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你我都可能是「曾參殺人」的兇手
【日劇達人】小葉日本台
具暗示的提問,誘導式的對話,預設性的答案,再加上有個超嗜血的媒體,就這樣,「曾參殺人」便以更渲染誇張的現代版形式天天上映中,特別是對刑事案件的嫌疑人,所謂的輿論公審往往不在乎能否釐清真相,反倒還會隨著銷量、收視、點閱率等的指標自行微調出符合「社會氛圍」、「觀眾好惡」的結論。另,因犯罪是破壞安定的因子,故在非黑即白的二分選擇下,受訪的關係人往往會在受暗示的情境下,排除涉嫌人須無罪推定的概念,改以較負面的解讀,從人格、情緒、小暴走等各種現象做指控,他們所言未必說謊,但予以標籤化、污名化的過程才能消解社會對嫌疑人「就是因為……所以才……」的不安,至於冤枉人怎麼辦?反正抓犯人是警察的事啊。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某美女粉領族慘遭殺害,同一公司的另一位女同事竟也臨時請長假,然後就被設定為重要嫌疑人,畢竟哪有這麼剛好的?而殺人案愈炒愈熱,需餵飽的訊息量愈來愈大後,人云亦云、加碼爆料、以訛傳訛通通可以是素材;而當所謂的兇手呼之欲出,另一層涵義或許正是八卦傳聞已然失控脫序。雖扯卻也似曾相識,看到黑影就開槍的名嘴、祖宗八代都能肉搜的鄉民、被點到名還不出來的踹共,如何?現實可一點都不誇張喔。
湊佳苗慣用的筆法書寫本作既擅長且不費力,同樣以女性為主角,同樣採告白式的故事舖成,同樣藉由多人視角直指人心深處的惡意,除此之外,當命案變成八卦話題,爆料的內容又存在多少真實?真相的判別之間或許值得讀者更多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