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

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087735
行人文化實驗室
行人
2014年10月25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9087735
  • 規格:平裝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概論











      雜誌不僅是傳遞資訊或知識的載體,重要的雜誌往往能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本書介紹1970到2000年間,五本不同領域、重要的人文雜誌:漢聲、人間、影響、島嶼邊緣、好讀。



      * 採訪該雜誌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資料,呈現該雜誌理念及工作方式。

      * 特別介紹雜誌專題,呈現其企畫、選材、版面特殊之處。



      這本書記錄她們的咆哮,標誌了一個時代;也影響了當時,以及之後的一代人。



      1986年12月2日,許信良企圖闖關回台,前往接機民眾與警察發生激烈衝突,即日後所稱「桃園機場事件」。在國家機器的掌控下,當年的主流媒體都沒有對機場事件進行完整報導,但《自立晚報》卻以一整版揭露當天的衝突現場與國家暴力鎮壓。為此,陳映真親自訪問自晚總編輯顏文閂,並以顏作為封面人物,於第15期《人間》大篇幅報導。該專題同時延伸介紹當時甫成立的獨立媒體「綠色錄影小組」,並邀多位媒體人提出長年對媒體的觀察及批判。



      這讓當年才剛升大二的何榮幸深受衝擊。陳映真、顏文閂彷彿成為新聞界對抗威權的重要象徵,「我們這一代有志於新聞工作的年輕人,終於可以在『機場事件』汲取本土養分與新聞典範,再也不必遙指萬里之外的『水門案』。」



      而三十年後,我們再次翻開《人間》。斗大的標題寫著「當人民要掌握他們的媒體」,一張張寫著訴求標語的海報、拒馬、機場憲警以水柱沖散民眾的照片……是的,這是三十年前,陳映真的《人間》。



      當然,《人間》不僅只於此。反杜邦、後勁反五輕、湯英伸案、蘭嶼核廢……三十年前,《人間》以社會運動的姿態報導、介入議題,不只在當代造成震撼,影響直至今日。



      台灣一直有很多很棒的雜誌,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許多雜誌的選題概念、設計、企畫表現,今日看來依舊震撼,依然讓人感受到創意,或膽識。她們的內容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樣貌,但其呈現卻又突破時代,對當時,甚至之後的人造成影響或改變。



      我們想帶現代的讀者認識這些雜誌。



      我們選了1970到2000年間,五本不同領域、重要的文化雜誌:漢聲、人間、影響、島嶼邊緣、好讀。一開始,選擇的理由很簡單:她們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特別的是這些雜誌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很酷!《漢聲》縝密工藝的記錄和破格表現手法、《人間》介入式的報導文學及報導攝影、《影響》研究般的專題設計及資訊呈現方式、《島嶼邊緣》左派游擊式的議題關注和顛覆的後正文設計,以及《好讀》創造出的閱讀及次文化表現平台。



      我們試圖採訪這些雜誌的核心人物,包括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大量資料,試圖呈現雜誌&雜誌人的故事。另一方面,我們也請當時接觸過這本雜誌的相關人士,從讀者的面向來談這本雜誌、以及該雜誌帶給那一代人的影響或改變。我們還希望讓現代讀者重新「看」這本雜誌:攤開全部的頁面,我們先看雜誌的結構;接著挑出三個專題,細看該本雜誌的專題呈現。



      為什麼這些雜誌在今日看來依舊精采特別?採訪過程中,我們似乎逐漸找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他們都有革命的企圖。這群人想要突破的不僅是雜誌型式,他們酷,是他們想要用雜誌向某個時代、某個領域對話(也或許是對抗)。搶救古蹟、搶救傳統、搶救民藝,《漢聲》從四十年前開始的「搶救」理念,至今未變;《人間》當然不只是一本雜誌,其社會運動的企圖,昭然若揭;《影響》除了資訊傳遞,影像保存才是它的最終目標;《島嶼邊緣》以去中心的方式,落實左派議題關注;《好讀》就站在中產階級的位置(用中產階級能接受的方式),強迫他們接觸自己必須理解的社會現象。



      雜誌,是載體,也是手段。這五本雜誌企圖在某個領域發聲的革命企圖,造就了其特殊的選題取材、表現手法及形式。



      她們的發聲夠響夠亮,不僅凸顯了自身,也標誌了一個時代,影響至今。





    序�編輯部



    漢聲:搶救民間文化大作戰,依然行進中�鄒欣寧

    「我是這麼想:去編一本書或雜誌,是天賜給你的機會。有這機會,就要把能力發揮到極點,把每一本書做得比前一本好。」因此,與其拘泥於定期出刊,「我更在乎做得好不好。二十年後回頭看,出書晚了五天十天不那麼重要,但做到七十分或一百分,差別很大。」

    ■【重讀專題】圖像帶領文字�陳傳興

    ■【雜誌記憶】急切且持續的文化關懷�張世倫•吳卡密•馬世芳



    人間:是報導者、參與者,更是介入者。�黃奕瀠

    時常置身田野的《人間》報導者,亦時常成為介入者、參與者,拿起筆來就幫忙寫文宣、想點子,為其奔走,也導致《人間》時常遭不客觀、不公正批判。但陳映真總說:「客不客觀由讀者決定。」他也曾說,立場並不代表真實,而是要用辛勤的工作來表現,不是口號。

    ■【重讀專題】庶民觀點•媒體角色�李威儀

    ■【雜誌記憶】人道主義的啟蒙�何榮幸•藍佩嘉•柯金源



    影響:影像文化的保存者�王昀燕

    《影響》向以承載龐大的資訊量而聞名,除每期十多萬字的文字量外,以大量圖表,清楚明瞭地呈現資訊,亦是其顯著特色。現在很流行infographics(資訊圖表)的概念,《影響》一開始就已經很有意識地要把資訊圖表化的概念放到雜誌裡面。

    ■【重讀專題】支解電影�李幼鸚鵡鵪鶉

    ■【雜誌記憶】填補「大眾」與「學術」之間的鴻溝�膝關節•聞天祥•李取中



    島嶼邊緣:左派游擊隊的理想火光�黃奕瀠

    如王浩威所言「沒有人會說自己是島嶼邊緣的人」。在各做各的,各自來來去去間,以浪遊、游擊等方式,進行顛覆的、前衛的思想引介,在每個人的正職、各自的生涯經營中,這本刊物僅是標記一個曾經的理想火光,打著「先做一年」的計畫,進行一個未知的嘗試。

    ■【重讀專題】邊緣角度思考•把左派拿回來�黃孫權

    ■【雜誌記憶】島嶼內思想的內爆�但唐謨•陳隆昊•龔卓軍



    好讀:一本專業閱讀生活雜誌�諶淑婷

    或許《好讀》讀者真的以中產階級為多,那她也希望藉由《好讀》,讓中產階級脫離舒適圈、接觸自己必須理解的社會現象,讓不同的社會位置、不同的身分認同互相碰撞,並為臺灣文化留下現場紀錄,那就是《好讀》的當代功能。

    ■【重讀專題】非典型圖文雜誌•「辦桌式企畫」�黃威融

    ■【雜誌記憶】閱讀癮的滿足�高翊峰•王璽安•黃崇凱



    思索雜誌�詹偉雄



    附錄:延伸閱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