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人種源始:追尋人類起源的漫漫長路

人種源始:追尋人類起源的漫漫長路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2622162
泰德薩
柯明憲
貓頭鷹
2014年9月04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2622162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貓頭鷹書房


  •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演化/遺傳


















    阿法南猿「露西」的膝蓋骨化石,透露了什麼重要訊息?

    八萬年前的一場突變,竟是現代智人從所有人科動物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深度導讀   林秀嫚

    人類演化大事紀

    前言

    第一章 源遠流長

    第二章 雙足猿類崛起

    第三章 早期人科動物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

    第四章 南猿家族

    第五章 跨步向前

    第六章 莽原上的生活

    第七章 離開非洲……而後復返

    第八章 最早以四海為家的人科動物

    第九章 冰河時期和早期的歐洲人

    第十章 尼安德塔人是何方神聖?

    第十一章 古老與現代

    第十二章 謎樣登場

    第十三章 符號化行為的起源

    第十四章 太初有道,道即語言

    尾聲

    致謝

    注釋和參考資料

    中英對照表






    推薦序



    探訪人類演化於生理與文化上的紀錄




      人類與黑猩猩於DNA的排序上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相同的,而且二者是這個星球上少數懂得製作與使用工具的生物,但是不管猩猩有多少能耐,沒有什麼比語言能力更能讓牠們於人類陣營中取得一席之地。換言之,人類的獨特在於語言、符號與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如克魯馬儂人於洞穴中使用的動物圖像與全套幾何圖形。然而,人類究竟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貌?



      所有生命形態都可以連結到一個距今三十五億年前的單一共同祖先,在這一條漫漫長路上,人類演化的片段可以追溯至過去七百萬年。在本書中,作者泰德隆(Ian Tattersall)則從猿類全盛期的中新世(約距今一千八百萬年)談起,直至現代人的克魯馬儂人的出現。在這段演化過程中,出現的物種有失去尾巴的原康修爾猿、可以開始直立身體的皮爾勞爾猿(約距今一千三百萬年)、最古老初始人科動物的「圖邁」(近七百萬年前)和地猿(四百四十萬年前)、分支繁多的南猿家族、連續演化醞釀期的巧人與盧多爾夫人(介於距今兩百五十萬至兩百萬年之間)、全天候雙足行走與腦容量大增的直立人與匠人、最早擴散至整個舊大陸的海德堡人(距今五十萬年前至略晚於二十萬年前)與二十萬年內出現的尼安德塔人。



      在全書中,泰德隆也提到幾項屬於人科動物的重要特徵,如二足行走、抓握能力與工具製造、腦容量變大與符號象徵的呈現。其中,雙足行走雖然並不是一種具有顯著優勢的移動方式,特別是這種移動方式使得人科動物必須採取全新的覓食策略以獲得新棲地所提供的陌生資源,它不僅使人科動物於身體形態上產生一連串的巨大變化,也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一大步。有關二足行走的合理解釋眾多,如雙手解放以製作工具、行走效率(每單位距離所需花費的能量降低)、減少太陽射線以調節體溫的生理學解釋、環境改變的適應(於莽原中,身體直立可以看得更遠以便示警)、社會行為。而湖畔南猿是百分之百確定特化出直立二足行走的人科動物中最古老的。雖然湖畔南猿的股骨仍呈一直線,所以尚未完全與我們一樣挺直身體行走,他們頭骨的比例也仍類似猿類,但骨盆和雙腿確實朝著與現代人相同的方向演變。至於最早直立行走的腳印化石則出現在雷托利,學者判斷在此出現的兩排約二十五公尺的筆直腳印主人屬於阿法南猿。「露西」(AL288-1)即阿法南猿的代表人物,她屬於歷來相對完整(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早期人科動物化石。



      透過斷裂的骨頭和肉食動物的齒痕等證據,我們知道早期人科動物屬於被狩獵者。然而,三百四十萬年前來自迪吉卡的四塊哺乳動物化石同時也告訴我們,阿法南猿已知如何宰殺大型動物。不過,最早使用工具的證據還是來自波瑞的那些帶有切痕的骨頭。其後,距今二百六十萬年前的早期石器開始出現,這些哥納出土的石器與奧都萬工具很像,它們雖然看起來粗糙但已經相當好用(考古學證據顯示,奧都萬技術製造的薄片已可以肢解一整頭大象)。奧都萬之後,以手斧石器(阿舍利文化)為主導。阿舍利石器以後,較著名的石器工業為尼安德塔人製作的莫斯特燧石工具。石器以外,德國的舍寧根與黎赫林根遺址都曾發現木製器具。



      於尼安德塔人存活的二十萬年之間,他們不僅廣布於歐洲、還深入西亞,北至芬蘭、南至直布羅陀和以色列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化石。基於他們生活的時間深度與廣泛的地域和氣候,學者以為他們應該具有文化性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從伊拉克北部的沙尼達爾洞發現的一位老年男性的手臂指出,尼安德塔人已有社會群體支持的行為存在。雖然如此,尼安德塔人的的發育期仍比我們短,他們粒腺體DNA的平均差異也與我們不同。除此之外,雖然我們也在尼安德塔人身上發現FOXP2語言基因,但從重建的尼安德塔人頭部剖面圖中,仍然顯示出他們上聲道與我們的不同(現代人的喉頭較低)。



      這本《人種源始:追尋人類起源的漫漫長路》涵蓋多種化石證據、利用科學的鑑定與相關的文化分析,詮釋早期人科動物的二足行走、匠人的用火、尼安德塔人的大型動物狩獵、克魯馬儂人的洞穴藝術。想一窺人類演化的讀者,絕對不要錯過。



    林秀嫚(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其 他 著 作
    1. 人類崛起:從直立行走、煮食生活到抽象語言,演化如何造就了現在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