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旅行,我們的共同記憶
二十歲的我,到了歐洲念書,也開始了自助旅行的生涯;這趟歐洲行腳,更讓「旅行」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模式。幾年之後,當我升格當了媽媽,很自然地就帶著女兒們四處旅行;她們從小很習慣跟著父母到處走,現在雖然已是大一生及高二生了,一家人依舊時常談起旅行,不時分享著旅行夢憶。
旅行,無疑成了我們親子間的共同話題與美好記憶,也成了一種良好默契。
從單身到倆人世界,再到帶著孩子及全家去旅行,我多半是以自助的模式安排旅遊,極少跟團。雖然帶著孩子自己張羅一切,相對辛苦,而且早年的網路沒有今日發達,資訊不比今日廣泛流通,自助旅行的挑戰大,旅行中的喜悅總帶點些許的疲累,因為經常會繞遠路、拐圈子,但旅行中的成就,卻也總是呈現在好不容易將景物觀賞完、路程終於弄懂之後的心滿意足。
閱讀這本書,我全然能感受到作者一家五口,在旅途之中所經驗到的大小事。他們選擇了暫時中斷三個孩子的學業,以一年半載的時間來環遊世界,運用旅行取代一年半的「正規教育」。這項以旅行來做學習的志趣,確實需要排除眾議,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全家同心,才能平安順遂的走遍各大洲,以及卅多個發展不一的大小國家。
閱讀本書之際,我不時想起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在《遠方的鼓聲》一書中所述:旅行這種事,大多是相當累人的,有些知識是唯有疲累之後才能親身學到;有些喜悅是唯有筋疲力盡之後,才能夠獲得。
這是村上春樹持續旅行之後,所得到的真理;而我感悟到,這應該也是本書作者及先生兩人願意放棄教職,煞費苦心,重新思索自己生活、夫妻關係、親子教養等課題,讓已然漸行漸遠的一家人,透過一起行腳看世界,一起經驗旅行中的酸甜苦辣,一起齊心面對旅行中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來一起學習接受與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每個家庭都有權選擇以屬於自己的方式,來重建彼此的關係。任何方法,只要適合自家人,也願意親子一起進行、完成,必定會有很豐碩的收穫。
如同本書的作者及家人,他們的果決與勇氣,以及願意接受一路上各類挑戰,在五百多個日子裡所經歷的事物,足以為全家成員帶來無限成長。更何況,這其中,有著不勝枚舉的驚喜、趣味、不確定性、無法掌握、不可思議、讓人嘆服,甚至難以體會了解之事。但最終,一切都將成為每個人的深深記憶。
這些記憶,是如此美好,也讓我們有機會透過書中的文字與照片,一起共享。但一起出遊過的親子五人,卻擁有一生長存腦海裡的情感聯繫,以及透過實際共同奔波所轉化成的無價生活教育。
親子教育作家 陳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