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現在認識你的食物,是自救的開始
我小時候一直想當可以除惡揚善的社會記者,但因緣際會之下卻當了美食記者。經過多年的美食採訪,我毅然決然走上捍衛食安的道路。因為,在許多食物都可能不安全的疑慮之下,我實在不願意只推薦所謂的「美食」,而是要以大眾的健康為前提。兼顧美味、健康、安心,才是我要做的事。
身邊的朋友一直為我擔心,也捏一把冷汗,認為我把飲食真相公諸於世,不但擋人財路,也會引起業者不悅。但我深信,我只做對的事,所謂對的事就是說真話,說出我在餐飲市場上學到和看到的真實。
二○一三年,日本驚爆米其林餐廳和牛造假。二○一四年,中國大陸麥當勞竟然使用過期牛肉入菜。二○一四年九月,台灣爆發「地溝油」事件,全國不管大廠商還是小攤販都遭受波及,總共有一千多件商品中招,甚至港澳的廠商也遭殃,可謂是食安影響範圍最廣最深的一次。
我相信沒人喜歡吃假食物,只因為沒有能力和無法分辨而感到無力。小時候我吃一盤涼麵,吃到一半發現裡頭有蒼蠅,我很害怕,但又不知道要怎麼辦?當下只有默默把它吃完,事後我覺得自己很委屈。很多人都跟小時候的我一樣,習慣選擇委屈和沉默,甚至把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忘記了。現在食安問題愈演愈烈,大家才發出怒吼說:「受夠了!」消費者再也不想原諒任何人,這才體會為自己的飲食把關和負責的重要性,才逐漸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和認識吃下去的食物。
我常說,不看重自己,別人也不會尊重你。家父過去是警務人員,除暴安良、主持正義是他的責任,從小耳濡目染之下,也讓現在的我為食安奔走。過去在醫院上班時,每當看到生病患者們的痛苦和無助,就更加深我推廣健康飲食的決心。因為只有從源頭的飲食改善,才能免於疾病的折磨。
一般人都很羨慕我的工作,認為可以到處吃吃喝喝很幸福,其實外食太多,職業傷害很嚴重。退下美食記者工作後,我只要一有空就去買菜,在討價還價中,我跟小販學了不少採買的知識,讓學院派的所學如醍醐灌頂,一下子全串起來。
學餐飲管理至今,到底該買A還是買B?過去我跟各位一樣有許多掙扎和受騙的經驗。本來三餐吃東西、買東西應該屬於一種生活常識。但因為學校沒教,書籍沒寫,讓人不懂如何分辨食物是真是假,導致大家一窩蜂相信廣告,迷戀名牌。
經過多次食安風暴,我們對政府的認證和標章失去信心。很多人都紛紛問我:「到底還有什麼可以買?什麼可以吃?」不難看出大家對於日常食物採買的恐慌和懼怕。
很慶幸,到目前為止所有中招的商品,我都沒有吃到。除了以身作則落實健康生活之外,我很少吃「加工食品」,也越來越少吃小攤販,取而代之的是常常在家用好油下廚。
現在很多食品出問題了,不能都只怪別人騙你。其實,最基本的知識和常識你也要有。我認為食物就是最好的藥,在過去的時代,你要認識你吃的藥,現在則是要認識你的食物。知識的不透明和不對稱,讓消費者長期處於弱勢。現在學習,是你自救的開始。為了買好東西,我著實費了不少時間和精神研究。買東西時,我從來不看「標章」,只看成分和內容。相信自己的五官,比任何標章都重要。
這本書的知識來自我很多採買經驗,所以書中充滿小販的真心告白和真況。這些來自街頭小巷的實用學,學起來,絕對讓你在面對無良商品時,反擊更有力量。此外還將告訴你學校沒有教的選擇訣竅。大部分的專家都告訴你什麼有毒,什麼不能吃。這本書除了教你分辨之外,還給你解藥,絕對是每個家庭主婦必備的美食寶典。
這本《吃對很重要!》耗時兩年,收集四十二種日常生活我們會碰到的食物,告訴你判斷好壞的簡單方法,讓你輕輕鬆鬆避開食物陷阱。
這裡要感謝我的恩師文長安先生,從大學時代他就是我食安的啟蒙者,也是長期投入食安研究的學者專家。直到現在,只要發生食安風暴,我有不懂或是不瞭解的地方,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為我解惑,完成這本書,也是報答他對我的教導和栽培之恩。此外,梁幼祥、朱振藩先生更是帶領我走上美食之路的前輩。朱衛茵、張雅芳、林書煒、李晶玉小姐,在我參加她們的節目時,也不斷鼓勵我繼續撰寫食安議題的書籍。還有感謝一群在我身邊的朋友和讀者,要不是有你們默默支持,我是沒有能力獨自完成這本書的。最後要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的總編輯曾文娟和編輯江雯婷小姐,有她們的耐心和細心編審,這本書才得以完成。
最後把這本書獻給主耶穌和我敬愛的父親,今年是父親七十歲大壽,我將以這本書跟養育我的父親誌慶。
張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