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同理心優勢:6個習慣,讓你擁有脫穎而出的溫柔競爭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42337
羅曼•柯茲納里奇
黃煜文,林力敏
先覺
2014年6月30日
90.00 元
HK$ 76.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1342337
叢書系列:
商戰系列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商戰系列
分
類
心理勵志
>
人際關係
>
人脈/處世
同
類
書
推
薦
鬼谷子暗黑操縱術:教你學談判、學謀略、學如何抓住人性弱點。人生、職場不可不知、不可不學
漫畫 從厭世王到人氣王,巧妙收服人心的暗黑心理學【暢銷紀念版】
人際空間心理學
厚黑學經典大全集
厚黑教主李宗吾全傳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探索學習的第一本書 (The Practice of Adventure in Business)
老闆開口前就完成了!:運用一分鐘重點工作術,抓住問題核心,迅速搞定!
人間天堂法則:藍米克帶你創造心靈與物質的豐盛
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
你的感覺,我懂!:同理心的力量,創造自我了解與親密關係
鍛鍊思考力:提升判斷、預測、邏輯的大腦革新術
內
容
簡
介
多為別人想一步,就多為自己加一分!
用同理心與別人的生命擊掌!
目
錄
前言:同理心:從根本改變的力量
20幾歲的年輕設計師摩爾,搖身一變成了85歲的老太婆,讓她從全新的角度來設計商品。她的「同理心模式」啟發了一整個世代的設計師,讓他們更了解使用者的感受。
習慣1:打開腦子裡的同理心開關
你的童年與青少年經歷如何影響到你發揮同理心的能力?你認為從自我中心轉變為將心比心的關鍵是什麼?原因為何?
習慣2:進行想像的跳躍
回想你確實試著為他人設身處地的一段經驗。你因此獲得什麼改變?你對哪種人難以拿出同理心,原因又是什麼?你該如何靠同理心跨越你們之間的鴻溝?
習慣3:尋求實際經驗的冒險
你打算如何善用假期,好好接觸來自不同文化或社經背景的他人?想一下哪個人的政治或宗教立場與你截然相左,你該展開何種實驗型冒險好讓自己更理解那個人的觀點?
習慣4:鍛鍊對話藝術
你跟陌生人的哪次談話最出乎意料與發人深省?你家中最大的壓力與誤解來源是什麼?你該怎麼促成談話,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感受與需求?
習慣5:坐著椅子旅行
哪部電影、小說或別種作品特別激發了你的同理心,改變了你的做人處世?數位文化如何影響到你的心境、個性與人際關係?減少上網會讓你更能發揮同理心,或者適得其反?
習慣6:激起同理心革命
想出一個你非常關心的社會或政治議題,思考該如何訴諸同理心,喚起更多民眾關注那個議題並採取實際行動?你該對生活做出哪一種改變,藉以加深你對自然界的同理心?
結語:同理心大未來
你未來最可能培養這六個習慣之中的哪一個,而在接下來的四十八小時以內,你會踏出怎樣的第一步?
序
前言
同理心:從根本改變的力量
人際關係的革命
同理心是一種令人感到關愛與溫暖的情感。許多人把同理心等同於日常的善意與體貼,以及對他人的關切與照顧。本書的觀點與此不同。事實上,同理心是一種理想,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為社會帶來根本的變遷。同理心可以引發革命,但這裡指的不是舊式革命,例如制訂新法律、創立新制度或新政府,而是更根本的事物:人際關係的革命。
過去十年,全球出現了一股熱潮,政治活躍分子與專欄作家,企業導師與宗教領袖紛紛鼓吹大家秉持同理心去思考與行動。英美占領運動的抗爭者搭起「同理心帳篷」,舉辦「同理心行動」工作坊。在盧安達,九成人口收聽的廣播劇刻意在故事情節裡插入同理心的信息,例如住在鄰村的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民眾努力制止種族仇恨再度發生。「同理心生根計畫」是加拿大推動的一項教育改革,讓孩子在教室裡學到同理心的技巧,日後當他們走出教室,即能成為宣導同理心的老師。這項計畫已經推廣到英國、紐西蘭與其他國家,總計有數十萬的學童受到啟發。一名德國社會企業家在世界各地建立連鎖的博物館網路,博物館內部一片漆黑,參觀者必須由導盲的服務人員引領參觀。這麼做是為了讓一般明眼人也能體會盲人平日的不便與辛苦。這些做法全屬於同理心歷史浪潮的一部分,挑戰高度個人主義。這種自我中心的文化,讓我們不知不覺變得過於關注自己的生活,以致對他人的存在視若無睹。
但是,同理心究竟是什麼?同理心該如何實踐?
首先,讓我們給予同理心一個明確的定義:同理心是想像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藉此了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後再思考自己要怎麼做。從這點來看,同理心與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對他人的遭遇感到憐憫與遺憾,而不是理解對方的情感或觀點。同理心也不是「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是以彼此利益一致為前提。英國劇作家蕭伯納以他特有的風格嘲弄說:「己所欲,也勿施於人—他們的喜好可能跟你不同。」同理心就是用來發現你與別人不同的部分。
如果你想知道同理心的想像跳躍是什麼意思,那麼讓我引薦摩爾(Patricia Moore),她是今日同理心活動分子的前輩。一九七九年,摩爾在紐約知名公司雷蒙德.洛威擔任產品設計師,這家公司曾設計出可口可樂的曲線瓶身,以及醒目的殼牌標誌。當時二十六歲的她剛從大學畢業,是辦公室裡唯一的女性設計師,其他三百五十名全是男性。有一次,在針對新型電冰箱進行腦力激盪的會議時,摩爾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難道不能設計一種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易打開的門?」上司看著她,不以為然地說:「我們不為那些人設計。」摩爾很生氣。什麼叫做「那些人」?她被上司的話一激,決定採取行動,而她的做法將成為二十世紀最激進的同理心實驗之一。她將親身體會成為八十五歲老太婆是什麼樣子。
「我不想只是裝成八十五歲的人的樣子,」摩爾對我說,「我想要真正投入其中,發揮同理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於是,在專業化妝師的協助下,她徹底變了一個人。她在臉上塗上好幾層乳膠,讓自己看起來蒼老而滿臉皺紋,她戴上厚重的眼鏡來模糊自己的視線,戴上耳塞讓自己聽不清楚,她在身體周圍綁上支架,用繃帶團團圍住,顯出駝背的樣子,她在手臂與腿上綁上夾板,讓自己的手腳無法彎曲,最後她穿上兩邊高低不一樣的鞋子,讓自己不得不用拐杖助行。
現在,摩爾準備好了。
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二年,摩爾親身造訪北美一百多座城市,她試著與周遭的世界交流,找出老年人每天遭遇的困境。摩爾在陡峭的地鐵階梯爬上爬下,搭乘擁擠的公車,推開百貨公司的厚重門板,趕在燈號變換前穿越繁忙街道,使用開罐器,當然,她還要試著打開冰箱的門。
摩爾投入老人的角色之中,而她得到什麼結果呢?摩爾從全新的角度來設計國際商品。她從自身的體驗與領悟出發,設計一系列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創新商品,即使是罹患關節炎的雙手,也能順利使用她的產品。她的發明包括裝上橡膠把手的削皮器與其他廚房用品,這些器具現在幾乎在每個家庭裡都可找到。摩爾有「大眾通用」的設計者之稱,因為她設計的產品可以讓五到八十五歲的人都能使用,即使活動不便也不受影響。往後,摩爾還成為老人學專家,為年長民眾的權利喉舌。她成功遊說國會通過《美國殘疾人法》。摩爾事業的背後動力不是賺取金錢,而是改善人們生活的渴望。現在摩爾已經六十幾歲,她最新的計畫是設立幾座復健中心,讓從阿富汗與伊拉克返鄉失去肢體或腦部受傷的美國士兵,能在此重新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如購買日常用品和使用提款機等等。
摩爾知名的地方在於她的「同理心模式」,她啟發了一整個世代的設計師,讓他們了解使用者的感受。摩爾認為:「通用設計是在同理心驅使下而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體認到單一的規格無法符合每個人的需要,如何設計出每個人都能使用的產品,這就是我事業的追尋目標。」
摩爾跨越世代的時間旅行實驗,成為日後研究同理心的人的試金石。透過他人的眼睛來看世界,除了對個人來說,充滿挑戰,備感振奮,更能蓄積出推動社會改變的巨大力量。
培養高度同理心的六個習慣
摩爾在七○年代就已經發現同理心的力量。那麼,為什麼現在突然出現一股討論同理心的熱潮?同理心並非嶄新的觀念,首次引發注意是在十八世紀,當時蘇格蘭哲學家與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提到,道德感源自於我們的心靈有能力「設身處地為痛苦的人著想」。不過,近年來對同理心的關注呈現爆炸性成長,主要原因卻是來自於科學對人性的劃時代發現。
過去三百年來,從霍布斯到佛洛伊德,這些重要思想家都認為,人類本質上是自利與自我保護的生物,我們總是追求自己個人的利益,長久下來,這種對人性的陰暗描述成了西方文化的主流觀點。然而最近這十年來,卻有明確的證據顯示,人其實是具有同理心的動物,人天生就有同理心。近年來關於人類同理心的發現,是現代科學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我將在下一章講述這個故事,簡單地說,這些劃時代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神經科學家已經辨識出我們的大腦裡有十個「同理心迴路」,如果受損,就會影響我們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演化生物學家指出,我們是社會的動物,會自然而然演化出同理心與合作精神,就像我們的靈長類遠親一樣。兒童心理學家也提到,就連三歲小孩也能放棄己見,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世界。時至今日,已有證據顯示,人性中有同理心的一面,而它的力量與人性自私的內在驅力不相上下。
人性概念的劇烈變化,逐漸滲透到公眾生活之中,大家重新省思如何教育孩子、組織機構,以及增進個人福祉。「追求第一」逐漸成為過時的志向,因為我們了解同理心才是人性的核心。我們正面臨一場重大的轉折,將從笛卡兒時代的「我思,故我在」,進入同理心時代的「你在,故我在」。
然而,儘管媒體與公眾對同理心的報導與討論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大家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正是本書的主題:如何擴展我們潛在的同理心?人與生俱來就有同理心,但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上實踐同理心。
過去十二年來,我一直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並探索了同理心的各個研究領域,從實驗心理學到社會史,從人類學到文學研究,從政治學到腦科學。在過程中,我也探索幾位首開先河提倡同理心人士的生活,包括阿根廷革命分子、美國暢銷小說家,以及歐洲最著名的臥底記者。我也親自做了田野調查,與各階層人士交談,了解他們的同理心經驗,或欠缺同理心的經驗。無論他們是護士或銀行家,警員或職業婦女,倫敦內城的流浪漢或富有的瓜地馬拉莊園園主,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段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故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