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在描述一位女性追尋獨特自我的故事。二次大戰期間,茱莉雅正值妙齡,對人生懵懵懂懂、毫無方向。後來她加入了間諜組織,橫越大半個地球到錫蘭(今斯里蘭卡)、重慶和印度。1946年與外交官保羅•柴爾德(Paul Cushing Child)結婚,婚後旅居巴黎,學習烹飪,偕同友人合著《精通法式料理藝術》(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該書後來顛覆了美國的飲食文化。大膽自信的茱莉雅,憑著過人的抱負,挑戰高不可攀的貴族化法式料理,把廚藝精練至爐火純青,並成為第一位教育電視台的明星,為日後美國料理的蓬勃發展開啟了先河。茱莉雅的生平,不只是一個大器晚成的傳奇故事而已,也是近代美國社會發展的紀實──從經濟大蕭條的時代,經歷動盪的六○年代及富足的八○年代,到美國廚房的環保綠化年代。茱莉雅影響了戰後嬰兒潮世代、性革命年代、女性解放運動。而她與保羅?柴爾德的婚姻更是長達數十年的愛情故事,浪漫動人,雋永獨特。
二十七歲的莫拉許知道商業電視節目享有很大的優勢。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商業電視台就吸引了渴望娛樂節目的龐大觀眾,創意人士亟欲滿足這個慾求不滿的族群。但教育電視台,尤其是WGBH—T V,則是截然不同的類別。教育電視台從一開始就是廣播界裡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拖油瓶,它成立沒幾年,未來的發展也沒什麼實質的藍圖可言。「我們的作法有點像是走一步算一步。」莫拉許如此描述這個開播不到六年的實驗,「我們對想製作什麼節目,有極大的自由。」儘管如此,WGBH的節目實在毫無誘人之處,觀眾少得可憐。沒多少觀眾會收看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和一群學者辯論,週五晚間播出由當地名人「爵士神父」諾曼•奧康納(Norman J. O’Connor)主持,介紹波士頓樂壇人物,觀眾也寥寥無幾;其他節目更是乏善可陳,絲毫無法吸引觀眾對多元的知識產生興趣。W G B H 的節目是透過羅威爾機構授權給波士頓的文教機構: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塔夫茨大學、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大學、布蘭戴斯大學等十一所大學。這些教育單位擁有絕佳的資源。羅威爾機構的每個成員都會提供支持、財務支援和其他的資助,只要有會員說:「我們有一位很棒的教授,來播放他的課程吧。」就足以開播新節目了。
艾伯•杜哈莫教授(Albert Duhamel)的節目就是這樣來的,他是波士頓學院的知名教授,不僅是愛書人,也喜愛作家。他的個性溫文儒雅,個頭高大魁梧,偏好穿著哈里斯毛料的西裝,深愛和作家談論作品。杜哈莫自己也是作家,他的《修辭學:原理和用法》(Rhetoric: Principles and Usage)是大專院校的暢銷書,他主持的《讀書樂》(People are Reading)更是W G B H 週四晚間節目的台柱。
《讀書樂》是《清新氣息》(Fresh Air)和《查理羅斯秀》(Charlie Rose)這類節目的先驅,但在那個年代,預算主要是看主持人自己的口袋深度而定,書籍是借用主持人的私人藏書,那年代還沒有出版商會贊助作者巡迴打書的風氣,教育電視台是用最陽春的模式營運。由於電視台窮得要命,沒錢支付通告費,更別說是補助車馬費了,來上節目的作家大多來自波士頓地區。為了更容易吸引來賓前來,他們通常都是在大學任教的同事,例如知名的經濟學家或量子物理學家。所以套句W G B H 員工的說法,「那節目枯燥得像乾巴巴的土司。」不過,電視台已經有計畫為節目挹注一些活力了。
古哈特聽聞茱莉雅•柴爾德這號人物以及她那本「超新穎的食譜」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事實上,《精通法式料理藝術》(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在波士頓的劍橋一帶掀起好一陣話題,為食物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視野。讀者一旦聽聞某個東西如此不同凡響,那可要小心了!什麼都阻止不了這股風潮的蔓延。這群所謂的「劍橋人」,都覺得自己博學多聞,是有點放蕩不羈又略帶叛逆氣息的白人菁英族群。只要你能吸引他們其中一些人的挑剔眼光,其他的劍橋人肯定都會馬上跟進並響應。
茱莉雅拒絕循規蹈矩,她的D N A 裡沒有一絲循規蹈矩的成分。她毫無畏懼地鑽研從未有人破解的專業領域,至少從來沒有人像她那樣引起大眾的共鳴。她決心對只會焗烤鮪魚麵條和俄式酸奶牛肉的美國家庭主婦,傳授法式料理廚藝。她說這是「帶法式料理下凡來」,讓它進入尋常百姓的家中。要一個高大、平凡又沒名氣的中年婦女,透過當時只有蓋兒•史通(Gale Storm)、洛麗泰•揚(Loretta Young)等女星使用的電視媒體,把法式料理推廣給群眾,這個任務一點都沒嚇到茱莉雅。鬼才會在乎那些規矩咧!茱莉雅在毫無計畫或預謀下,創造出極具魅力的獨到個人特質。她有時候親切無比,馬上和人打成一片,就好像來訪的和藹姑媽那樣。在半小時的節目中,她的個性讓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因為她有明顯的親和力(她的個性隨和、有趣、舉止真實、不做作、時而慌張,時而笨拙、偶爾調皮,偶爾自嘲),也因為她的個性展現絲毫不受意識型態的牽累。大家以前從來沒看過如此可親的人物,但電視改變了一切。「她生動的表達方式充滿了感染力,」莫拉許表示,「她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情流露。」茱莉雅詳細指導烹飪的方式,就像老友相聚的感覺一樣。她打電話訂購一箱梨子時,會說:「親親,我是茱莉雅,我需要一些梨子,我相信你一定有一些好梨!」那種充滿感染力的親切感,透過鏡頭充分展現在螢幕前。她上過節目以後,大家開始談論食物,不再只是把食物當成填飽肚子的東西,而是愉悅的來源。她激發大家對食物的興趣和瞭解,讓大家對不同的美食體驗更加好奇。革命總是由不墨守陳規的人啟動的,茱莉雅掀起了精彩的飲食革命,不僅影響了美國這個國家的行為模式,也改變了美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