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突破僵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983703
沈金清
樂果文化
2014年5月30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5983703
  • 叢書系列:樂經營
  • 規格:平裝 / 250頁 / 普通級
    樂經營


  • [ 尚未分類 ]












    事情陷入困境,是因為我們忽略了:

    「自利」是驅動人心的力量!

    我會受到這個力量的驅使,對手也會。

    了解對手的驅動力,就能預測他的下一步,

    致勝關鍵是「善用對手」、而不是「抑制對手」!





    推薦序 讓市場充分發揮功能,是突破經濟僵局的方法 林毅夫

    推薦序 為了讓市場充分發揮功能,必須培養「訊息與決策」能力 林修葳

    推薦序 培養「訊息與決策」能力,讓我們一起共同突破經濟僵局 江炯聰

    前言



    第1章 兩難

    人性中的「自利」如何影響市場運作?

    三劍客的難題

    問題分析

    成本分析

    擬訂契約

    人性的智慧

    「自利」的啟示

    更好的未來



    第2章 賽局理論

    賽局有哪些?怎麼判斷?如何破解?

    一場不公平的比賽

    如何採取行動

    如何逼對手就範

    破解賽局的方法



    第3章 交易成本

    由於社會「體制」的限制,對「交易」會產生哪些成本?

    「交易成本」的產生

    談判時如何「匯聚共識」?

    「第三方」參與協調

    契約變數

    「交易成本」該由誰「買單」?

    「誰買單」的意義



    第4章 機制設計

    在「訊息不對稱」時,怎麼擬訂「契約」?

    敵暗我明怎麼辦?

    如何探詢對方「底線」?

    如何訂定「對我有利的契約」?



    第5章 產權制度

    什麼才是好的「財產制度」?

    不吃白不吃的午餐

    破解「公有地悲劇」的方法

    預防「公有地悲劇」的方法

    ?個案1:五大皆空的健保僵局

    如何建立「好的財產制度」?

    ?個案2:產業空洞化的經濟僵局



    第6章資源分配

    怎樣透過「均衡」達到「社會最佳化」?

    「個人偏好」如何形成「集體偏好」?

    如何讓投票結果是我要的?

    ?個案3:無法篩選良幣的選民僵局

    如何設計一個讓大家都沒話說的「穩定配對」?

    「均衡」的世界



    第7章 應用

    專有地的僵局

    自以為是:談判破裂陷入「囚犯困境」

    逼到牆角:引進「外在約束」形成「Chicken賽局」

    釋出善意:建立「互信」引導成「保證賽局」

    順水推舟:奪回主導權並推到最有利的「賽局位置」

    上兵伐謀:談判前先規畫「賽局發展」



    附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智慧結晶,為「突破僵局」做了哪些貢獻?

    1 諾貝爾經濟學獎簡介

    2 18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突破僵局」的貢獻






    推薦序1



    讓市場充分發揮功能,是突破經濟僵局的方法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




      「諾貝爾經濟學獎」,深刻體現了一個時代對於經濟發展的省思。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常因忽略經濟環境快速變遷帶來的衝擊,使得高失業率、貧窮、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經濟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因而陷入僵局。身為一個經濟學工作者,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讓「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能彼此相輔相成,使市場能更有效地發揮功能,以便充分供應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各階層所需要的資源。



      本書《突破僵局》闡述了經濟學中,「自利行為」扮演的真實卻微妙的角色,並以此為出發點,對「賽局理論」、「交易成本」、「機制設計」、「產權制度」、「選擇與資源分配」等主題,一以貫之介紹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成果,淺顯易懂地說明許多「新體制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重要觀念,有助於我們了解目前諸多經濟問題的本質、且進一步認識:經濟發展是一個由經濟多元化、產業升級、引導勞動力往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移、提升軟硬體基礎建設等高度配合的動態過程。這也將使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新結構經濟學」(New Structural Economics)在未來全球經濟變革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推薦序2



    為了讓市場充分發揮功能,必須培養「訊息與決策」能力

    史丹佛大學博士、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 林修葳




      金清這本書,深入淺出地引領我們探求訊息與決策這門實用的學問。訊息與決策建立在賽局理論的演繹基礎上、也指點著我們許多重要決策的關鍵竅門,其由此衍生的新體制經濟學觀點,更是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關注的核心。無論從「訊息不對稱」到「契約設計」、從「個人偏好」到「選舉制度」,或從「資源分配」到「市場設計」,無不吸引眾多傑出學者,在書桌前、講台邊,為推求真知而搔首踟躕。



      經濟學重邏輯、講人性的思考方法,與經過數十年思辨及考驗的實用理論,能夠幫助我們在「不利選擇」(Adverse Selection)與「道德危機」(Moral Hazard)的情境下,做出有效的市場資訊管理與風險管理。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訊息與決策的論點精髓,對於增益企業主、專業經理人與主政者的決策功力,或有伐毛洗髓之奇效。



    推薦序3



    培養「訊息與決策」能力,讓我們一起共同突破僵局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博士、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教授 江炯聰




      「台灣整體而言沒有衰敗,實在是沒有天理。」這是自從 10 年前,參加台大陳維昭校長領導的行政院新竹生醫科學園區國家計畫,最後竟無疾而終的最大感想;也是自西元 2006 年起,我對台大同學、企業界和政府部門,在許多課程或聚會經常發出的警告,講題常結合危機管理(不只是以預防為主的風險管理)與台灣成長的極限。我的看法迄今不但沒有改變,而且眾多證據顯示整體局面還在惡化。對比於我 40 年前,台大化學系剛畢業,平均國民所得大約一千美元出頭,卻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機,大家只能奮勇向前;以及 30 年前的 30 至 35 歲期間,正值第二次石油危機,在李國鼎先生主持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工作,所見識到的國家發展氣勢與宏圖,簡直無法想像,平均國民所得已超過兩萬美元的台灣,今天竟「悶」成如此這般。若再拿台灣與中國大陸對比,則更令人吃驚:1992 年鄧小平南巡時,中國 GDP(國內生產毛額)僅占世界約 1/20,現在則已超過 1/6,直逼美國。衰敗之「衰」,指的未必是絕對數值或指標,相對於韓國或中國大陸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台灣長年衰退毋庸置疑。



      衰敗之「敗」,指的是優勝劣敗的敗;台灣許多產業,特別是「兩兆雙星」的「兩兆」,甚至少數具有指標性的資通訊品牌大廠,近年遭遇的挫折,也是非常慘重。



      事實上,台灣的衰敗已累積超過 20 年。當美國在 1980 年代中期,電子、汽車產品大受日本威脅時,許多努力轉向商業或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s)創新,特別是結合各種配套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s),同時政府也積極投入,例如網路通訊基礎建設,並配合調整相關行政、立法體制,以創新生態系統(Ecosystem,在這方面,原來主要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網路 ARPANET 系統扮演了關鍵角色)。另一方面,美國一向比其他國家強於套裝軟體(Prepackaged Software)開發。套裝軟體除了本身自成產業外,也能全面支持其他產業發展升級。日本在這方面相對落後,雖其客製軟體(Customized Software,含 Embedded Software)實力也相當可觀。結果,革命性的網路時代果然是由美國領導開創,各類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源源不絕且相輔相成,其中當然也夾帶各種泡沫,如今更是進入所謂「第三類平台」時代結合雲端、手機、社交網路等。



      反觀台灣,若說其主力產業基本上錯過了上述幾波重大的價值變遷和創造(或謂典範轉移),應不為過。當韓國趁日本自 1990 年代起近乎 20 年間的經濟泡沫與不景氣,在多方面急起直追欲取日本而代之,台灣則趁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大量利用其低廉勞動力與國內政府的獎勵,結果獲利主要依賴成本降低;而非如韓國般,主要來自產品升級和附加價值提高。如今,中國大陸在中央類似國家資本主義的強力且有計畫地領導下,把握住 20 年來發展的革命性契機,也利用後發優勢模仿學習,因而大規模、大幅度地迎頭趕上(當然仍有許多問題)。目前,在中國大陸的眾多台商也正節節敗退,在台灣的原有主力產業,除少數(如台積電)外,若非已經空洞化(如鴻海富士康,在台灣雇用恐怕不足 1 萬人,而在中國大陸有 1 百多萬人),就是已經不具優勢。況且台灣政治近 20 年來,也轉向追求公平更甚於發展,政府公共建設預算由蔣經國時代的一年八千億,已經降到近年僅約一千五百億上下,遠低於社會福利的移轉支付,加上經濟與金融的行政限制、立法遲滯(如經貿自由區和第三方支付等),可以說明台灣近年來的困境其來有自,也是共同選擇的結果。



      基本上台灣人民勤勉認真,忠厚善良,志工服務與醫療健保更堪稱舉世典範。然而,即使本著愛拚才會贏的不懈鬥志,終究這只是戰術與執行層面;證諸民間與政府,世界觀、遠見和戰略思考明顯不足,故就整體而言,眾志難以成城。倘若進一步由經濟產業面擴大至其他社會、政治、文化面加以觀察,則經常性的政黨惡鬥、媒體膚淺、民粹當道、政務消極等,台灣全面情勢不樂觀。換言之,台灣今日似乎是「小確幸」社會的典型,在往更高層次的發展上明顯出現了瓶頸。不可忽視的是,不進則退,台灣若不突破目前的困局,M 型社會正往兩極端拉扯,社會對立恐將迫使投資裹足不前,產業繼續出走,造成經濟與就業更衰退,演變成惡性循環。



      我自 1992 年起在台大管理學院任教,主要致力於創新創業投資與網路產業平台策略。進入 2000 年後,開始關注多元決策以及如何從個體發展到集體的決策和行為,因為我認為台灣社會特別在此方面需要加強,因此 10 年來,我嘗試開設了「賽局訊息與策略」、「談判:協作之決策」、「機制設計與交易架構」、「訊息與決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啟示」等課程。



      2012 年 9 月,我與許多同事、朋友,包括了當年新竹生醫科學園區國家計畫的陳維昭校長、陳振川教授(時任政務委員兼工程會主委)、林芳郁教授(時任台北榮總院長)、李祖德董事長(台北醫學大學)、胡定華董事長(建邦顧問,前旺宏電子董事長、前工研院副院長)等共同發起成立「中華談判管理學會」,以「Living Together and Working Together: Deal Making and Dispute Resolution」(共同協作的新生活:異中求同達成合意以解決糾紛)作為學會宗旨。為強化談判相關的理論基礎,我將上述一學期的「訊息與決策」課程濃縮成 6 堂課 6 大主題加以推廣。



      這些主題與相關的諾貝爾獎得主依序為:

      1 納許(Nash)、史爾頓(Selten)、哈薩尼(Harsanyi)、阿曼(Aumann)、謝林(Schelling)——研究賽局與策略行動。

      2 科斯(Coase)、威廉森(Williamson)——研究交易成本與合約。

      3 安格洛夫(Akerlof)、史賓賽(Spence)、史蒂格茲(Stiglitz)、莫理斯(Mirrlees)、維克瑞(Vickrey)——研究訊息不對稱與機制設計。

      4 奧斯特(Ostrom)、諾斯(North)——研究產權與資源利用。

      5 亞羅(Arrow)、布坎南(Buchanan)——研究社會選擇與公共選擇。

      6 海約克(Hayek)——研究比較經濟體制與轉型。



      由於 2012 年得主羅斯(Roth)和夏普利(Shapley)的理論貢獻也與此課題有關,故後來亦列入整套教學內容。我確信這套訊息與決策的相關知識可以有系統地說明,多方人士應如何進行理性溝通與協調合作,甚至可以達成較公平的多贏和議或合約。相信台灣各界應可好好加以學習、應用,以化解許多不必要的紛爭,並促成許多原本不知應如何分工合作的計畫。



      沈金清君曾經修過我訊息與決策課程,他試圖貫通上述相關理論,為實業界朋友寫出這本簡捷、有趣也發人深省的作品,特別是首章竟然如此開場,令人驚豔不已,相信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嘗試。我十分佩服金清君的用功和創新,特別作序向大家推薦他的這本著作,並藉此機會說明我們擔憂台灣的未來以及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前言



      199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納許、史爾頓、哈薩尼,以鼓勵他們在「非合作賽局」的均衡分析理論做出開創性的貢獻,對「賽局理論」和經濟學產生重大影響,這無疑是正式宣告賽局理論這一門經過實證的科學,已成為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賽局理論逐漸與交易成本、機制設計、產權制度、選擇,成為訊息與決策的主要基石。201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更頒給了夏普利(Shapley)、羅斯(Roth)以表彰他們創建「穩定分配」的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這也是向世人宣告:經濟學正在走出象牙塔、目標便是「社會最佳化」的「均衡」。



      新體制經濟學是在經濟學和訊息與決策的基礎上,結合各種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擴大發展,包括新經濟歷史、公共選擇與政治經濟、新社會經濟學、交易成本經濟學、集體行動理論、法律與經濟,並在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逐漸形成社會資本、產權、訊息經濟的體制,而成為極實用的學問。目前新體制經濟學已可以普遍應用在:衝突管理、爭端解決、契約簽訂、監督契約履行、地方自治、個人與集體偏好、社會議題表決、選舉、婚姻配對等,如後圖。這些議題都與我們息息相關,相信藉由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於訊息與決策主題的啟發,將有助於提供我們,當工作與生活遇到僵局時,有新的思維、更有效的策略突破。



      本書根據納許等 18 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學說編寫而成,吾等學藝有限,只能採其大旨,而無法盡窺堂奧,有關訊息與決策的內容範圍廣泛且多有專書立論探討,本書之定位為科普書籍,故旨在拋磚引玉、將諾貝爾經濟學獎相關內容介紹給一般讀者,不作學術論文研究之用,特此聲明。內文與附圖如有疏漏、謬誤之處,尚祈各方先進賢達賜正是幸!第一刷版稅全數贈予中華談判管理學會,後續版稅捐贈偏遠地區小學,以期拋磚引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