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0134
余德慧(Yee Der-Heuy)
心靈工坊
2014年9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3570134
  • 叢書系列:Master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Master


  • 宗教命理 > 宗教概論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是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療癒」的課程紀錄,共十三個講次,是余教授畢生對於宗教療癒的體會及思索。



      余教授澄清世人對於宗教療癒的迷思,以為療癒必須先放棄解脫之念──解脫是典型一步到位的想法。余教授認為,療癒發生於他界(the otherwise),不是現實的產物,而是打破自我的同一性、迎向他者的運動,使「我成為我所不知的」。療癒毋寧是迂迴而「反完成」的,永遠抵達不到卻永遠有奧祕的生產。



      「宗教」與「療癒」原本即關係密切,均面向受苦的處境而生發,「宗教療癒」亦是修行,談的是主體的翻轉運動。在本書的每一個講次中,余教授探討或分析不同的修行實踐(同時是修行理論),包括場所論、夢、動態修行、靜坐與太極(氣化的身體)、覺照修行、他界修行、凝視、意象的幻化生成、反身性、巴塔耶的神聖理論……,而以最靠近身體的精神層面「身體的人文空間」的觀點去研究各種修行之道的「操作平台」。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呈現了極其少見的後現代視域修行觀。閱讀本書,彷彿親炙大師課堂,無形中亦薰習了後現代宗教療癒的珍貴心法。



    名人推薦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宋文里(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元亨書院創辦人)

      林耀盛(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楊凱麟(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鄧美玲(氣機導引身體教育工作者、《遠離悲傷》作者)

      蔡錚雲(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說余德慧是心理學家,毋寧說他是一位現象學家,他強調植基於「生活世界」,四無依傍,以身試法,入於生死之際,既是「幻化成形」,也是「道成肉身」。──林安梧



      余老師以體悟之知為底層,討論靜坐、覺照、舞動、夢瑜伽等種種宗教修行的法門,但並沒有停留在教門的語言,而從其獨特的蹊徑為宗教修行的理解與實踐開啟了前所未見的風光。──蔡怡佳



      「人文身體」與「宗教療癒」是余老師後期心力之所在。余老師從傳統的身體修行技術,談到當代後現代的思考,不外乎是以自我照顧的「見自己」,直達破除「世人痴迷論」而能「見眾生」的目的。──王心運





    成書說明

    〔推薦序一 〕閱讀余德慧???????????????????????????????? 蔡怡佳

    〔推薦序二 〕以本心見自己,以眾生相面眾生???????????????????????????????? 王心運




    第一講? 起手式:感覺派或康德派

    「感覺派」與「康德派」/由感覺經驗開展認識活動/認識事物的潛在關連/身體技術的重要性/非傳統教門修行的宗教療癒舉隅



    第二講? 身體的人文空間

    「道成肉身」的意義/人文空間的殊異生產/認知空間vs.身體人文空間/療癒的媒介何在/以人文的細胞去感覺/身體技術的拆解與創造/身體膚慰與疼痛緩解/不可能的慈悲/心理事實的流動



    第三講? 場所論與療癒

    西田幾多郎的「場所論」/自我的框架/寵物治療的關鍵/不求回報而得寵/我是神的僕人/祈禱的感動何來?/作用論vs.非作用論/臨在(presence)/神聖感的生產源頭:永遠的不可企及/「過度」與「匱乏」的精神生產/透過犯禁(transgression)來接近神聖/人、事生成的各殊路徑/意識之知≠體驗之知



    第四講? 夢療癒的幻象空間

    夢作為修行的工夫/頌缽與明亮的夢境/身心接合的介面/夢是貼近身體的地方/個人與身體共做/片刻的明心見性/深刻入行,才見真心/佛性:異質交錯的感受/再論夢:發展個人的身體技術/迴盪之一:自我庇護的世界/迴盪之二:生命裡的璀璨感



    第五講? 動態之輪的療癒

    夢測度著身體狀態/夢瑜伽的精神生產/夢有所訴說/人文空間的幻化生成/以「動」掙脫意識/自然聲音中的療癒:亂語/蘇菲旋轉的淨化/體覺的直接經驗/身體狀態的成立/摩盪中的體覺



    第六講? 靜坐與太極:氣化的身體

    身體修練需有「心法」/讓身體搭配人文空間/身體變化與精神生產/氣:身體與人文空間的媒介/身體與人文空間交互影響/靜坐的精神生產/靜坐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修練研究的功力/太極拳vs.莊氏修行/音樂的文化世界/音樂餵養著身體/文化中的聲音空間/不舒服的聲音空間/環境修行與身體/身體開悟



    第七講? 覺照的精神生產

    美式覺照工夫/吃葡萄乾作為操作平台/操作中提示出的質性/覺:無目的性的精神生產/第二身、第三身/悲苦之地生出恩典/大悲水與大悲藥/在非功能中的精神生產/病床邊的老歌/以非操作進入精神生產/覺察:進入自由空間/別執著於「要」或「不要」/聽憑身體的自然要求/養生者的精神貧乏/佛教形上學與禪宗修養論/各家的修行方式



    第八講? 躍入他界

    療癒發生在他界(The Otherwise)/夢:非現實的存在狀態/冥視空間/夢幻衝動:他界存在的徵候/幻化生成的經驗現象/感覺質感(quilia)/亡者來入夢/摹本性的真實/宗教性與非世界/道證法師的例證/以置身死地的態度念佛



    第九講? 凝視空間與無限遠

    畫家的透視點(Perspective)/凝視:非肉眼,不在現場/凝視與無限遠/以身體修練談凝視/無限遠卻親密地相連/婚姻關係的無限遠/浩瀚意識與無限遠/勾起無限遠之物/朝無限遠的方向修行/癡迷的房間/談鄧美玲的《遠離悲傷》/身體宇宙/十分鐘洗臉的覺照訓練



    第十講? 意象與幻化生成

    意象(image):迎面而來的影像作用/文學家的意象性/語言碎片及其威力/文學作品中的「纏綿」/「迴盪」現象/意象與療癒/「空」:人類本有的一種存在狀態/幻化生成的能力/修行:與「他者」遭逢



    第十一講? 反身性

    「反身」與「反身性」/反身性:被動,無作為/「作為」與「本質」的差異/讓本質來進行反身/黃金十年/身體的反身性/沉默的事物/瑜伽:維持本質的被動性作為/寵物治療:身體的自療機制/道士作法生產「心驚膽跳」/照顧到本質的慈善事業/接近本質的治療方式/被動的反身性



    第十二講? 巴塔耶的聖性世界

    關於巴塔耶/(《巴塔耶:消盡》)第一章、動物性與人性/第二章、俗事物世界的形成/第三章、聖性事物、宗教性和性慾/第四章、對於祝祭—獻牲的闡釋/失去一切的經驗/理性的蔽障/瞥見本質狀態/因果是看不見的遞迴過程/第五章、從原始的宗教性到被制度化了的宗教/第六章、基督教的制度化與神祕家的思想/第七章、從欲望論到文學—藝術論/第八章、對共同性問題的追問和思考



    第十三講? 暫歇語:「出離」作為宗教療癒的基礎

    兩種立命觀/垂直軸的生命現象/體驗摸索的生命能力/生命的雜質與精緻化/水與夢:物質的精神生產/以出離論為基礎的宗教療癒/從自我的視域到生命的視域/生命諸力的競奪與交錯/瞎的視覺/活在生命的當下/弘一法師的出離



    〔附錄 〕修行療癒的迷思及其進路?????????????? 余德慧

    延伸閱讀

    致謝






    〔推薦序一〕

    聆聽余德慧




      認識課堂上的余老師,印象較深刻的起點是在上變態心理學的階梯式大教室中。我每次都坐在面對講台左側,前面兩三排的座位,那樣的方位與距離,可以不用直接與老師的視線相對,但清楚地聽見老師的聲音,看見老師如何以聲音與動作展演教科書中描述的心理病理學「症狀」。老師很愛演,我們也看得很樂。對我來說,當時的心理病理學還是一個我可以將自己當成有距離的觀察者,用來描述異人的知識。 老師演,我們看。教科書鋪陳著以認知行為與神經科學為典範的心理病理學知識,老師的演出卻將「病理」賦予肉身的曲折與聲音的重量。老師的演出雖然還不能說是將實證科學當成表演藝術課程來上,但看著老師演出的我,的確逐漸被那種溢出認知框架、必須以肉身投入才能得見的認識吸引。



      攤開余老師在「宗教療癒」課堂上課的錄音書稿,經過余老師的學生們從錄音檔逐字謄寫到編輯的作工才得以展現在眼前的文字,讀著讀著,我又回到了老師的課堂。端坐聆聽、手寫筆記的固定角落不再,老師的聲音與表演的姿態不再,但老師的話語卻透過文字搬演,撞擊我最親近的內在。



      余老師的「宗教療癒」是在台灣的宗教學或與治療相關的系所首創的課程。「宗教」與「療癒」原本有密切的關係,均面向受苦的處境而生發,然而學院中的宗教學以及當代醫療社會的論述與實踐卻越來越遠離這個原初處境。余老師的「宗教療癒」也可以說是修行,談的都是主體的翻轉運動。修行向來是宗教的重要主題,但大抵上都從特定的宗教傳統出發,例如由佛學院或是神學院所開設,介紹教門的義理系統與實踐法門。就我所知,最早企圖打破單一宗教的視野, 跨越東西方靈修,並藉著比較的徑路而提出對人類靈修探索之綜合看法的課程是由法國籍耶穌會神父甘易逢(Yves Raguin)於一九七九年在「東亞靈修研習所」(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的前身)所開設的「靜觀與默坐」。甘易逢神父以自己對於東西方靈修的體驗為基礎,由基督宗教的靈修經驗出發,在探索的旅途中與佛教徒、道教徒、瑜伽行者以及其他信徒相會,而開設了這門獨創的課程。余老師的「宗教療癒」也是獨創的,但不由特定教門出發。余老師最初不是宗教學者,而是臨床心理學家,凝視人之苦痛,在他所推動的人文臨床運動中探索諸人文學科對於人受苦的處境回應的可能性與實踐之道,這樣的路徑最後通向了宗教。在「宗教療癒」課程中,老師以體悟之知為底層,討論靜坐、覺照、舞動、夢瑜伽等種種宗教修行的法門,但並沒有停留在教門的語言,就像甘易逢神父從存有的深度與奧祕討論靈修的種種路徑,余老師也從其獨特的蹊徑為宗教修行的理解與實踐開啟了前所未見的風光。



      宗教學者常用「超越」、「實體」(the Real),「不可見的實在」(the unseen reality)等語彙表述宗教,指出宗教與凡俗之別。余老師則以「非世界的開啟」來詮釋宗教所開展的運動。宗教療癒所修補的不是自我的殘破,修行的平台也不是自我,不以自我的完成為目標。宗教療癒反而是背離由入世運動所層層積累的存有習性、從自我踰越至生命的翻轉。 療癒發生於他界(the otherwise),不是現實的產物。打破自我的同一性、迎向他者的運動所開啟的宗教經驗因此是「他者在我痛苦之中的慈悲湧現」、「我成為我所不知的」、我成了「神的僕人」、我變成「你」、無限地承擔「你」。宗教是從被拋擲的存有深淵中繼續拋擲自身、縱身深躍,把自己拋向更深的「非世界」,由不可思、不可觸、無所抵達的「無限遠」承負自身。「立命」之所在不是意識的建造與鞏固,而是自我破碎之處奧祕的臨在、恩典的湧現。



      宗教療癒與修行的平台若不是自我與意識,要由何處啟程?朝向何處?余老師以身體的人文空間作為療癒與修行的操作平台。在日常生活中,身體是我們最不假思索的當然之處,但也是最大的陌生。身體在他人的注視之中展演,不斷迎向社會的目光,做為自我意識編造與社會構作的媒介,身體因此成為自我習氣與社會習癖的堆疊所在。但這不是身體的全部,離開這第一身,宗教療癒開展了第二身、第三身的人文空間。這些內層的空間是靠近身體內部的精神場所,也是精神生產的所在。余老師以許多例子說明修行與療癒如何藉著日常身體的斷裂或是轉化而啟動。修行不是知識的概念運動,而是從身體的底層下工夫,從身觸、聲音、味道、舞動等產生的人文空間下手;在這個空間之中,大化的力量得以流動、盪漾、傾洩。冥視、靜坐、祈禱、覺照、夢與舞動都是在身體空間的質變中啟動療癒。冥視是瞎的視覺、閉起眼睛的看見、密契者的諦觀;祈禱是人在困苦之地透過身心狀態的操作而開展的恩典之道;覺照是身心狀態的移動;舞動則是意識的沉降,身體宇宙的開顯。



      這些「道成肉身」的療癒修行之道,余老師進一步以「幻化生成」來詮釋:「幻化生成是身體空間的主要作用,療癒的發生就是將肉體引渡到身體空間,讓身體空間的幻化生成主宰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透過修行的操作平台使身體空間逐漸與修行行為發生聯繫。」迴盪在幻化空間的是非意義、非象徵的意象,無中生有,復歸於寂。意象不是意義的再現,而是臨場的生發。例如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曾經在〈象徵的效用〉中提及印第安庫那族幫助順產之咒歌,討論咒歌如何將現實轉為神話,由生理領域到心理領域,以及由外部世界轉入人體內部。雖然李維史陀認為咒歌為無明的身體經驗提供了象徵語言,而得到療效,但我卻認為咒歌的吟唱比較接近余老師所說的意象的流淌,或是夢的非現實語言。李維史陀認為身體經驗的無明與混亂透過與象徵神話的聯繫被納入意義的秩序,從身體空間的角度來說,象徵神話只是引渡者,而不是作用者;象徵神話開啟的不是意義空間,而是人文身體的的空間,使得精神生產得以可能。



      余老師講述宗教體悟的課堂,也是身體的人文空間開展之處。雖然我們無法親臨其境,令課堂的時光重現,但仍可透過閱讀與想像,讓自己參與課堂。 余老師在課程的一開始說:「我會想盡辦法講」。這些講述的記錄就是老師用盡身心傾授,也期待學生用身心專注聆聽的內容。老師所講述的是體驗之知,閱讀這些文字時,老師的身影也在文字中迸現。那不只是記憶中的老師,還是住在心中的老師、夢境中的老師,以及徜徉於大化之中的老師。閱讀老師聲音的紀錄,宛若聆聽樂音與鼓聲,不能只用腦袋,而要以全身去接應與勾連。我再也不能躲在角落,只以手寫筆記。老師從講台離開,留下這些講述,卻以更加悠揚的聲音,召喚我起身,迎向生命之舞。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蔡怡佳




    其 他 著 作
    1. 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