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

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409468
蕭伊伶
麗文文化
2014年4月17日
93.00  元
HK$ 83.7  






ISBN:9789860409468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7 x 23.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人物史/傳記











      那是一個沒有KTV的年代,卡拉OK尚未出現,夜生活只有舞廳與酒吧,電視也只有三台,好萊塢電影帶來了貓王(Elvis Presley)的藍調搖滾與阿哥哥舞(A-gogo Dance)。換下藍色工作服,這些加工區的女性勞工也曾是穿著普普風緊身上衣、大喇叭褲與大墨鏡,跳著阿哥哥舞(A-gogo Dance)的時尚女郎。那還是戒嚴的年代,電台裡放著是鄧麗君、瓊瑤的電影配樂與劉家昌的愛國歌曲。這些閒暇時光的記錄構築了七○年代臺灣日常生活與通俗文化的樣貌。余光開始介紹西洋流行音樂,ABBA與披頭四,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的「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引領了迪斯可風潮。這些日常生活的片斷,看似平淡無奇卻是我們隨時可以觸摸的風景,建構「知面」(Studium)與層層堆疊的文本。



      十二位受訪者從閒談間各別提供了零散的記憶拼圖與影像,拼湊出彼時女性勞工的總體生活樣貌,從工作、家庭生活甚至休閒生活,這些充滿「懷舊」的記憶口述,其實是試圖抓住現代化的碎片,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筆下的「俄羅斯玩具」,利用個別言說下跳越與斷裂的時空懷想,進行工業遺址與城市空間的想像,這些片片段段甚至零碎的回憶與「真實」產生了距離感,甚至是「超現實」的美好感受。






    前言

    01王錦燕

    02-阮蘭英

    03凌淑金

    04-陳美貞

    05-黃秋雪

    06-葉素卿

    07-劉安民

    08-劉美珠

    09-蔡宮慧

    10-蕭秀金

    11-蕭秀滿

    12-謝秀美

    後記






    序言



      筆者出生農村,還記得年少時曾對隔壁宗族的女性玩伴一一出走他鄉工作而悵然。懂事後,偶然機會與她們閒聊,得知全家姊妹四人都在國中畢業後相繼投入紡織工廠的女工行列。大學後,我才知道這就是農村勞動力移轉工業的鮮活案例。四姊妹中的老二與職場夥伴結婚,幾年後,習得一技之長、獲有相當人脈,兩人回鄉創業。從事塑膠的射出、噴漆、烤漆等代工,四姊妹連同二位弟弟構成一個典型的家族小企業,曾風光一時。至1990年代,代工成本高、產業外移、訂單流失,備受挑戰。這個農村勞動力移轉鏈結工業發展進而開啟內生代工產業的故事,一直沒能好好訪談、深描,頗感內疚。讀了蕭伊伶的《金釵記》,稍得自我解嘲。



      初識伊伶是次偶然文稿邀約的機會,後來幾次閱讀她的作品,擅長敘事的她,常藉由描述周邊生活勾引社會/文化的思考。新作品《金釵記》是以訪談紀錄方式,娓娓道來十二位高雄加工出口區女性勞工的記憶。流暢筆調紀錄女性勞工的工作記憶、家庭生活、自我成長,字裡行間流露工作中幾許懷舊、平凡生活中的刻苦勤勉。這樣的故事或許只是臺灣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碎片,亦可供那一段所謂臺灣奇蹟的檢視素材。



      一般以為,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是臺灣經濟起飛重要的楔子,同時也是臺灣社會快速轉型的里程。首先,加工區是臺灣投入戰後新型國際分工體系的指標。國際分工為臺灣工業提供發展機會,同時吸收農村/社會低廉勞動力,成功地以農業發展工業,締造亮麗的貿易出口成長、GDP成長,經濟奇蹟不脛而走,並與南韓、新加玻、香港譽為亞洲四小龍。然而,國際分工也有強烈的制約性,勞力密集產業技術藉由加工區移轉臺灣,某種程度卻也制約產業的技術提升。加工區由盛而衰,無疑具體指出臺灣在國際分工體系下的兩面性。其次,高雄加工口區設立後短短十年間,全台三座加工區廠商直接雇用的勞工人口數便多達近七萬人,其中有85%是女性,大量女性走入職場意味著社會的轉變。因此,有關加工區女性勞工的記憶與認知,更能凸顯本書在選材上的意義。



      相對於以局外人角度勾繪無奈與辛酸的文學作品以及左派學者的剝削論調,本書訪談內容則呈現了女性勞工作為局內人的想法,同時流露傳統華人特有的勤勞、節儉、重視教育的鮮明形象。或許,這兩種不同面向的記憶感受與論述正是交織構成臺灣社會的內在底蘊。誠如作者所言,女性於就業時,除了意識到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更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資本主義對於身體勞動剝削,以及生產勞動的異化。這本口述記憶的文本,或可讓讀者思考臺灣女性勞動者因勞動職場化的外在環境的改變以及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糾結。




    李文環於高師大

    2014年2月21日




    其 他 著 作
    1. 臺灣攝影家:翁庭華
    2. 尋找蕭水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