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

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67297
楊虹
華滋出版
2014年7月31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5767297
  • 叢書系列:人文館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5 x 21.5 cm / 普通級
    人文館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如果我是鄭捷的父母,我該怎麼做?





    前 言



    第一章? 父母的愛如何變成了禍害?

    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

    童年:一生健康的基石

    父母之愛與情感虐待

    走進生活與發現

    代代相傳的「魔咒」



    第二章? 有毒的父母之愛

    信任感的培養

    中國式父母之愛的表達

    獲得父母認同的追求

    「小情人」的稱呼

    「小大人」的塑造

    「挫折教育」的盲點

    溺愛孩子的盲點

    教育孩子「追求成功」的盲點



    第三章? 中華文化與父母之愛

    《大樹的故事》與父母之愛

    「烏鴉反哺」與「孔融讓梨」

    子夏給司馬牛的忠告

    「儒家思想」與「律法宗教」



    第四章? 父母之愛的奧祕

    愛的新概念:「哈利思」

    「浪子回頭的故事」與父母之愛

    愛的力量

    父母之愛的定義:掌握父母之愛的金鑰匙



    第五章? 走向成熟、健康的父母之愛

    今日的見解與昨日的父母之愛

    一半是「養分」,一半是「毒素」

    認識猶太文化

    醫治中華文化

    走出中國式父母之愛

    進入「允許之地」

    向著標杆直跑

    愛子有方:發展孩子的「高級功能系統」



    後 序:挑戰中國式父母之愛

    附 錄:人名索引






    前言



      有句俗話,叫做「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然而,不是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父母之愛有的時候可以造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這個主題顯然具有挑戰性,不當的、甚至扭曲的父母之愛,除了父母自身的因素之外,譬如父母自身不成熟、性格缺陷等,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誤導。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方面,譬如講究家庭和諧、注重道德等;然而,它對於父母之愛的意義,扭曲了父母之愛的實質,使得父母之愛損害了孩子在心理上、情感上以及心靈上的正常成長發育,影響到孩子成人以後的生活品質,甚至造成許許多多個人和社會悲劇的發生。



      這個主題恐怕不會令人容易接受,原因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看法與認識,一直是一個盲點。這個盲點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導:第一,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本能,不管父母對孩子怎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第二,任何對父母負面的想法,都被看做是「不孝」的行為;而「不孝」被指是「禽獸不如」,「會遭天譴」。人們在生活中出了問題,會譴責社會、指責自己、批評他人,卻從來不會想到跟父母之愛有什麼關聯。結果,人們不敢、也沒有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父母之愛的負面影響;更加沒有意識到不健康的父母之愛,對兒女成長造成危害的嚴重性。



      探索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形成父母之愛的誤區,誤導父母之愛形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損害孩子的成長發育,造成孩子成年後在生活上遭遇困難與失敗,甚至不幸,造成社會悲劇;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對科學和真理的認識中,找到更好的父母之愛,就是本書的主題。



      為什麼要探索這個主題?因為一個人從嬰兒到少年,再到成人,他這段時期的日常生活,會給他的未來留下永不磨滅的痕跡或者烙印,影響到他成人以後的生活。現代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發現童年時代的身體健康,是一個人一生健康的基礎。良好的成長環境,會使兒童的整個生理系統得到良好發育;而良好的身體健康有助於大腦的健康發育,從而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成年以後的身體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除了身體健康之外,人有許多能力是從小培養的,譬如人如何跟他人相處,如何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如何經營婚姻關係、建立家庭、應對生活的挑戰等等。如果一個人童年時代沒有奠定好這些基礎,成人之後就會以各種不良症狀反映出來。他可以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然而他卻會是一個情感和性格都有缺陷的人。這不僅會影響到他的事業保持成功,更會影響他生活的幸福品質;同時他沒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結果,不成熟的性格與低能劣等的親子關係就這樣惡性循環,讓生活的「魔咒」一代傳一代。



      許許多多的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病態心理症狀,從小在不適當的家庭環境中就已經形成和發展的了。「聰明人辦傻事」就是一個最常見的現象。他們的悲劇絕不是「一時衝動」、「一念之差」,或者「一時想不開」造成的,而是跟他們小時候與他的父母,或者養大他的人形成的不健康的依戀關係密不可分。這樣的孩子,心理與情感發育進程受到阻礙;長大以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小時候遺留下來的情感問題,就會在生活上出現症狀。最終遇到導火線的那一天,就會導致「火山爆發」。



      上海的一項研究指出,在中國,年齡在七∼十二歲之間的小學生中,心理疾患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在這些心理疾患中,神經質的比率占百分之四十二。小學生表現出厭倦學校功課、試圖自殺、打架等。研究者認為這些非正常的行為都跟來自父母的心理壓力有關。學生在學業上承受太多的壓力,很少有時間給自己,他們沒有能力與別人交流和溝通,或者成為團隊的一員。他們孤單、冷漠,難以適應環境。並且因為學生在情感和心理上受到控制,他們缺乏創造的能力和想像力,自信心很低。



      成年人的生活也以各種悲劇,展現出兒童時代家庭教育的後遺症。八零後和九零後這兩代人,生於中國開始實行一個小孩政策之後的年代。他們被老一代人稱為「不可思議」的一代,不少中國的媒體描寫他們自私、冷漠、我行我素、瘋狂等。隨著八零後和九零後進入成年,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和麻煩。暴力行為、「小三問題」、過勞死、憂鬱症、「剩女」、「閃婚閃離」、啃老族等都成為當今中國的熱門話題。中國社會越來越多地受到家庭和社會悲劇的困擾。



      很多人尋求恢復傳統文化,相信這是解決問題的答案。《養心教育》一書的作者提出:「拿什麼拯救我們的孩子?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塑造孩子民族的精神。祖宗的智慧、思想、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就構成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秉性的養分,是我們的根之所繫。根深才能葉茂。」中國傳統文化的確有不少的「養分」,但是其中也不乏許多「毒素」;而正是那些參雜在「養分」裡面的「毒素」,害苦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它讓中國的父母走進愛的誤區,造成對孩子情感、心理和心靈上的傷害;它保護和助長了父母以愛之名對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傷害,並使人們對扭曲的父母之愛產生盲點,看不到其負面影響。如果人們想要找出這些「毒素」,那就必須瞭解它、認識它;準確地說,人們需要把被集體視為「精髓」的傳統文化放在科學的顯微鏡下,看看這個文化的實質究竟是如何扭曲了父母之愛,從而把父母之愛變成了對孩子的情感虐待。



      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變革,需要得到醫治。



      本書的主題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扭曲了父母之愛的意義,帶父母走入誤區,在愛的名義下,造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

      第二,對中華文化的盲目崇拜給人們製造了錯誤的幻覺,造成看待父母之愛的盲點。

      第三,對父母之愛認識的盲點,阻礙了人們看清現實,帶來的是自我欺騙。

      第四,這個自我欺騙的結果,就是看不到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所造成的心理與情感創傷,以及代代相傳的魔咒。



      也許人們很難相信,扭曲的父母之愛如何會導致暴力、憂鬱症、猝死、做「小三」,以及婚姻和家庭關係不幸福等等問題。雖然扭曲的父母之愛不是生活悲劇的唯一根源,但科學研究證實,這是主要的原因。這就好比古時的人,來到現代社會,發現裹小腳是多麼愚昧,不過當時人們堅信那才是美。當人們把傳統文化中的父母之愛放在科學的顯微鏡下,便不難看到它的內涵:



      中國式的父母之愛,其最終目的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得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即討父母喜歡、滿足父母的願望。子女在「回報情結」中糾結,於是負疚感便成為子女的生活方式。於是人們的生活被套上枷鎖,遠離自由與幸福,甚至造成悲劇。



      如果父母真正愛孩子,就會願意探索扭曲的父母之愛對育兒產生的負面影響,就不會願意繼續停留在文化造成的無知和愚昧當中;就會願意反省和糾正扭曲的父母之愛,而不願意讓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繼續造成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傷害,並且把這種參雜著毒素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父母之愛的意義重大。因為它不僅關乎到父母的育兒之道,同時又影響到兒女如何回應父母之愛,以及如何傳承愛的思想。這對於中國人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勾畫出父母之愛的誤區,並非要人們為負面的「壞消息」痛恨自己,或者拋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要帶給人們父母之愛的「好消息」。這本書展示和描述了三種愛的模式——中國式的父母之愛、心理學對父母之愛的研究與發現,以及神學對父母之愛的論述:



      • 父母之愛的概念

      • 父母之愛的實質

      • 父母之愛的價值

      • 父母之愛的運用

      • 父母之愛的結果



      當我們從科學研究的發現中,重新給父母之愛定位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好消息」對於個人、家庭、社會及中華文化都有益處。人們可以認識真理、開拓視野、改變思想、放棄無知,用新的態度對待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老人可以建立與成年子女之間健康的關係;中年人可以看到自己的性格特徵,並且掌握如何從過去的心理創傷中得到醫治;做父母的更是懂得如何真正愛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讓他們的心身發育都健康成長。而且,健康的父母之愛不僅阻止了傳統文化繼續在「一代不如一代」中淪落,更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深遠的眼光和希望。



      第一章介紹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與發現,結合當今中國社會令人關注和擔憂的現象,說明人的生長過程中,最需要的要素——愛,以及缺少愛對於人的心身發育造成的影響。這種愛的定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母之愛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中國的父母之愛往往是一種情感,而心理學對愛的定義是基於「愛」的結果。



      第二章裡列舉出在中國父母中常見的、被認為是正確的,並且受到中國大眾媒體追捧的育兒理念和實踐。雖然這些理念和實踐在中華文化中非常普遍,人們也積非成是,習以為然,但實際上,這些理念在心理學的研究和發現中,卻恰恰證明了是一個個的誤區,導致父母耗費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愛孩子,到頭來卻傷害到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發育。



      第三章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討論。儘管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養分」,但是它對父母之愛的理念和信仰卻不符合科學,因為它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從根本上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給人們注入了太多的負疚感和懼怕感,使得許許多多的人因為覺得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懷著對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的愧疚,讓負疚感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結果,情感和活力得不到釋放,婚姻關係受到重創,孩子也因此被忽視。它的「優秀」之下,是一團「功能紊亂的合諧」。

      

      第四章介紹什麼是真正的父母之愛,並給出父母之愛的定義,或者說一個清晰可見的愛的框架,讓父母有一個具體的參照對比,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這個框架內,什麼時候出了這個框架。



      第五章在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的內涵,以及對於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之後,探討如何在文化上打開眼界,並提出具體的步驟,幫助父母走向健康成熟的父母之愛。



      本書的目的可以總結如下:如果用導彈的發射,來比喻孩子從嬰兒到少年的發育過程,那麼父母就是導彈從發射跳板到天體目標的總指揮人。孩子從出生到成年的這段時間裡,正如導彈的有效載荷從發射跳板到天體目標,父母有責任從開始就為孩子的發射跳板營造了一個「安全的基地」,並隨時疏通「運行通道」,使孩子順利從跳板到達天體目標。如果發現父母之愛是扭曲的,不利於孩子的心身發育,不利於文化的進步,人們就要修正它;而要想修正扭曲的父母之愛,傳統文化中的「毒素」不可忽視,並且還要勇敢地去除這些「毒素」,接受和擁抱符合科學和神聖啟示的愛。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真正讓傳統文化進步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毫無疑問,在通往愛的路上,我們會遇到挑戰和各種各樣的阻礙。然而,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更有價值、更重要的呢?



    後序



    挑戰中國式父母之愛




      從暴力行為到過勞死,從「二奶」現象到憂鬱症,從「剩女」到「啃老族」,從「閃婚」到「閃離」等等,中國年輕一代的自私、冷漠、我行我素、瘋狂和不可思議,展示出不同形式的病態心理及行為特徵,以至於造成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悲劇,也阻礙了千千萬萬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因為沒有完全開發自己的天分和潛力留下遺憾;因為沒有能力處理好婚姻、家庭和人際關係使得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每一個做父母的眼前:中國式父母之愛把人們的情感帶往何處?中國式的父母之愛如何影響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中國式父母之愛對孩子的成長,以及親子關係是健康的?還是具有毀滅性的?這些問題意味著,除了考量父母自身的素質之外,從文化的角度上講,需要重新審察並且拿出勇氣挑戰中國式父母之愛。



      恢復傳統文化,是否能夠解決年青一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是否能夠拯救孩子?羅洛•梅認為,心理學衡量一種傳統文化,或者宗教是否值得人們傳承的標準,是看這種文化或者宗教是否增加人保持嬰兒似的依戀?使得人繼續處在嬰兒的發展階段,可以避免獨立自由帶來的焦慮和個人的責任?還是這個人的文化,或者宗教用來幫助一個人剪斷與父母的心理臍帶,幫助他作為生活意義的基礎,認同他的尊嚴與價值,給他勇氣接受自己的能力限制和正常的焦慮,幫助他發展自己的力量、個人的責任和愛他人的能力?羅洛•梅指出:



      除非依戀的問題得到澄清,否則談論傳統是沒有意義的。即,成年作為自己,成就了一些自由;他有了從社會過去的傳統中獲取智慧,變成自己智慧的基礎。但是如果這個自由沒有了,傳統就成了阻礙而非豐富。傳統會成為一套內在的交通規則,但是對人作為人的發展沒有一點好處。



      剪斷心理臍帶,發展自己是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灌輸的父母之愛,顯然存在著阻礙人成熟和發展的問題: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孝順父母是美德。因為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就成了兒女的上帝,結果,兒女永遠無法確定父母究竟給予了他們什麼樣的愛?永遠也不敢疑質父母的錯誤,和這個錯誤的後果,永遠無法跟父母建立起健康的關係。把「孝順」認定為美德,結果兒女爭做「孝順」的兒女,以犧牲個人的情感,甚至個人生活為代價,無條件滿足父母的意願和期望,以為這樣做就是一個好兒女。一味地追求美德,兒女不僅失去了情感的能力,而且還失去了看清現實、選擇生活的力量。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養分,譬如注重家庭、和諧、親情等,但是,中華文化非常強調外在的表現和行為,習慣性地帶給人批評、說教和論斷;在關係當中帶著強烈的「交換」色彩,即我付出多少,也期待得到多少;其中心思想就是用假負疚感、羞恥感和懼怕感來讓人履行責任和義務。從根本上說,儒家思想的教條有著很好的目的,但是只停留在生存的狀態上,看不到人們為守倫理道德而付出的代價,只能產生「功能紊亂的家庭和社會和諧」。

    ?

      一味強調傳統文化的優秀,只看到這個文化好的一面,掩蓋了事實的真相,最終把人們陷入集體性的自我欺騙當中,往往會帶來幾個後果:



      第一,帶來認識上的盲點。

      第二,不明白愛的力量。

      第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四,自我欺騙。



      結果,人們難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到底傳承了什麼:



      第一,以負疚感為主的生活方式。

      第二,少了生活的喜樂和創造力,多了生活的悲壯和無奈。

      第三,集體性的缺乏信任感和自戀的性格特徵。

      第四,以愛為名,助長和保護了父母對兒童的虐待;



      為父母為中心畫圓的世界,不僅限制了人們的思維,而且阻止人們接受新的資訊,造成中國與世界在父母之愛方面的差距:



      • 西方國家對父母之愛的定義依據對孩子身心靈發育的需要;在中華文化中,父母對孩子的愛來自父母的情感和道德教育,並且以滿足父母的需要為中心。



      • 西方人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有獨立性格、有道德、有責任感,對社會有貢獻,有生活樂趣的孩子;中華文化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個孝順、聽話的孩子,多注重孩子事業成功。



      • 兒童情感虐待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發生。在西方國家,父母對孩子的虐待屬於個人病態行為;在中國,許多形式的情感虐待還沒有被識別出來,甚至因為文化的因素,讓父母對孩子的虐待行為得到保護。



      • 在美國,一百年前就開始建立了保護兒童的法律與社會服務機構;在中國,保護兒童的法律與服務設施基本上還處在零的位置。



      • 在西方國家,父母依靠科學知識育兒,以及豐富的社會資源和服務專案;在中華文化中,父母依靠家庭經驗,以及家庭資源。



      • 在西方國家,對父母的讚美是非常具體的,依據父母親對孩子身心成長的結果;在中華文化中,對父母的讚美是模糊的、空泛的,依據情感。



      • 在西方國家,父母比較重視對孩子的情感培養,鼓勵和發展孩子的情感能力;在中華文化中,父母幾乎完全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只停留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上面。



      • 在香港、臺灣,有相對完善的保護受虐兒童的法律措施、社會服務機構、父母課堂、公共教育、家庭和婚姻輔導、學校的心理輔導等等關於養育孩子的教育和專案;在中國,這些項目和設施還沒有起步。



      哈佛大學在一個關於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報告開篇提到:「一個具有蓬勃發展遠景的,有生命力和有創建性的社會,建立在孩子健康發育的基礎之上。」



      但是中國傳統的「孝文化」扭曲了父母之愛,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健康的關係;以至於讓子女內心懷著內疚感孝敬父母;但是,子女也會隱隱感覺到一股無名的怨憤甚至傷痛。難道人們不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情感嗎?難道人們沒有勇氣承認他們的親子關係有問題嗎?難過中國的文化是要中國人對自己撒謊嗎?



      一個具有活力的傳統文化,遇到新的挑戰是其自然的發展。挑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是反對傳統文化,而是如何使用傳統文化。羅洛•梅指出:



      當一個人問:傳統對我的要求是什麼?他是把傳統變成了權威來使用。傳統於是不僅熄滅了他的生命力和創造的洞察力,而且還能成為一種便利的方式,逃避他自己選擇的責任。但是如果他問,傳統教會了我關於人的生活,尤其是針對我所處的時代、針對我個人的問題?他是在使用歷史的傳統積累起來的智慧的財富,來豐富自己,指導自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中國人需要挑戰中國式的父母之愛。需要明白根植於心的「責任感」、「義務感」和「負疚感」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中國人一直被它們奴役著。人們需要看到,他們為這些「回報情結」付出的代價:扭曲的親子關係、沉重的個人生活、壓傷的婚姻、病態的人格。人們需要明白,真正的愛是尊重別人作為一個獨立生命體的權利,不以「都是為你好」為由,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別人身上的,而是給人選擇的自由;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需要靠行為上的努力去掙得的、永不改變的。父母之愛是讓兒女成長,但卻不捆綁兒女的心。愛是去除懼怕的力量,是醫治的力量,是寬恕的力量,是戰勝死亡的力量。愛是心靈所屬。「學習愛就是學習生命的祕密」。



      「拿什麼拯救我們的孩子?」把這句話首先換成「拿什麼愛我們的孩子?」父母需要問自己:「我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愛我的孩子?」「我如何獲取愛孩子的能力?」中國的父母在潛意識裡,總以為教育孩子的責任屬於國家、屬於社會,所以孩子出了什麼麻煩,先責備學校,再指責社會等。猶太學者、心理輔導師愛德文•弗瑞德門(Edwin Fredman)說,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重點放在社會影響上,雖然可以幫助他們避免個人的責任,實際上其作用是增加父母的焦慮。



      挑戰中國式的父母之愛,會讓人們在真理裡面,獲得自由,明白愛的真諦;從傳統文化的條條框框中,從各種各樣的道德說教中解放出來,不再扼殺自己的個性,不再被迫遵守責任和義務,不再糾纏在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上,不再讓自己陷入負疚感中,不再懼怕、緊張、壓抑,不再喜歡批評和教訓別人;而是有力量成為自己,成為一個對生活有信心的、有創意的、有喜樂的人;一個敢於探索生活,勇於冒險、懂得應對環境改變的人,一個幸福的人。



      挑戰中國式的父母之愛,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因為越是在情感上受過虐待的孩子,越是會將父母理想化;文化上的障礙影響了人們接受新的資訊。這就是人類學家稱作的「世界觀」問題,即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看待生活和現實與其他國家的人民不同。「世界觀」是由態度、信念、假設、價值觀、觀點和概念等組成。世界觀也是宗教觀。人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世界觀,但是世界觀卻無時不在影響著人們如何思想、如何做決定、如何行動,如何看待事情的發生。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助理,著名作家查理•卡爾森(Charlie Carson)先生寫到:



      世界觀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哲學。它是非常實際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我們影響周圍世界的方式。如果我們採納了錯誤的世界觀,我們會不可避免地與宇宙抗衡,導致我們無法活下去的後果——正如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正在發現的事實。如果我們讓自己的生活與現實一致的話,我們不僅會發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也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對生活更加滿足。



      要是人們還以為生活的悲劇和問題是因為世界的快速改變,只要人們還在指責社會應該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只要人們沒有勇氣審視現實,接受不可避免的改變,徒勞地糾結在父母之愛的誤區裡面,繼續穿著皇帝的新衣,繼續在無知和盲目當中,帶著美好的動機,懷著美好的願望,以愛的名義,損害孩子的身心發育,使孩子帶著不健康的性格長大,讓這樣惡性循環一代一代傳下去。



      每一位父母的決定,都影響著孩子是否健康成長。



      還記得雷•何飛醫生用一枚導彈的發射,來比喻孩子從嬰兒到少年的發育過程嗎?導彈的有效載荷倘若從發射跳板開始就出了誤差,它通過彈道時的運行就會出現問題,最後無法順利到達天體中的目標。從孩子出生到成年的這段時間裡,學校、社會等雖然都在這段導航系統中負有責任,但是,孩子的父母才是導彈從發射跳板到天體目標的總指揮人。能夠給予孩子成熟、健康之愛的父母,不僅時刻在場,並且受過良好的訓練;他們從開始就為孩子的發射跳板營造了一個「安全的基地」。他們有能力讓孩子從跳板到天體目標的旅途愉快——在沿路欣賞了許多美麗的風景之後,安穩到達目的地。



      用勇氣和智慧擁抱愛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有福了!




    其 他 著 作
    1. 商務普通話 高階篇
    2. 明.許大受《聖朝佐闢》校注
    3. 商務普通話進階篇
    4. The Rudiments of Mandarin 中文初階(簡體書)
    5. 父母有毒:傳統父母養成的誤區
    6. 商務普通話基礎篇
    7. 12位美女作家大話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