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0032
若林正丈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年3月12日
167.00  元
HK$ 167  






ISBN:9789863500032
  •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584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臺灣研究叢書


  • [ 尚未分類 ]












    若林正丈──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研究院教授、日本學界研究臺灣政治第一人



      他在本書將臺灣史的格局放大在近代世界帝國體系變動的脈絡下檢視,不僅凸顯臺灣歷史的邊緣性質,更對戰後臺灣的政治提出整合性的解釋。



      臺灣經歷了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民主化歷程,開啟並帶動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上的巨變。作者若林正丈是日本學界研究臺灣的重量級學者,本書是他繼《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之後,對臺灣政治最新的研究專著。本書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線索,統攝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歷程,並分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啟動(1945-1987)」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1987-2008)」兩大部分展開論述。



      本書大量應用既有的研究成果,統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並且在先行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脈絡,提出獨特的「分析式架構」與整合性的詮釋觀點。



      作者若林正丈經常訪臺考察政治現勢與進行學術研究,本書相當程度地能夠忠實反映日本學術界對臺灣政局的理解與看法,是對戰後臺灣政治研究兼具開創性與全面性的著作。



    名家推薦



      若林正丈教授在本書以政治體制為經,以時間為緯,分析了戰後臺灣政治體制的結構,也同時梳理了六十餘年來的臺灣政治史,是一部成功地結合社會科學(政治學)與歷史學研究手法的佳作。

      ──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熟稔於臺灣的學術成果與現實脈動,在本書運用「多重族群社會」、「遷占者國家」、「七二年體制」、「民族主義政黨制」等論述工具,更大量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兼具深度與廣度,讓讀者在閱讀上無疑享有「鳥瞰式」的滿足感。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作者若林正丈是日本從事臺灣政治研究的第一人,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此一概念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至今日的臺灣政治發展,是作者從事臺灣政治研究三十年來累積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透過「多重族群社會」論述,詳細紀錄「臺灣化」轉向的自我認同意識過程。

      ──中西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系教授)



      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為問題意識,成功將書中內容明確、完整地連貫起來。

      ──井尻秀憲(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作者重構分析錯綜複雜的現代臺灣政治,提出獨特見解的專門語彙,賦予本書無比的魅力。

      ──金子文夫(橫濱市立大學國際總合科學部教授)



      本書是有志於臺灣政治研究的學術工作者所必讀,也是從事東亞比較政治研究以及國際關係研究極為重要的參考書。

      ──松田康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中文版序╱若林正丈

    前言



    序章 觀察現代臺灣政治的角度

    一、民主化、認同政治、臺灣海峽的和平

    二、為什麼中華民國臺灣化?

    三、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



    ?第壹部 前期.初期條件.啟動 1945-1987年

    第一章 多重族群社會的臺灣─歷史前提


    一、滿清帝國、日本殖民帝國、多重族群社會

    二、中場的悲劇─二二八事件與「省籍矛盾」、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起源─國家機構的統合

    三、國民黨政權的撤遷臺灣



    第二章 戰後臺灣國家與多重族群社會之重組─初期條件

    一、作為東西冷戰「前哨站」的戰後臺灣國家

    二、作為另一個「正統中國國家」的戰後臺灣國家

    三、作為遷占者國家的戰後臺灣國家

    四、多重族群社會的戰後重組



    第三章 不合理體制的惡化與調整─啟動過程

    一、外部過程─從冷戰前哨基地到曖昧的周緣

    二、內部過程─從體制調整到體制轉型



    ?第貳部 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 1988-2008 年

    第四章 民主體制的設置─「憲政改革」的第一階段

    一、「憲政改革」的啟動與其政治藍圖

    二、「憲政改革」的展開─「最小綱領民主體制」的設置與政府代表制問題的解決



    第五章 朝向主權國家與民主體制的苦惱─「憲政改革」的第二階段

    一、「凍省」與「臺灣式半總統制」之形成─第四次修憲

    二、「兩國論」修憲的夭折與「憲政怪獸」的終結─第五次修憲的糾紛與第六次急就章式修憲

    三、政權交替的衝擊與第七次修憲─國家性與政治體制的新典範?



    第六章 民族主義政黨制的形成及其展開

    一、民族主義政黨制的形成與政治動員之族群=民族的(ethnic-cum-national)脈絡

    二、民族主義政黨制的展開



    第七章 多元文化主義的浮現

    一、「過去的克服」與「族群和解」

    二、從同化主義到多元文化主義

    三、變貌躊躇的認同



    第八章 七二年體制的傾軋

    一、中華民國臺灣化與「七二年體制」

    二、「一個中國」原則在臺灣的衰退



    終章 中華民國臺灣化與臺灣海峽的和平

    一、中華民國臺灣化之未來

    二、中華民國臺灣化與臺灣海峽的和平



    後記

    中文版後記╱薛化元

    參考文獻

    索引








    中文版後記(摘錄)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若林教授的博士論文,即是以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作為專攻。由於長期以來關注臺灣近現代史的研究,特別是在戰後臺灣史研究上著作甚多,更被臺灣研究學界視為研究臺灣現代史的重量級學者。換言之,若林教授的社會科學研究出身的背景,常常相對被忽略。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學術背景出身,使得若林教授雖然重視史料的統整、論述,對於歷史的解釋更是用力甚多。



      而本書的內容,也是若林教授研究取向的體現,呈現的特點之一是:大量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統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在〈前言〉中指出,本書運用了至少包括「多重族群社會」、「遷占者國家」、「七二年體制」、「民族主義政黨制」等論述工具。換言之,本書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也是作者在先行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其獨特的「分析式架構」,檢視並解釋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歷程。在研究成果的掌握上,則兼具深度與廣度,臺、日年輕學者的研究亦在援引之列,在閱讀上無疑享有「鳥瞰式」的滿足感,也讓兩國學界更簡便地了解彼此的研究關懷。無論舊雨新知,應該都肯認這是若林教授關於戰後臺灣史書寫的重要風格,或可視為本書的第一個特色。



      其次,即使出身社會科學,但若林教授對於歷史脈絡的重視,使得戰後臺灣史的格局放大為近代世界帝國體系的變動,而其中臺灣的選擇與作為充滿能動性,在不同時期展現了內部政治變化與外在國際情勢的強烈互相影響。本書明言具有兩個視角,一個是政治結構變動論,亦即政治共同體層級的政治結構變動、社會文化的變容與國際政治的衝擊。另一個即是歷史的視角,將臺灣擺放於三個性格相異的帝國邊緣(古代世界帝國的清帝國、近代殖民帝國的日本、二次大戰後「非正式的帝國」美國),凸顯臺灣歷史的「邊緣性」。具體而言,本書延續《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的歷史脈絡,同樣正視「縱的繼承」(主要指涉日治時期,甚至溯源至清帝國統治時期之前的臺灣歷史傳承或遺產)與「橫的移植」(主要指涉二次戰後自中國移入臺灣的制度、文化)兩個側面。或許正是重視這樣的歷史脈絡,若林教授才會傾力觀察「中華民國臺灣化」諸現象,並據此解釋政治變化的趨動力。



      再者,如同前述,作為政治研究的專著,對臺灣戰後政治發展提出整合性的解釋也是本書的特色。書中提出所謂的「七二年體制」,對一九七二年以後影響臺灣政治發展的國際政治結構與臺灣國內政治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其中的矛盾關係,有深刻剖析。亦即,外在的「七二年體制」雖然是臺灣內部政治改革的重要促因,但特別是民主化改革後,中華民國朝向建立以臺灣為主體的國民主權國家,此一發展卻又回頭衝擊「七二年體制」。此種臺灣主體意識的政治發展,以及其與「七二年體制」的辯證關係,是後續影響臺灣政治發展的重要變數。若林教授以「中華民國臺灣化」統合此種政治改革的構圖,探討戰後臺灣在國家定位、政府機構設計、意識形態與認同等面向的變化。此為全書核心所在,作為介紹性文字不欲多言,還請讀者細細品味。



      最後,由於熟稔於臺灣的學術成果與現實脈動,若林教授由此汲取養分,豐富了自己的解釋,反過來向日本讀者介紹原生自臺灣的關懷。這裡想舉出的是「族群」的概念。若林教授認為現今於臺灣社會和學界普遍使用的「族群」一詞,較之其他辭彙,更能說明臺灣的現象:既可指稱各種不同的人群分界(原住民族與漢族,客家人與福佬人,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與日本人),又可兼顧傳統理論難以包攝的分類(本省人與外省人)。藉由族群概念,本書的政治史內容不僅包含國家定位和政治結構,對於多重族群社會的再編、民族主義政黨制的開展,以及多元主義的浮現,才會投以如此多注目的眼光,語言、教育與文化政策在才會政治面的通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若思及近代以來,臺灣與中國均大量自日本輸入辭彙,作為描述和認識新事物的工具,本書以臺灣的辭彙向日本介紹臺灣歷史,希望日本讀者藉此更清準掌握臺灣的現實與其歷史脈絡,不覺深有況味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