的「平裝版」之外,更設計一款附有松木書箱,亦得為書架的「珍藏版」,限量五百套,用饗重度發燒友,以便傳家。



      此版封面,楊雅棠以「一抹紅」表達了這一套書「懸疑、危險、溫暖」本質,簡潔明亮的設計出「很不傳統、很不一樣」的成組推理封面,讓人耳目一新,心湖大大為之一蕩。



      相對於此,平裝版封面幾乎每一個都獨立表達一個抽象的詞彙,譬如「背叛」之於《酒店關門之後》,「執念」之於《到墳場的車票》,「情慾」之於《屠宰場之舞》...等等。整體則維持他一貫素雅細緻的風格,並與時俱進,添加更多「現代」元素,希望跳脫窠臼,吸引更多新世代年輕讀者,親近這套「非常不推理的推理經典」。



      「馬修.史卡德系列」全套十七冊,數逾五千頁,共二百餘萬言。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裡,要完成浩大的「改建重裝」工程,其艱難可知,疏漏必然不免,還望四方讀者不吝予以指教。「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編書當亦如是,只能盡力,無從滿意。而這一份「永遠追求更好」之心,實即一名編輯所能奉獻給作家與讀者的最大溫情與敬意了。






    其 他 著 作
    1. 馬修.史卡德系列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套書(十九冊)
    2. 烈酒一滴(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3. 蝙蝠俠的幫手(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4. 聚散有時(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5. 死亡的渴望(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6. 繁花將盡(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7. 向邪惡追索(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8. 每個人都死了(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9. 惡魔預知死亡(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10. 一長串的死者(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