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花城新色:新社的故事

花城新色:新社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74285
古蒙仁
遠流
2014年7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57327428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24頁 / 普通級
    綠蠹魚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新社,是中臺灣一處美麗具有歐洲風格的聚落,以民宿、香菇、花海而聞名。此外,更有舉世聞名的水力工程--白冷圳。



      古蒙仁以洗鍊的報導文學筆法,深入爬梳這塊土地的過去與現在,生動記錄新社移民的開墾歷程、產業的興衰變遷,以及九二一大地震後,地方政府與居民聯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為土地帶來新生命,更讓新社成為台灣社造成功的一個典範。



      究竟新社如何蛻變?休閒產業如何興起?百花齊放的風格民宿如何成形?花海節吸引上百萬參觀人次的幕後原因?種種這塊土地上的故事與艱辛,讓作者娓娓說給你聽……






    推薦序一? 文|邱于芸

    推薦序二? 文|劉益昌

    推薦序三? 文|蘇進強

    新社在哪裡?



    《序曲》發現新社之美



    【溯】尋找先民的足跡

    ? 新社河階群的誕生

    ? 史前人類及原住民的遺跡

    ? 平埔族的遷徙與漢人的移入

    ? 後來居上的客家移民

    ? 有神無廟的九庄媽信仰



    【湧】生命之泉白冷圳

    ? 大南蔗苗養成所的設立

    ? 巧奪天工的白冷圳

    ? 蔗苗到種苗的滄桑歲月

    ? 白冷圳的崩壞與重建

    ? 多管齊下徹底整治水患



    【徙】晚近移民的故事

    ? 「陽明山計劃」新移民到來

    ? 清水移民血淚交織的人生

    ? 守護移民的神祇

    ?

    【栽】香菇王國的產業鏈

    ? 太空包問世

    ? 菇寮裡的人生

    ? 香菇一條街



    【綻】繁花盛開的花果市場

    ? 四時水果香甜迷人

    ? 花卉市場欣欣向榮



    【遊】到新社度假去

    ? 休閒產業的崛起

    ? 木佃軒,南洋度假休閒民宿

    ? 千樺花園,法式園林餐廳

    ? 薰衣草森林,紫色的魔法師

    ? 天籟園,大自然的美聲

    ? 又見一炊煙,美食主義者的天堂

    ? 明月居,茶花王國

    ? 胡明月山房,充滿現代風味的客家美食

    ? 菇神,菇類餐飲的第一品牌

    ? 阿亮香菇園,香菇街的亮點

    ? 百菇莊,菇類的專賣店

    ? 喬木民宿,黃金咖啡之家

    ? 月湖老家,袖珍可愛的民宿

    ? 新社莊園,休閒產業的太陽



    【賞】驚豔新社花海

    ? 花海節的幕後推手

    ? 新社花海浪漫登場

    ? 新社櫻花美夢成真



    【居】懷想美麗的原鄉

    ? 新移民的土地認同

    ? 用時間的尺度丈量歷史



    【尾聲】見證一則美麗的鄉野傳奇






    自序



      早年我投身報導文學的寫作時,曾很自豪地說,台灣的城鄉小鎮,只要是有特色的,很少是我沒去過的。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一年,我所撰寫的有關城鄉特色的報導將近二百篇,出版的專書有六冊,平均每星期要跑一個鄉鎮,也因此都曾留下我的蹤跡,並且用文字或影像,為它們留下真實而素樸的時代容顏。



      如今三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當我檢視過往的歲月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時,不管是過去的作品,或者後來在實際生活中,卻獨缺新社這塊拼圖。隨著近十年來它不斷地成長、蛻變,這塊拼圖已遠遠超出地圖的範圍,令人不得不去正視它進步的事實和所營造出來的地方特色。



      我生平第一次踏入新社,是民國九十七年的夏天,那時我在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任職,負責策劃、執行一個名為「好山好水讀好書」的專案,邀請文學界或學術界的名人到全國各地舉辦讀書會。為了選擇風景優美宜人且適合閱讀的地方,我曾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承辦科長的陪伴下,到新社勘察辦活動的地點。



      在這之前幾年,新社發生了幾件大事,民國九十二年,「新社鄉休閒農業導覽發展協會」成立;民國九十四年,「新社莊園」落成並對外營業;民國九十五年,第一屆「新社花海節」正式登場,一連串美麗的地景與地貌的改變,在這幾年之間正如火如荼地在新社地區展開。



      我與水土保持局合作多年,與當時的局長吳輝龍默契十足,民國九十二年我在雲林縣文化局任職期間,二人即攜手合作推動「古坑咖啡節」,使得古坑咖啡節一炮而紅,古坑咖啡也一躍成為本土咖啡的第一品牌,因此便想複製咖啡節成功的案例,將文建會主辦的讀書活動拉到新社來舉行。



      那天,我在水保局企劃組科長黃國鋒的陪同下,開車沿著蜿蜒的山路首度踏入新社河階台地。上到這兒之後,被習習的涼風一吹,原本滿身大汗瞬間即被吹乾,那種舒爽、沁涼的感覺,是我對新社產生的第一個深刻的印象。



      黃科長帶我去看的第一個景點,是位於永源里水井街的民宿「日出印象」,剛好孤立在隆起的台地上,建築十分現代、新穎。四周都是起伏的河階台地和黑褐色的菇寮,往南可以看到「胡明月山房」和「又見一炊煙」二家餐廳,朝東可俯瞰「木佃軒」及「天籟園」二家民宿。但在豔陽高照之下,實在難以分辨個別的樣貌,只能留下匆匆的一瞥,便趕著離開烈日下的台地。



      下到中興嶺後,便到了著名的香菇街,我們沿途走馬看花,經過「菇菇部屋」、「震樺餐廳」,以及著名的「新社莊園」,感受到香菇街濃郁的特色。最後落腳在「百菇莊」,並進入裡頭用餐,品嚐了最富地方風味的「炸香菇」美食。時值中午用餐時刻,遊客絡繹不絕,每家商店都忙著照顧生意,使我無法深入參觀或和老板交談。



      用過餐後,我們因時間匆促,無暇再去造訪民宿或其他特色餐廳,即匆匆下山踏上歸途。感覺上,「日出印象」和香菇街上的店家都不夠寬廣,無法容納上百人聽演講,加上生意興隆、人聲鼎沸,並不適合在這兒辦讀書會,因此我並未將新社納入活動的名單中,一念之間,與新社便失之交臂了。



      直到民國一百零一年春夏之交,友人的一通電話,重新喚醒我對這段往事的記憶,他問我能不能為再度到新社一遊,順便寫些文章。既是老友的召喚,我便把它視為一種機緣,何況「新社花海節」及「新社莊園」的芳名遠播,我與它們卻緣慳一面,未免說不過去。



      因此從那年九月開始,我便頻頻地進出新社蒐集資料和進行採訪。然而新社現存的史料十分有限,除了一本鄉誌較完整之外,只有種苗改良繁殖場出版的期刊和文史工作者撰寫的零星報導可供參考。由於年代久遠,蒐羅不易,要想獲得第一手的資料,都必須藉由田野調查和口述採訪。



      可是老成凋謝,僅存的地方耆老散居各地,要想找到他們良非易事。我在文建會任職期間的老同事劉玄詠知道後,及時伸出援手。他移居新社已有多年,與地方人士時有接觸,在他引介之下,熱心人士紛紛出現。由於他們的鼎力協助,我像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從而發現了新社的人文之美及濃郁的人情味,是我在新社停留期間,最感溫馨與難忘的一段採訪旅程。



      第一位便是「新社區休閒農業導覽發展協會」首任理事長黃翠華,她同時也經營「木佃軒」民宿,在新社是個十分活躍的女強人。黃女士一向熱心公益,而且勇於承擔,在休閒產業尚在摸索階段時,便毅然接下發展協會首任理事長的位子,並在任滿二年之後即交出棒子,為協會建立了良好的制度,業界對她的為人和處世風格都十分肯定。



      「木佃軒」因此成了我在新社的落腳處,所有的採訪對象都由我和她在這兒研商後擬定,最可貴的是她還一一幫我聯繫採訪對象,並開車載我前往,把民宿的事都丟給先生和兒子去處理。有她護駕,我所到之處備受禮遇,受訪者即使忙得不可開交,也都暫時拋下手邊的工作,接受我的採訪,因此後來也都和那些受訪者成了朋友。他們分別是「千樺花園」的經理張祐宗、「薰衣草森林」的執行長王村煌、「天籟園」的園主張學能、「又見一炊煙」的老板杜文浩、「明月居」的總監黃春隆、「胡明月山房」的主人王培杰、「菇神」的董事長林明順、「阿亮香菇園」的園主侯文亮、「百菇莊」的莊主莊學富、「喬木」民宿的主人喬德華、以及「月湖老家」的主人何陽修等人。



      他們是新社休閒產業第一代的創業主,每個人都曾在別的地方跌倒或遭到逆境,卻不曾氣餒,最後都懷抱著未竟的夢想,重新來到新社打天下,共同為新社的發展投注了畢生的心力。如今事業有成,總算圓了當年白手起家的美夢,也為新社開創出今天的局面與榮景。



      與他們一一訪談之後,我深受感動,我發現這些才是我要的題材,我要書寫的便是他們背後這段艱苦奮鬥的故事,以及屢仆屢起的創業歷程。黃翠華為我打通了產業界的人脈,透過「發展協會」這個平台,認識了歷任的理事長。我以他們做為主要的採訪對象,即著眼於他們的公益形象,以免被質疑這些訪問的背後有商業動機或利益色彩,那就盡失我撰寫的初衷和旨意了。



      第二位便是「月湖老家」的主人何陽修,同時是「種苗改良繁殖場」的退休員工。一天下午,黃翠華開車載我去「月湖老家」拜訪他,小小的民宿只有三個房間,陳設雖然簡單,卻十分雅緻。我們三人聊了一個下午,他意猶未盡,後來還開車帶我們去他住家,參觀他精心栽培的仙人掌花園,直到暮靄四合,天色已暗時我們才告辭離去。



      何陽修有一部休旅車,在高低起伏的台地上奔馳如履平地,我拍照時常要進入山區和台地,這時就得仰仗他這匹野馬了。他總是一口應允,隨叫隨到。我們最富挑戰的一次長征,是沿著白冷圳的沿岸實地走了一趟,從新五村的圓堀出發,到抽藤坑溪底參觀倒虹吸管。



      白冷圳流經大部分的新社台地,圳溝的水流淙淙,湍急清澈,夾岸的林木樹蔭深垂,三五住家或小部落錯落分布其間,極平常的鄉野風光,卻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為了讓我拍照取景,車子走走停停,開得極為緩慢,看得出何陽修是個很有耐心的人。這就是「月湖老家」的待客之道,也是新社最為人稱道的好客精神吧!



      最後要提的便是新社區的區長徐照山,他是土生土長的新社人,也是個從基層做起的鄉公所職員,要想了解新社的歷史背景、人物掌故,他就是一部活字典。我為了採訪新七村的移民,想了解當年實施「陽明山計劃」時的遷村歷史,卻屢屢碰壁,不得其門而入。後來便去請教徐區長,半個月後便幫我聯絡上卓添壽、陳木生、王坤松等地方耆老,採訪的計劃才得以順進行。



      徐區長同時也是「新社花海節」的執行者和「新社櫻花節」的策劃人;尤其是後者,更是他一手催生出來的,如今已能和前者相提並論,成為新社的二大亮點,將新社的休閒產業推上了高峰。我幾次到區公所拜訪,他不管有多忙碌,都會延請入座、奉上好茶,聽他娓娓道來,才知道櫻木花道上落英繽紛,當初他們是克服了多少困難,新社才能成為今天的櫻花故鄉?



      與台灣其他鄉鎮相較,新社的特色容或不是最突出或最富代表性者,我與它的淵源也遠不及我的故鄉或其他羈旅過的地方,但卻是我寫成的第一本專書,不僅對我致力的報導文學的創作具有另闢蹊徑的意義,也為想了解新社的人士指出一條捷徑、一個新的方向。



      新社在新舊社會的交替、演化過程中,有太多的面向和軌跡可供檢視和討論,以彰顯「新社學」的內容和寓意。許多文史工作者已踏出了第一步,媒體也扮演了催生者的角色,產業界也有足夠的熱情來承擔。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權且充當引言人,從「發現新社」的角度,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這個領域,一齊重新來發現新社、認識新社!讓新社成為休閒產業的原鄉,讓所有受困於轉型期間的鄉鎮,都能破繭而出,找到它們蛻變的活力和動力。



    後言



      歷經十多年的建設,在年輕一代和新移民們胼手胝足的努力下,新社不僅回復震災之前原有的美麗容顏,更展現出開闊的視野和前所未有的自信。



      那是過去新社人從不敢奢想的樣貌,一個遙遠而未知的夢境,一則美麗的鄉野傳奇,在過去十年已悄悄地在新社台地上展開。十年樹木,含英咀華,十年的經營改造,莊園、古堡、花海、櫻花,如今已具體地呈現在所有鄉親的眼前,吸引了全國上百萬民眾一再登臨到訪,讚嘆美夢成真的神奇,見證一場美麗的土地蛻變的成功。



      我何其有幸,忝為這場蛻變的見證者之一,透過這本書的書寫,以口述歷史的寫作方式,採訪了上百位的地方耆老、地方文史工作者、藝術家、移民後裔、祭祀宗廟團體、種菇人家、花農、果農、商家、休閒產業業者,以及區公所、農會、水利工作站、種苗改良繁殖場等機構。



      我每一次訪談,都在追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是無數的個人生命史和活生生的故事所組成。有血有肉,悲歡離合,聞之令人動容,書寫之際,那影像無不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讓我得以窺見某些歷史的片段和場景。



      朴子籬社、軍工採料、九庄媽、大南蔗苗養成所、馬力埔事件、白冷圳、陽明山計劃、疏開仔、紫安宮等。這一頁頁發黃、斑駁的歷史,是新社人百年來走過的足跡,可是有些已難分辨,年輕的一代甚且已懵懂無從理解。歷史必須還它們真相,我下筆時自是難以割捨;即使是難以承受之輕,也不容青史成灰。



      九二一震災是個轉捩點,歷史的發展到了這兒,已必須告別過去,翻開新頁,尋找新的出路。新移民、休閒產業、精緻農業、民宿、莊園、古堡、花海、櫻花,這些閃亮、耀眼的新語彙,已迫不及待地取而代之,一一躍上歷史的新舞台,迎接新時代的來臨,一則美麗的鄉野傳奇,於焉轟轟烈烈的展開。



      印度詩哲泰戈爾在他的不朽名著《漂鳥集》的扉頁,寫下的第一行詩:「土地被踐踏,卻報之以花果」,是我一生奉為圭臬的鐫語,卻遍尋不著可以印證、對照的地方。直到來到新社,在不下三十多次的實地探訪過程中,我走遍大街小巷,荒郊野外,就教地方的耆老、長者,才豁然開朗,總算找到了類似的答案。原來詩哲百年之前寫下這一行詩時,就已預見了遠在台灣的這塊處女地,他的筆鋒落處,就是一朵朵綻放的花朵,就是為了成就新社這場美麗的土地蛻變。



      我因此以無比歡欣的心情,意外地成為這場蛻變的見證者,且誓言以辛苦採訪及觀察所得的資料,為這塊土地做最忠實及完整的記錄。恰如于右任詩云:「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低迴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



      埋首案牘,焚膏繼晷,歷時二年多的辛苦採訪與寫作,書成完稿之際,我的成功宴,是要與所有我所採訪過的那上百位地方人士分享的;濁酒一杯,要敬的是新社的美麗鄉土。我心目中的新社莊園、古堡與花海,比之于老的萬里江山,遑不多讓。在台灣的地平線上,新社的河階台地,雖不是多麼耀眼的風景,卻是大甲溪畔永恆的地標。



    推薦序一



    像新社這樣一位女子




      由台中往大坑方向的山區走去,沿著一二九號道路漫行著,穿過一路夾道的櫻花,就會來到新社。一年四季,新社都美得像個婉約女子。如同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邊境小山城,溪水、女孩和黃狗。



      這裡是山水花草的原鄉,陸續吸引了史前的人類、翻山越嶺而來的平埔族人以及逐夢而來的客家子民。在不同的時期,人們來到新社,以生命血汗和歲月,給了新社不同的故事。



      不管這些故事如何,新社始終靜默柔順,包容一切,以少女般的純真與溫暖照顧來到這裡的每個人。即使走過九二一地震,這樣殘酷的歷史並沒有讓這片土地放棄自己,反而讓新社更加美麗而充滿生命力。吸引百萬人前來歡聚的花海節,一年四時沐浴在閒情裡的民宿,活水豐沛的白冷圳。春去秋來,新社繼續靜靜的說著自己生命的故事,好像那些傷痛從來沒有發生過。靜默在中部山區永遠美麗著的新社,像是台灣的心臟,始終搏動著堅定純淨的心跳。

    ?

      順著作者的文字穿過時空隧道,我們看見新社這位少女走過不同階段的人生,如同經歷一場英雄之旅。一開始,新社像個未經人事的「天真者」,這片未經開發的桃花源,始終對世界充滿想像與好奇。後來,這片土地不斷包容人的索求和天的摧殘,成為一位把傷痛化為花朵的「照護者」。放眼未來,新社其實正在往「魔術師」的道路上修煉著,而慈悲和愛正是她最動人的魔法。

    ?

      一個地方的傳奇並不是由上而下的力量堆疊出來的,而是透過生活在整個城鎮角落的居民的心與手反映出來。這些故事不僅能夠引起當地人們的共鳴與認同,也更容易觸動外來人群的情感。新社也是如此,在多次的偶然與歷史記憶的堆疊下,一個引人注目的城鄉往往是因為實體上理想的缺席而產生的,從文人藝術家天生敏感與理想主義性格所創造。無論是神話,或民間集體故事,所傳承的就是一種人類共享的生命原形力量。特定的歷史語境,其中的社會文化脈絡,無論是傳奇或是當今的故事,皆有其歷史價值和文化作用。



      這說明了《花城新色》記載著她日常生活所見的重要元素;不只是對世界描述與詮釋自我的態度,更是我們認識新社這個地方的框架與雛形;這些故事的意義不只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也是現代個人與集體的創意能力與開發未來社會發展的可能空間。台灣正追尋著一個對於屬於自我的聖地,讓我們不得不啟程朝聖,一如尋找演化的源頭;朝聖,是思考我們回到過去的歷程,這些路程來自生命的起源,正因為我們身為人類,我們必須跟隨前人的腳步,在這路途中,我們也會接觸到那些和我們擁有共同前人的朝聖者,分享著彼此的共同記憶。



      新社其實是一名女子,歷盡滄桑,始終美麗。




    邱于芸(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著有《用故事改變世界》、《故事與故鄉》)




    其 他 著 作
    1. 吃冰的滋味:我的人間告白
    2. 司馬庫斯的呼喚:重返黑色的部落
    3. 木藝之都:大溪的木藝家族
    4. 青埔悠活:在地的美好時光
    5.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