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資本主義與自由(3版)

資本主義與自由(3版)
9789571177076
密爾頓.傅利曼
謝宗林
五南
2014年7月25日
127.00  元
HK$ 120.65  





ISBN:9789571177076
  • 叢書系列:博雅文庫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正
    博雅文庫


  • [ 尚未分類 ]











      ●英文版銷售超過50萬本,已發行18種語言。

      ●《倫敦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增刊》評選為「戰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部著作」之一。




      十二個問題歷久彌新



      *本書所論述的十二項問題大都正在台灣萌芽,這些課題都圍繞在「政府」角色的如何扮演,這也正是台灣當前政權輪替後政府之主要困境所在。



      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經濟學家弗利曼代表作。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之所以能膾炙人口,無疑歸功於有「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經濟學家」美譽的米爾頓•傅利曼(1912.7.31∼2006.11.16)由於他在給大眾的通俗文章中引用,這句話得以風靡全球,這同時也突顯出傅利曼在公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亙古不變的,一種是與時俱變的。」吳惠林說:《資本主義與自由》就是前者。這本名著非但沒有過時之虞,還會有愈陳愈香的魅力。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Friedman)代表作《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這是一本沒有數學符號、沒有任何幾何圖形的「敘述性」著作。弗利曼將各個社會中都常見的十二個重要問題以淺顯之文字、流利的文筆提出精闢的分析, 這本早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書,是弗利曼根據其在一九五六年的一系列演說內容結集而成,據此推算各篇文章正是弗利曼壯年期精力充沛、生產力達到頂峰時的傑作。



      本書所論述的十二項問題大都正在台灣萌芽,這些課題都圍繞在「政府」角色的如何扮演,這也正是台灣當前政權輪替後政府之主要困境所在。癥結在正確觀念的無法生根,而政府是主人,人民是僕人的迷思,還深印在國人心中,如何導正?我們可在弗利曼這本書的導論和第一、三章找答案。金融自由化、WTO衝擊、教育自由化、職業證照、勞資關係諸課題的迷思,也可在本書有關章節中尋得迷津。此外,社會正義、公平、社會福利是近幾年台灣各界熱烈推動的理念和措施,這些看似增進人民福祉,實際上卻可能引領我們走向「奴役」之路的迷思,弗利曼在本書的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中提出破解之道。






    推薦序 7

    譯者序 17

    前言 23

    導論 37



    第一章 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關係 1



    第二章 政府在自由社會裡的角色 23


     政府作為規則制定者與裁判 27

     基於技術性獨占與鄰里效應而透過政府的作為 31

     基於家父長思想而透過政府的作為 38

     結論 41



    第三章 控制貨幣 45

     商品本位制 49

     自由裁量的貨幣當局 55

     以規則代替當局裁量 65



    第四章 國際金融與貿易安排 71

     國際貨幣安排對經濟自由的重要性 72

     黃金在美國貨幣體制中的角色 74

     經常收支與資本外逃 78

     其他可以達成國際收支平衡的機制 81

     浮動匯率作為自由市場的解決方案 87

     一個自由的黃金與外匯市場必需的政策措施 91

     撤除美國的貿易限制 93



    第五章 財政政策 99



    第六章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角色 113


     一般公民教育 115

     學院和大學層級的學校教育 131

     職業與專業學校教育 135



    第七章 資本主義與歧視 145

     公平雇用法 149

     工作權利法 155

     種族隔離的學校教育 158



    第八章 獨占與企業和勞方的社會責任 161

     獨占的程度 164

     獨占的來源 173

     適當的政府政策 179

     企業與勞方的社會責任 181



    第九章 執業特許 187

     對人們可以從事的經濟活動,政府施加的限制無所不在 189

     執業特許所引起的政策議題 198

     醫藥業的執業特許 205



    第十章 所得分配 221

     所得分配的道德面 222

     按生產價值分配的工具性角色 229

     所得分配面的一些事實 232

     用來改變所得分配的政府措施 237



    第十一章 社會福利措施 245

     雜項福利措施 246

     老年與遺屬保險 254



    第十二章 減輕貧窮 267

     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 274



    第十三章 結語 277





    譯者序



    台灣人不可忽視的十二個議題




      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這本藉由針砭美國政府干涉經濟的活動來闡釋自由主義之政策主張的書,寫成於一九六○年之前,首版於一九六二年問世,並分別於一九八二年和二○○二年再版發行,每次再版,除了增加一篇簡短的前言外,並未對內容進行任何增修,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本超過半世紀的舊書。然而,如今讀來,依然鮮味撲鼻。對作者本人來說,在某方面,這不是壞事,正如他在二○○二年版的前言裡說的,「對於本書這麼經得起時間考驗,以及還是這麼切合當前的問題,我感到非常滿意。」本書「經得起時間考驗」,證明書中的論證精闢入裡,雖然經過半世紀,尚無人能真正超越或推翻,其論理卓越的程度當然值得慶賀。但是,本書「經得起時間考驗」不也暗示經濟分析在過去半世紀似乎沒有任何有意義的長進,這段期間的職業經濟學界是否該為此覺得汗顏呢?



      更有理由讓人覺得遺憾的是本書鮮味未退的另一個原因:它「還是這麼切合當前的問題。」這等於是說,五十年前傅利曼針砭的問題目前還存在,甚至變本加厲,他所建議的自由主義對策大多仍被束諸高閣。沒錯,過去半世紀,除了自由浮動的匯率與自由貿易(見本書第四章),在某一程度內,普遍被世界各國採行,算是自由主義的一項有限與暫時的勝利外,政府對貨幣市場的不當干預與裁量管理仍然是經濟激烈波動(例如,二○○七年與二○○八年美國房屋抵押次貸危機與席捲全球的金融大海嘯)的一個重要肇因(第三章);凱因斯的經濟神話仍然為實際造成經濟不穩定的財政政策張目,為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深遠干預,取得廣泛的民意支持」(第五章);政府對教育的補貼仍然是補貼學校而不是補貼學生(第六章);弱勢族群仍然「傾向把他們切身遭遇到的一些殘餘的限制歸咎於資本主義,反而沒看出那些限制之所以能變得像實際那樣微小,自由市場其實厥功甚偉」,從而要求政府干預市場自由交易(第七章);政府協助與縱容仍然是企業與勞方獨占的一個主要因素,而腐蝕自由經濟根基的所謂企業應負「社會責任」的邪僻言論仍然甚囂塵上(第八章);無異於中古世紀的行會制度「限制人們的自由,不准他們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思運用他們自己的能力,除非經過特許」的規定(例如醫師、律師與會計師的執業證照規定)仍然與我們同在(第九章);沒有實效但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個人所得稅累進稅率仍被倚為改變所得分配的主要工具(第十章);各種實施的結果與成立的美意大相逕庭的社會福利措施仍不斷被推出(第十一章);名為幫助窮人的措施,結果往往只是「幫助屬於某些特定職業團體或某些年齡層或某些工資率階層或某些勞工組織或某些產業的成員」,反倒和他們是否貧窮無關(第十二章)。



      既然政府干預的成績是這麼難看,為什麼不僅舊的干預很難移除,而且新的干預還紛至沓來呢?為什麼發達於自由主義傳統的國家會越來越傾向社會主義式的政府干預呢?傅利曼引述十九世紀英國法學家與憲政理論家戴雪(A. V. Dicey,一八三五?一九二二)的話幫他回答:「國家干預,特別是以立法的形式實施的干預,有益的作用是直接的、立即的,並且,可以說,顯而易見的,而干預的有害作用卻是漸進的、間接的,出現在遠處看不見的。??而??大部分人民也不會牢記國家督察員可能是不稱職的、疏忽職守的,甚至偶而是腐敗的??:很少人領會國家幫助扼殺自助這個不可否認的真理。因此,大多數人類必定幾乎總是會對政府干預過分青眼有加。唯有社會上存在著??一種支持個人自由,亦即,一種支持自由放任的偏見或預設立場,才能夠抵抗此一自然的偏見。因此,僅僅是自助的信念減弱—而這種信念的減弱無疑已經發生—本身便足以解釋趨向社會主義的立法增長。」(見本書第十三章)



      是的,只看到國家干預對特定團體帶來直接、立即與顯而易見的好處,不顧漸進、間接與遠處看不見的害處,加上個人自助的信念減弱,肯定是近二十年來台灣在歷次民主選舉的浪潮中之所以逐漸往溫熱式的社會主義漂移的根本原因。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曾說,「國家不會一下子就毀了。」問題是,如果人民大多不思自己負責與自助;記不住政客和官員可能是不稱職的、疏忽職守的,甚至偶而是腐敗的;只要求國家賦予近利,不顧他人和下一代的負擔;如果人民大多是這樣的自私卸責與短視不智,國家遲早焉能不毀?



      本書的翻譯工作就是在這樣的感觸激勵下勉力完成的。




    謝宗林

    二○一○年四月十九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