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序
地球誕生之後的37億年間,生命為了延續,歷經許多艱辛。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不論世界、國家動向如何改變,人們依舊得活下去。我想,假如能盡力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與社區,將會多麼開心啊。這就是我的初衷。
「美術應該陪在人的身邊,發揮作用」,這是當時的第二個概念。
有關美術,為何現代美術和人不親近?我發現,現代美術只在都市的美術館及藝廊展出,實在太狹隘了。難道祭典、飲食、街頭表演、庭院不算美術的一環嗎?即使只探討阿爾塔米拉(Cueva de Altamira)和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之後的美術,仍能深刻了解美術是人類與自然、文明、社會之間的關係,是人類親密的朋友。尤其當地球環境發生危機、偏重資本主義的倫理理性,人類貧富差距日益增大時,更需要美術這位好友發揮作用吧。
很高興臺灣能出版中文譯本,特別要感謝丘如華女士等人的大力相助。以臺灣為中繼站,智人夏娃的子孫渡海來到日本列島。過去包括臺灣、香港、福建、江南、山東、遼東、朝鮮、日本列島西南部、沖繩、中國東海沿岸一帶,是跨越國家的交流圈,往來海上的人們牽繫起的柔和景象,仍依稀可見。然而,這一帶海域不久後成為「戰爭之海」。我曾經數次造訪臺灣,雖然時間很短,卻能感受臺灣這片土地和人民無限的和樂。我所參與的兩個藝術祭,越後妻有的落葉闊葉林文化色彩甚濃,瀨戶內海則屬於常綠闊葉林文化,但我希望靠這個計畫,讓兩個風味不同的文化連接亞洲的海洋,讓生活於此的老爺爺老奶奶展露笑顏。我的概念之一是「人類就在自然之中」,另一個則是「海洋的復權」。
不只是在日本這種所謂的國家,我更希望各城鎮透過交流,使各地的文化與特色更加生氣蓬勃、更加豐富。美術應該就是這個重要的媒介吧。
北川富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