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平順度過青春期
在沒有見到陳姝伶博士前,我從北加州舊金山灣區的朋友那兒就聽說,她們有一個非常好、對她們實際有幫助的讀書會,由一位兒童發展專家的志工在帶領,每月聚會一次,學習跟教養孩子有關的新知識。
我曾在美國住了二十二年,深知新手媽媽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面對生病發高燒、只會哭、不會說話的孩子,夜不能寐時,心中的恐慌(我知道有人會說,跟你先生商量啊!但是很多媽媽會告訴你,先生比你更慌亂,他們只會繞著屋子走來走去,嘴裡說:「怎麼辦?怎麼辦?」)這時若有個有經驗的媽媽型朋友,她既有豐富的學識又有深厚的育兒經驗,最主要是她很熱心,那麼就像我朋友說的,「那就是媽祖婆了,有事求她都得平安。」
我朋友的話深烙我腦海,所以當微軟前大中華區總裁黃存義夫婦邀我與陳博士見面時,我欣然赴約。好友、好菜代表著好時光,果然那天談得欲罷不能,只是因為我先生第二天一早要出國,只得忍痛告辭,回家去收行李,但是陳博士的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轉。
當我得知陳博士的新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而且和我的編輯是同一人時,便徵得陳博士同意,請編輯把書稿寄來,讓我先睹為快。我在收到的當晚,一口氣把書稿看完了,對她的教養看法非常贊同。青少年時期只能「善誘」不能硬來,原因是青少年期,他們前額葉皮質,這個專門抑制自己,不要去做不對行為的那塊稱作「眼眶皮質」(orbitofrontal)的地方,尚未發展完成,若是他們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學會情緒控制,青春期就易「爆衝」:說話不禮貌、態度粗魯、沒事就像別人欠他債似的、出言不遜。
但是教養得當,這些叛逆行為並不會出現,這原因是大腦的神經迴路是用的越多,連接越密,迴路越大條,激發活化會越快。情緒的迴路是從小要訓練,才會變得大條(也就是說,父母要從小教孩子情緒管理)。尤其是從情緒中心(叫「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主要成員為杏仁核、視丘、下視丘、扣帶迴和海馬迴)到理智中心的眼眶皮質是條康莊大道,而從理智到情緒的是條羊腸小徑,所以從大腦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了解青少年衝動的原因,情緒出來了,大條的路衝的快,小條路的禁止聽不見,所以他們不易控制衝動,加上那時大量分泌荷爾蒙,青少年容易情緒煩躁不安、不耐煩。所以青少年階段比較令父母頭疼(有人說,媽媽最怕孩子的青春期、自己的更年期)。
但是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學會不以哭、發脾氣、摔東西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他們情緒的迴路得以正常的發展,懂得用別的方法去舒解情緒(閱讀和運動是目前看到最有效的兩個方法),這孩子會平順度過青春期。陳博士的書是我所看到最好的教養書,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帶孩子的有效方式。
誠如陳博士所言,父母真的要善用教導的黃金期,孩子在十二歲以前是把父母當神崇拜的,若有人膽敢批評他父親不好,他會衝出去跟他打架,即使打不贏也要打,因為他的神怎能不如別人的神?但是假如父母沒有跟孩子同步成長,很快的他就認為他知道的比你多,就開始不把你放在眼睛裡了。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當我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小男孩時,父親顯得如此無知,我簡直無法忍受在這個老孩子身旁。可是等我二十一歲時,卻訝然發現,他在短短的七年中,竟然學會了這麼多的事情。」這當然不是父母的知識突飛猛進,而是孩子進入成年期後,發現父母的話其實是金玉良言,只是自己年少氣盛,覺得父母什麼都不懂、看不起他們、不聽他們的話而已。等到自己二十歲進社會,吃到苦頭了,才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心態一改變,看事情就不一樣了。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天責,「養不教,父之過」,但是如何教?是個大學問。每個孩子不一樣,天下沒有固定的養兒方法,只有不變的教兒準則。一個準則就是以身作則,永遠維持你在孩子心目中神的地位。他一定要尊敬你,才會聽你的話。父母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陳博士在書中會告訴你,請仔細的閱讀。
洪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