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用天然食物打造真正健康的身體
若要說現在人普遍都是「營養過剩型的營養失衡症」,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現代社會多是攝食特地將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部分給去除掉後精製過的白米、麵粉、白砂糖等,打著斗大標語寫著「不含糖分、不含普林體、不含卡路里」的食品。然而這些加工過後的食品,卻早已失去其原本的營養了。
此外,雖然動物基本的精力來源是碳水化合物,但是往往不加以控制,過度攝取,而且總是挑選最不合適我們咀嚼的肉類為食,這也是「飲食錯亂」的一大問題。有句話說「牙齒是照映出消化器官(腸胃)的鏡子」,通常愈容易咀嚼的食物,對腸胃的負擔也相對會減少許多。如果長時間飲食錯亂,很容易就罹患「胃癌、大腸癌、胰臟癌」等相關疾病。因此我們從牙齒能咀嚼的難易度分析出,一般最能達到均衡的飲食模式中,應攝取62%的五穀類(碳水化合物)食品、25%的蔬菜及水果類物品、12%的肉類、魚類、蛋等動物性食品,才是最佳的飲食習慣。
另外,追求養生之道的現代人更額外地攝取各種營養補給品,甚至於本末倒置地將營養食品當作主食。不論是這些精製食品、人工食品、不適合咀嚼的食品,或是只有將某一成份提煉出來加以加工的食品,都並非對身體是有益的食品。
我們必須了解的是,即使同樣的營養素中,依食材的不同能攝取到的營養也不盡相同。好比說,一樣是蛋白質(氨基酸),從肉類中攝取到的同時,卻也會攝取到「動物性脂肪」,造成動脈硬化的原因;從魚類中攝取的話,則能同步攝取到暢通血流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營養素。如果從大豆製品中攝取的話,則又能同步攝取到大豆異黃酮等多酚。
與拘泥於單一營養成分的營養學相較之下,在中醫學的思維中,將食品分為陰性食品、陽性食品。認為即使看似相同的食材,卻也有些會對身體產生負面的反效果。
本書依症狀及疾病來加以分類,並介紹分別具有改善及預防效果的食材。並各以營養學所注重的成分及基於中醫學中的陰陽論所提及的食材加以說明,再針對不同的體質分類,提供最合適的飲食建議,讓你吃出健康無煩惱。
人類也屬於自然界中一種「動物」。因此盡可能攝取最天然的食品對我們來說才是最好的,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把加工食品、精製食品給擱在一旁吧!就讓拙作為了各位及子孫將來的健康,盡下一份心力。
石原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