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

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34912
史戴分•格羅茲
圓神
2014年2月25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1334912
  • 叢書系列:勵志書系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勵志書系


  • [ 尚未分類 ]












      每個人心中都有些說不出的秘密與痛苦,

      即使過了好久,回想起來,依舊感到心疼;

      當我們終於鼓起勇氣想說出來,

      還需要一雙懂得聆聽的耳朵。



      ◆英國最會說故事的心理分析師,說出每個人心中最想被聽見的故事!

      ◆「31篇美麗又動人的故事,讓瑞蒙•卡佛也嫉妒。」──《全球郵報》

      ◆「結合契訶夫與《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對於凡夫俗子的細微洞見。」──《紐約時報》

      ◆有如抽絲剝繭的推理小說,你將震懾於人性的複雜難解。




      生而為人,都渴望傾訴與被理解。然而,我們卻經常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一道心牆,用各種無法解釋的情緒或行為反應,讓別人看不見最真實的自己。



      哲學家西蒙•韋伊曾經描述過一段畫面:兩個在獄中隔牆而居的囚犯,因為寂寞,竟隔著牆聊了好多年。這道牆雖然隔開了兩人,但也因為這道牆,他們才得以溝通。於是我們知道,每道看似阻止你前進的牆,其實是你與未來最重要的連結。



      執業超過25年的心理分析師格羅茲,擅長挖出莫名其妙的行為舉止背後的真實情感,但與眾不同的是,他還有一支特別會說故事的筆。他將自己超過5萬個小時的診療精華,寫成一篇篇精采絕倫、有如推理小說般的故事,並透過細心的抽絲剝繭,解開最複雜的人性之謎。



      為何有人要詐死?(想讓你體驗自己童年被虐、卻逃不掉的經驗)為何有人不斷說大謊?(謊言讓他想起與母親的親密關係)為何有人只會用憤怒表達?(想讓你跟他一樣生氣,讓他不孤單)為何太多讚美會讓小孩沒有自信?(比起讚美,小孩更想你的參與和傾聽)為何有人總是妄想自己受害?(比起背叛,被人遺忘更受傷)情緒是種防衛機制,躲在喜怒哀樂的背後,讓別人看不見最真實的自己。



      看著這些故事,我們也彷彿看見了自己:因為我們會愛、會欺騙,也終究必須承受改變與失去。最重要的是,經由這些故事,我們將能慢慢學會訴說、傾聽、理解自己與他人內心的故事。



    名人推薦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楊? 索(《惡之幸福》作者)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許悔之(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感動推薦



      ◆榮獲全球多家媒體2013年度選書

      美國《紐約時報》

      英國《星期日報》

      英國《觀察者報》

      英國《每日郵報》

      英國《全球郵報》

      美國《好讀》網站

      英國《書商》雜誌

      英國《風格》網站

      英國心理學會

      英國《庇護所》雜誌

      愛爾蘭都柏林聖哥倫布大學



      ˙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是語言的主人,我們是「主體」,但事實是,有時語言「建構」、「遮蓋」了我們。



      從心出發的語言,是不兩舌、不妄語吧。在一些臨界的情境,語言變得如黃金而不鏽蝕,那「心口合一」的時刻,語言彰顯了說話者的心,真心的價值。



      我們欺騙語言也被語言欺騙很久了,這本書,或是我們重新覺察「自己」和「他者」、「世界」一種可以交會光亮而無礙彼此的可能。──許悔之(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本書字裡行間蘊藏了作者對於人心、人性、人生洞察的智慧之語。不要錯過本書,對任何人來說,它都會為你開啟看懂生命的心靈之眼。──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作者說出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望擁有的聲音:包容自己的不堪吧!我看到這本書的特有價值,篇篇都蘊藏了撫慰人心的神祕療效,我們各自的傷痛也在閱讀中得到療癒。──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作者用平實又溫柔的智慧,為我們上了充實的一課。我一直不太相信心理分析,但作者讓我打開心房,很想對他說說話。──《星期日報》



      ˙令人無法放下的一本書。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對『人』,有更多的包容。──作家,安德魯•所羅門



      ˙平鋪直敘的故事、引人深思的見地。每個故事充滿張力,人的心理彷彿一部詭譎的懸疑小說。──《旁觀者》



      ˙作者細膩解開日常的迷惘,觸動人心,深受啟發。──《金融時報》



      ˙小小的書本乘載了震撼的故事。我深受感動。──《觀察報》



      ˙真實又感人的短篇人生,是小說無法比擬的。將漫長的心靈旅程化為精練的文學作品。──《觀察者》



      ˙作者傳達一個再清楚不過的訊息:人生是可以改變的。──《蘇格蘭人日報》



      ˙從別人的故事,看見自己。真實人生比小說還要迷人。不說教、不老套,只有智慧。──作家,維多莉亞•希斯洛



      ˙安靜的故事,赤裸的人性。傾聽是最好的治療。──《庇護所》雜誌



      ˙讀完作者與病人間的聆聽之旅,你會希望當人的第一天就擁有這一本書。──《泰晤士報》








    〈推薦序〉?因為寂寞的人太多,我們更需要彼此的陪伴與聆聽──賴佩霞

    〈推薦序〉?請在說不出的故事中,聽懂自己──蘇絢慧

    〈前言〉



    1.〈啟程〉

    說不出的故事

    笑聲過後

    空洞的讚美

    痛苦帶來的禮物

    安全屋



    2.〈說謊〉

    謊言背後的秘密

    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真傻還是裝傻

    沒有性關係的性交易

    越抗拒的,越渴望



    3.〈愛,或被愛〉

    回到家

    寧可被傷害,也不願被遺忘

    不敢有情緒的小女孩

    父母對孩子的妒忌

    不可能的渴望

    包覆糖衣的憎惡

    相思把愛推更遠



    4.〈轉變〉

    害怕失去的恐懼,讓我們更容易失去

    否定讓我們推開愛

    遺失皮夾的代價

    當家庭改變之後……

    落入危機的惡性循環

    單調乏味的律師

    為未來哀悼

    憤怒幫我們驅離悲傷

    當你身為病人……

    回鄉之路

    承受死亡之痛



    5.〈離開〉

    走過寂靜

    對過去放手

    從夢境中醒來








    推薦序一



    因為寂寞的人太多,我們更需要彼此的陪伴與聆聽�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令人振奮的好書,唯一的缺點就是故事都太短了。



      作者史戴分•格羅茲是一位文學造詣非常深且經驗豐富的心理分析師,書中描述他跟診療個案之間的真誠交流,不斷沖刷我心中殘留對人的質疑。不知道是我個人的經驗與否,我相信這樣的關係應該是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擁有的心靈撫慰,換句話說,是人與人之間對「信任」渴望的一種滿足。



      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孤獨、寂寞的人太多了。太多的傷痛被隱藏在心底深處,因為不相信會有人不批判,因此,便把它牢牢鎖進陰暗的角落。透過本書,多多少少可以讓作者與個案之間的情誼,填補對該欲望的滿足:彼此支持、信任、了解、陪伴、敘述、見證,不被批評、嘲笑、譏諷。這些孤獨、不為人知的私密故事透過另一個人的參與而轉變。不由得讓我想起《失落的幸福經典》中寫著:「只要有人相信你會成功,你就不會失敗」。



      試問,我們身邊是否有真心相信我們會成功的人?就算有,你相信嗎?作者在此扮演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望擁有的聲音:包容自己的不堪吧!我看到這本書的特有價值,篇篇都蘊藏了撫慰人心的神秘療效,我們各自的傷痛也在閱讀中得到療癒。



      除了人性關懷,由於故事的真實性,也大大滿足我們窺探別人隱私的好奇。其中一篇讓我好感動,由於現代媒體的嗜血,這樣的故事根本不復存在。



      某位具高度社會地位的七十一歲教授,決定在晚年讓一直壓抑的需求浮上台面──同志情。一個是社會輿論的壓力,一個是內心的渴望,煎熬中他向妻子坦誠無法離開情人的痛苦,而同時仍希望擁有這個美滿的婚姻,終究,她是他畢生最要好的朋友,他並不想離婚。多年後,《泰晤士報》報導該人物的卓越貢獻,以及辭世時妻子如何緊握他的手,陪他走完最後旅程的溫馨畫面。



      我心想,要是他生前選擇出櫃,故事被披露,媒體、輿論將如何渲染?斐短流長,人言可畏。看完這個故事,我猜,像這樣感人的故事應該還很多,只可惜我們無法深入了解。人們粗俗的行徑,大大讓如此令人生敬的故事流失,除了心理診療室,坦誠,似乎越來越不可能了。



      看完幾篇故事,我迫不及待跟擔任編劇或導演的劇場朋友、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治療師,還有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此書,值得一看。因為有很多美好的故事正在世界各地的診療室裡發生著……而我們並不知道。



      你可知道,讚美,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傷害?

      你可知道,妄想症,是因為無法承受「被遺忘」的悲哀?

      你可知道,謊話連篇,為的是要紀念過世的母親?

      你可知道,父母特有的嫉妒,終身阻隔了跟子女的關係?

      你可知道,外遇不斷,是來自嫉妒太太與兒子的親密?

      你可知道,頻繁的性事,成了抵抗憂鬱、虛空的替代品?

      你可知道,越抗拒,心裡其實越渴望?

      你可知道,怪異的行為背後,只因有說不出口的話?

      你可知道,責備別人,能激發我們的優越感,規避自省?

      你可知道,幽默,是一種隱藏傷痛的技巧?

      你可知道,害怕失去的恐懼,讓我們失去更多?

      你可知道,面對改變,我們會猶豫,因為改變挾帶著損失?

      你可知道,「我不想做」代表一種與世隔絕的態度?

      你可知道,焦慮是促成人們改變的動力,父母不應該替孩子承擔?

      你可知道,與其「勸服」,我們可以幫助人「理解」?

      你可知道,成功毀了許多人,同時,我們也毀了許多該有的成功?

      你可知道,許多父母藉由讓孩子成為問題,而規避夫妻之間的問題?

      你可知道,我們利用新聞裡的災難及別人的悲慘來讓自己分心,而忽略切身的責任?

      你可知道,嬰兒撩起多少母親內心的盛怒?

      你可知道,為了滿足跟人的連結,我們會引爆多少令人震驚的事?

      你可知道,看似不起眼的童年事件,讓人囚困一生?

      你可知道,「相思病」是一種心理習慣?

      你可知道,「令人乏味」是一種挑釁?

      你可知道,沉默是為了要讓時光停滯?

      你可知道,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不惜激怒別人?

      你可知道,別人的失敗,帶給人不為人知的滿足感?

      你可知道,父母支吾不語,是為了不讓恐懼進駐孩子的心?

     

      謝謝作者從他五萬個診療時數中,篩選出三十一個精采生命案例,讓我們能夠清楚看見已逐漸失焦了的真性情。說不出的故事,不只屬於這些個案,我聽到作者更希望他從這些人物身上所體會到的感動也被人聽見。



      我要說,我聽見了,誠心感謝。



    推薦序二



    請在說不出的故事中,聽懂自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我有幸被邀請推薦這本《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從看了本書的第一個故事開始,我就欲罷不能,而且迫不及待地希望這本書趕緊出版,好希望可以把它推薦給許多人。



      本書作者格羅茲是英國心理分析治療師,自然他筆下的故事,個個都能透過格羅茲洞察人心的卓越專業能力,聆聽出個案故事中所深藏,且很難向外人表露的真實;這真實可能是有一顆傷透的心、一段難以告別的情感、一個無法被承認的關係、一種難以承受的罪惡感、一個必須要迴避的感覺或想法……



      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過程,若只是聚焦在表面行為問題的解決,是過於淺薄與簡化地看待人心的複雜度與生命的豐厚度。



      為什麼心理諮商的歷程,治療師需要長時間並規律地在諮商室中聆聽當事人?那是因為人的外表行為如果缺乏生命脈絡的理解、缺乏內心深入探索、缺乏早年生命經驗故事的聆聽的話,我們就無法看懂與聽懂一個人所謂的行為問題的底層,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癥結與存在的未竟情感,或未正視的關係失落。



      身為心理工作者,我在心理諮商的經驗中,和格羅茲的體會與心得有許多共鳴之處──我們都努力著聽懂當事人的生命故事中,難以被外人了解的生命邏輯。即使這生命邏輯的外在表現上是外人很難明白與認同的,甚至不認為是重要的,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在其中。



      如果我們對人的內心世界有一定程度了解,就會明白人的過往經驗,是影響我們現在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過去的創傷,或難以面對及接受的經歷,會讓我們的心靈帶著無法療癒的受傷狀態,一路走過來,影響自己的身心,也影響人際關係。我們的外表行為其實是內心受傷狀態的外顯症狀。當我們持續漠視時,就是放棄關照心靈傷口的機會,也持續否認生命的受傷,而無法給自己一個真實的機會改變生命的恐懼、焦慮、哀傷、憤恨與不幸的感受,還有那些窒礙難行的生命景況。



      就如格羅茲所言,許多人都希望不要付出什麼代價、什麼努力、什麼變化,改變最好就能自然發生。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要讓生命景況有變化,我們就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和努力投入的過程,來讓改變發生。如果我們不願意提及過往,不願意表露早年經驗,也不願意透過心理專業的協助讓自己有機會深入進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就無法透過談話、聆聽、探索、理解的歷程,來聽懂自己。



      沒有機會聽懂自己,就無法鬆動與釋放那個被我們囚禁而困在過去時空的自己。那個自己因為被誤解、被排擠、被傷害、被虐待、被遺棄、被羞辱、被忽視,而經歷震驚、無助、哀慟與不明就裡的挫敗等痛苦感受。在那些時空中,沒有一個人存在,能看見、聽見,看懂、聽懂我們的遭遇與經驗,於是,我們以偏頗或失真的角度解讀那些傷害的發生可能來自於自己的愚蠢、自私、無能、脆弱、不夠好,而大加撻伐自己、譴責自己、懲罰自己,甚至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場永無止盡的災難。這些總總,都源自於不理解自己生命的脈絡與故事的意義。也源自於周圍他人始終無法真正聽懂,無法理解生命真正想傳達的內在情感與需要。



      如果你真的有意願善待生命,真的有意願成為一個理解生命的人,那麼,你需要能夠好好聆聽他人在生命中,那些說不出的故事,並且試著體會在難以開口說出的故事中,最渴望被聽見、被聽懂的心聲。不論是陪伴他人的生命,還是對待自己的生命,都需如此。



      我特別要推薦這一本書給助人工作者。身為助人者的伙伴,可以好好學習敏銳聆聽生命之道,連結生命經驗的整體脈絡,探尋與洞察出故事在當事人心中的意義。



      對於非助人者來說,這本書猶如精采的推理小說,讓人可以從這些故事中,了解人心,體會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傷痛或失落在其中。同時也可能從中看見自己的成長經驗,瞥見自己生命的未竟議題,藉此探索與進一步理解自己。



      不只如此。本書字裡行間蘊藏了格羅茲對於人心、人性、人生洞察的智慧之語,不要錯過本書,對任何人來說,它都會為你開啟看懂生命的心靈之眼。



    前言



      過去二十五年來,我從事心理分析師的工作。我診療過的病人來自精神科醫院、心理治療與法庭心理治療診所、兒童與成人機構,以及私人診所。我為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進行諮商、轉介和一星期一次的心理治療。不過我多數的業務與成人的心理分析有關。我會跟病人諮商五十分鐘,一星期進行四到五次的會面,這樣的模式通常維持數年之久。所以總括來說,我到目前為止花了五萬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跟病人相處,這份工作的內容也就是這本書的內容。



      你們接下來讀到的故事,來自我日復一日的診療個案。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但顧及病人隱私,我修改了他們的身分細節。



      我們多數人都曾經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或階段,感覺自己陷入當下,走不出來;被一時的念頭或愚蠢的選擇給絆住;被不幸或恐懼給綁架,甚至被自己的過往所囚禁。我們覺得自己無法往前繼續行走,同時卻又相信一定有個可行的辦法。曾經有位病人天真地跟我說:「我想要改變,但又不願意讓生活有所變化。」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改變,這本書談的也是改變。改變和失去緊密相連,我們不可能不丟棄一些事物就達到改變,因此你們也會在書中發現,「失去」在故事裡如影隨形。



      哲學家西蒙.韋伊曾經描述一段畫面:兩位隔牆比鄰的囚犯花了很長的時間,終於學會藉由敲擊牆壁,跟對方說話。她如此寫道:「這面牆隔開了這兩個人,但也因為這面牆,他們得以溝通。每道隔離都是一個連結。」



      這本書談的就是這面牆。談我們想要傾訴、理解,以及被理解的渴望。這本書談的也是關於彼此傾聽,不只是聽「話」,也要聽取兩人之間的鴻溝。我在書中描述的並不是什麼魔法般的奇蹟過程,而是我們日常生活裡會做的事情──我們隔著牆輕敲,也隔著牆傾聽。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