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親子&食譜作家 蘿瑞娜
在人生逆境中看到的一線曙光
當編輯寫信詢問我是否有意願為《來自星星的孩子》寫推薦序時,曾經身為自閉症巡迴教師的我當然義不容辭地答應了。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自閉症男孩媽媽的教養分享,但這本精采的教養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檢視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也重新提醒了我該給予孩子什麼樣的養分。
雅各被視為數學與科學方面的天才,在他九歲時就獲准進入大學就讀,十二歲時以支薪的方式在大學做物理專題研究。誰能知道他在兩歲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時,專家的治療目標只期許他能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但他的母親不放棄任何希望,在專業治療束手無策、無法引導雅各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時,她決定放下那些只著重補強孩子缺陷的訓練及治療,帶著雅各「好好過日子」,花時間帶雅各做他感興趣、喜歡的事,給他小孩該有的童年,而奇蹟就從這裡開始。
以前開家長座談會時,我發現大部分的家長都有著一樣的擔心,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同儕的進度,所有的關心都是該怎麼加強孩子的弱勢能力。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為什麼要那麼在乎孩子不會做的事?為什麼不能去仔細觀察他們會做的事,學會讚賞我們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Gardner在一九八三年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論,將人的智能分為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傳統學校教育只著重在數學及語文上的發展,IQ智力測驗也僅涵蓋邏輯數學、語文、和空間智能,但這並不能顯現人類智能的全部。例如運動員的肢體動覺智能較強,CEO的人際智能較強。根據他的理論,學校在發展學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時,必須留意每一個學生所擁有的強勢智能,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其強項學習,利用強勢智能來提升弱勢智能。就如同作者在書裡說的:「我常覺得自己在『微光』扮演一個偵探的角色,無論孩子們熱愛什麼,都會促使我們循著麵包屑,一點一點找到真正的他們。」當我們敞開我們的心胸,學習如何去看到孩子的亮點,開發孩子真正的內在潛力時,令人驚嘆的可能性自然就會發生。
當了特教老師之後,我更深刻地體會,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是來自上天的恩賜。看著本身患有「紅斑性狼瘡」的作者,除了照顧自閉症的大兒子,以及患有「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的二兒子,還有小兒子、自己開設的日間托兒所、為自閉症孩子融合教育做準備的微光計畫及雅各之家,她那永不放棄、永不妥協的精神,給了我很大的激勵!相信你也能從她身上獲得啟發,學習如何去看見自己孩子的不平凡,也學習如何在人生的逆境中,看到黑暗中的一線曙光。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董事長 黃千芳
生命的機會在於每一天不可預知的發展
看到書中的男主角雅各成長的發展與成就,無疑地帶給了許多星星兒(泛稱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希望,尤其是初被確診有自閉症現象的孩子。但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動卻是在媽媽克莉絲汀的堅強與不放棄的多方嘗試,在逢遇似乎是生命絕境時,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尋求出路,在孩子一路成長的橫逆裡,「牽手」一起共闖迷霧裡的未來,用「支持」去面對不可預知的發展。
在我遇到的自閉症家長裡,針對孩子們被判定的自閉症狀況,許多個案裡父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時會失去信心與希望,一次次星星兒的「怪異」、「非正常」反應或反社會行為,讓爸媽陷入失望憂鬱的深淵,而《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本書讓家長能夠用顛覆傳統思考的模式,去面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學習到每個孩子都不斷需要另一個機會。
更建議一般的人能夠閱讀這一本書,因為看到生命某方面表象的「殘缺」,不代表全面的失敗,卻有可能有不同的天才。學會尊重個體的不同,接納自閉症的孩子(有可能某方面是天才);不歧視自閉症的患者,認知與協助他們,因為生命的機會在於每一天不可預知的發展,我們可以伸出手提供生命更多的機會。
序
我坐在一間大學物理系教室的後面,學生三五成群擠在教室的白板前,準備解當天的方程式。
解方程式的工作斷斷續續進行,白板寫了又擦。當各組學生開始爭論時,我看見我九歲的兒子在教室前面,正與教授輕鬆地聊天。教室內的挫折情緒逐漸升高,最後我的兒子拉了一張椅子放在白板前,並且站上去。儘管如此,他仍得踮起腳尖、伸長手臂才搆得到白板的最上方。
這是他第一次解方程式,和班上的所有學生一樣,但他沒有停下來思考,數字迅速而流暢地從他的筆尖出現。不久,教室內的每一個人都停下來觀看,其他小組的學生也停下手上的工作,注視著這個反戴棒球帽的小男孩。
我的兒子絲毫沒有注意到這些張口結舌的旁觀者,因為他自得其樂,全神貫注在白板上,飛快地寫下一連串數字與符號。一行行數字與符號以不可思議的神速出現:五行、十行、然後十五行。很快地,連隔壁那一組的白板也被他占用了。
一會兒後,他對他的組員侃侃而談,指著白板一邊解說,一邊提出幾個重要的問題,彷彿一個老師。一名梳著法式辮子、表情嚴肅的婦女離開她的小組靠過去聽,接著又來了一個駝背的年輕人,在聽到他可以理解的地方時還用力點頭。
幾分鐘後,教室前面的學生都全部聚攏在我兒子四周。當他指出他從方程式中找到的一個弔詭的地方時,他高興得跳起來。一個留鬍子的學生大聲發問,我瞄了教授一眼,只見他背靠著牆壁,臉上堆滿笑容。
現在他們找到問題了!這群大學生各自回到他們的小組,拿起麥克筆在白板上書寫,但他們緊繃的身體語言不言可喻──教室內沒有一個人像我的兒子一樣喜愛這個方程式。
下課後,教室內的人潮散去,我的兒子收拾他的麥克筆,主動對他的一個同學聊起他們兩人都想要的一個新的NBA電動遊戲。當他們登上台階朝我這邊走過來時,教授也過來了,並對我伸出他的手。
「巴奈特太太,我想告訴妳我很高興雅各來上我的課,他對班上的同學有很好的啟發,雖然他們不太習慣這樣的衝擊。老實說,我自己都沒有把握能否跟得上他!」
我們一起大笑。
「哦,我的天!」我說,「你道出了我的心聲。」
我的名字叫克莉絲汀˙巴奈特,我的兒子雅各(Jake)被視為數學與科學方面的天才。他在八歲時開始學大學數學、天文學與物理學課程,九歲時獲准進入大學就讀。不久之後,他開始研究相對論領域中的一項原始理論,從那之後,教室內的巨型白板上的方程式便一直延伸到我們家的玻璃窗上。
我不知道如何協助他,便問雅各是否可以找誰請教,後來我代替雅各聯絡到的一位著名物理學家,他很慷慨地答應幫他檢查初步的疊代(iteration)公式。他證實雅各確實在研究一種原始理論,並表示假如這項理論成立,將來雅各很有希望能奪得諾貝爾獎。
那年夏天,十二歲的雅各以獲得支薪的方式在大學裡做物理專題研究。這是他的第一份暑期工作。三週後,他解開了晶格理論(lattice therory)中一個公認的難題,他的研究結果後來被發布在一本頂尖的科學期刊上。
幾個月前,同一年的春天,一家地方報紙刊登了一則我的丈夫邁可和我共同發起的一項小型慈善活動的消息,不料這個消息引發一家大型報紙對雅各做了進一步的報導。接著我們只知道無數攝影師聚集在我們家的草坪上,有拍攝影片的、製作談話性節目的、全國新聞網、才藝經紀公司、出版商、菁英名校──數不清的媒體記者與製作人都迫切地想訪問雅各。
我感到十分困惑。老實說,邁可和我當時並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對我們的兒子感興趣。不錯,我們知道雅各很聰明,知道他有很棒的數學與科學才能,更知道他在這個年紀上大學不是一件「尋常」的事。但邁可和我那時只專注在另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上──雅各有很高的棒球安打率,他有一群喜歡玩科幻遊戲「最後一戰」(Halo)的同齡好友,他們會在我們家的地下室一起研究與觀賞影片,以及(他要是知道我抖出這件事一定會發飆)他第一次交女朋友。
這些雅各日常生活所做的事,對我們而言才是最讓人驚喜的事。因此當媒體紛紛出現時,我們都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們與部分媒體記者交談,並閱讀或聽聞他們撰寫的報導後,我們才開始明白我們與外界的疏離。事實上,由於這盞耀眼的聚光燈,才使邁可和我猛然發現,我們與兒子的生命故事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但那些記者不了解的是,正因為雅各那看似不可能的智商差點就被抹滅,才使得它更加引人注目。當媒體出現在我們家院子裡時,我們仍活在雅各自兩歲開始便被診斷出自閉症的痛苦現實中。我們束手無策地眼睜睜看著這個精力充沛、早熟的男嬰漸漸停止說話,從我們眼前消失,退縮回他自己的世界裡。他的預後很快從中度急轉直下,變成重度。三歲時,專家為他設定的目標是,希望他長到六歲時,能夠學會自己繫鞋帶。
這本書就是在敘述我們如何從那一步走到這一步;敘述一個母親的心路歷程與她卓越的兒子的故事。但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它在闡述希望的力量,以及當我們敞開我們的心胸,學習如何去開發每個孩子真正的內在潛力時,令人驚嘆的可能性自然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