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走過憂鬱深谷:一位牧師走出躁鬱症的親身經歷

走過憂鬱深谷:一位牧師走出躁鬱症的親身經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567644
凱瑟琳•格林米克瑞
林恂
橄欖
2014年7月03日
107.00  元
HK$ 101.65  






ISBN:9789575567644
  • 叢書系列:健康叢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健康叢書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心靈關懷/成長











      像我這樣忠心的基督徒,何以竟要忍受這麼多靈裡的折磨?



      本書敘述的是一個深受精神疾病干擾的基督徒,在幽暗的心靈暗夜中不斷掙扎、迷失,然後又繼續摸索、尋找生命亮光的心路歷程。



      身為一個敬虔的基督徒、熱情的牧師、神學界的明日之星,女性神學家凱瑟琳要如何面對並接受自己罹患「雙極症(躁鬱症)」的事實呢?面對這樣巨大的身心打擊與無法自控的行為,她要如何重拾健康、重新釐清並詮釋自己的信仰?作為精神疾患的家人與親友,要如何陪伴與幫助患者走出黑暗的心靈幽谷?而面對精神疾病的會友往往顯得手足無措的教會,又能從凱瑟琳痛苦的親身經歷與省思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本書的焦點,並非是集中在作者個人所經歷的痛苦上,而是見證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記念祂在一位罹患精神病患、陷入極深痛苦中的基督徒身上,仍然成就大事。誠如作者凱瑟琳所言:「我以自己的經驗來解釋神學,祈求且盼望我所寫的書能對他人有些幫助。這是我將自己的痛苦獻給上帝的方式,盼望能藉此撫摸到其他的生命,並挽回他們的信心。



      本書敘述的是一個深受精神疾病干擾的基督徒,在幽暗的心靈暗夜中不斷掙扎、迷失,繼而摸索、尋找生命亮光的心路歷程。



      作者見證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即使在一位罹患精神疾病、陷入痛苦的基督徒身上,仍然成就大事。



    名人推薦



      本書的作者,具有心理學及神學的深厚基礎,同時自己是一個基督徒,又是雙極症的病人,在上帝的祝福下,病情得到穩定兩年多後,寫了這本嘔心瀝血的書……繼續閱讀下去,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成功大學醫學院? 陸汝斌醫師





    推薦序一 | 奔向光明的奮鬥故事 / 海樂•康寧 醫師

    推薦序二 | 在患難中學習施與受 / 陸汝斌 醫師

    自序 | 將生命獻上為祭

    前言



    PART 1 正視精神疾病

    1. 黑暗

    2. 精神疾病

    3. 自殺的誘惑

    4. 躁症進行曲

    5. 又見黑暗

    6. 住院



    PART 2 信心與精神疾病

    7. 感覺、記憶與人格

    8. 頭腦、心靈與靈魂

    9. 罪、受苦與絕望

    10. 黑夜、操練和上帝的隱藏

    11. 健康與祈禱



    PART 3 與精神疾病共度此生

    12. 教牧人員、朋友和家人應如何協助

    13. 選擇治療方法



    結論

    附錄一∣引用經文的緣由和方式

    附錄二∣精神疾病症狀簡易篩檢量表





    推薦序



    在患難中學習施與受——成功大學醫學院 陸汝斌 醫師




      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先一睹本書的風采,雖然是翻譯的文章,但內容相當精采,很值得推薦給大家。



      躁鬱症近年來被改稱成「雙極症」(bipolar),雖然在二千四百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就對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有所描述,但到了2000 年,精神科專業人員、甚至一般民眾才對這類疾病有比較客觀的認識,而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瞭解遠多於雙極症。



      是靈命出了問題?



      關於雙極症在教牧神學與精神醫學之間的對談,以及相關的文獻和參考書籍真是少之又少。以往,雖有一些專業的書籍或這類患者在病情穩定後所寫下的心路歷程,但幾乎無法找到如何協助雙極症患者屬靈生命成長這類的相關報導,只有相當兩極化的論述不斷被討論。



      就學術界而言,雙極症已逐漸被瞭解,與其他精神疾病一樣,它是一種腦部神經改變的疾病,甚至是與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因此,就純醫學的立場而言,醫生除了叫病人乖乖吃藥以外,似乎就沒有其他方法可行了。包括大部分的心理治療,也是在強調如何按照醫囑使用藥物,以及如何調整人際之間的關係,最多是看看這些處置是否能讓病人的生活品質得到一些改善。



      然而,一般民眾、教會或宗教領袖大都認為,這是「靈命出了問題」所造成的結果,尤其是強調精神疾病一定與信仰有所連接的教派,會要求並教導這類患者如何讓聖靈充滿來接受醫治。更明確地說,也就是他們認為精神疾病與其他身體疾病有所不同,這種疾病與罪及邪靈特別有關係,需要特別的趕鬼或聖靈充滿,才能得到醫治。每每看到已經極嚴重退化的個案,用著極退化的語言表達,甚至前言對不上後語,在教會中作見證時,我實在很難開口同聲說「阿們」。



      走過憂鬱深谷的嘔心瀝血之作



      本書作者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三個學位,具有心理學及神學的深厚基礎,同時自己又是一個基督徒和雙極症的患者人,承蒙上帝的祝福,她在病情穩定兩年多之後,寫了這本嘔心瀝血的著作,中文書名為《走過憂鬱深谷》(編註:原書名為Darkness Is My Only Companion,是摘錄自詩篇第八十八篇18節最後一句經文「黑暗成了我的知己」),作者在書中描述了自己身為牧師卻罹患躁鬱症的親身經歷,並分享他如何克服疾病的纏擾,最後走出黑暗進入光明。



      在閱讀本書的同時,您會發現,作者在描述疾病的過程中,常會以自己實際的經驗及第一人稱來陳述,在心有所感之際,會再加上一段哲學省思或聖經經文來互相呼應。要請讀者特別注意的是,本書中所提到的治療方法及使用的藥物,請不要作過多的研究或參考,因為以往的二十年幾乎沒有新的治療藥物被發現,但近數年來,相關的藥物及使用的治療方法與治療概念均不斷被更新,有些藥物雖然以往已被使用了數十年,甚至根本不是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近年來卻被發現,在不同的劑量下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故若要更改任何藥物,可能要找精神科專業醫師討論,甚至對於長年使用慣某些藥物並按時取藥的病人而言,過一段時間如果再回去找專業醫師診療,可能又會發現更佳的治療模式與療效。



      對於一個得了數十年雙極症的患者而言,作者雖然有兩三年的症狀緩解,但在思考上難免還是有些跳躍的現象,再加上這是一本翻譯書,乍讀之下,會發現有些不連貫之處, 但只要繼續耐心閱讀下去,往往會有令人料想不到的收穫。



    閱讀導引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是「正視精神疾病」,介紹什麼是躁鬱症。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描述了她在躁期及鬱期的症狀,絕大部分是描述鬱期的症狀,僅有少部分提到躁症的狀況。其實對雙極症的患者而言,一旦發病後,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處於鬱期,如果好好地接受治療,或許有相對或更多的時間可以維持在緩解期,也就是症狀消失期。



      第二部「信心與精神疾病」敘述的是,對一個基督徒的精神疾病人而言,精神疾病(當然也包括雙極症)到底與靈命有什麼關係?其中再三強調,精神疾病應該和其他疾病一樣,它是一種疾病,自然也是一種苦難。作者也體驗過「神醫」,也的確發現往後病情有所改善,但並沒有停止規則的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因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衝突,就好像我們送一個骨折的病人到急診室去求醫一樣,這並不代表我們對上帝沒有信心。相反地,我們需要為病人、為醫生禱告,求上帝讓病人能夠得到恰當的治療。



      此外,作者也提到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精神疾病人如果自殺身亡,教會或牧者會如何看待?能不能理解那是病人的症狀所致,在苦難中倒下並不代表上帝不接納他的靈魂, 而願意為自殺身亡的教會弟兄姐妹舉辦追思禮拜,來安慰家屬及教會的其他弟兄姐妹?凡此種種,均是對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極為語重心長的問題。



      第三部強調「與精神疾病共度此生」,內容雖然只有短短的兩章,但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經可以充分瞭解,精神疾病,尤其是各種主要精神疾病,如雙極症、精神分裂症等, 就如同高血壓或糖尿病一般,是一種終身不癒的疾病;對基督徒而言,這就像保羅身上的一根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 是不是也能像保羅一樣,向上帝禱告三次以後,就知道上帝不會挪開那根刺,也知道上帝的恩典夠我們用了?在這部分也討論到基督徒是否非得找一個屬靈的基督徒醫生來醫治不可。



      最後,作者也發人深省地提到,精神疾病對基督徒的婚姻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出乎我意料之外,居然作者正面肯定,精神疾病讓她更加珍惜上帝所賜的婚姻,因為她從疾病當中學會了如何去接受愛。對於我們習慣將「施比受更有福」這種話掛在口上的基督徒而言,其實,我們常常沒有真正學會「施」,也不懂得什麼是「受」,這些都是上帝所賞賜的。如果回到精神醫學或心理學來看,一個成熟的人就必須要懂得要如何「施」(give)與「受」(take)。每一次,當我們在課堂上講授這些時,好像以為自己已經得勝有餘了,然而,我們在經歷各種患難的時候,是否仍能守住及承受「施與受」,並與自己的痛苦共度一生?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再回頭去看各種精神疾病,我們可能會有嶄新而且不同的看法,也不會再對精神疾病有「過分保護」或「惡意排斥」的錯誤觀念。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