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多一公斤的旅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13451
劉湘吟
二魚文化
2014年11月28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813451
叢書系列:
閃亮人生系列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閃亮人生系列
分
類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教師隨筆
同
類
書
推
薦
校長 關我什麼事
當老師真是太棒了:一位年輕老師在教育現場的無限可能
橘色惡魔的弱弱指導法:由弱者指導弱者,才能孕育出不可動搖的堅強實力
【蔡淇華青春原力套書】青春微素養+青春動力學(限量藏書票版)
青春動力學:41個喚醒內在原力,找到夢想支點的起手式
內
容
簡
介
初心以為是付出、奉獻,到頭來會發現︰其實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喜歡旅行的作者劉湘吟,在2009年那一年賣掉台灣的房子,帶著所有的家當前往大陸山區支教(擔任志工老師),將公益與旅行結合,展開的一段長達三年的深度之旅。
《多一公斤的旅程》多的是關愛他人的一份心意,是呵護當地的一份柔軟。書裡記載劉湘吟在大陸雲南永寧國小任教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內容有不便利的山居環境所品嘗到的生活滋味、有老師與孩子們的親密互動,走訪其他山區偏遠學校、體驗少數民族的文化風情,以及山居歲月的特殊記事等。
透過本書分享支教經歷的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助學�公益旅行的行列。
感動推薦
黃春明??? 作家
秦夢群??? 政大教育系特聘教授
趙凱????? 中國支校機構-山里的花花
目
錄
推薦序一
旅行的深層意義 / 秦夢群教授
推薦序二
不必點燃閃電,只如雲般漂泊 / 趙凱
溫煦靜好 秋
1 柳暗花明,雲南支教行
2 初抵永寧
3.難忘的中秋節
4 摩梭漢子、傳奇校長「老楊」
5 對我伸出援手的格科一家人
6 和草原的通話
7 這裡的孩子們
8 要勞動也要讀書
9「老溫泉」初體驗
10「新溫泉」的感歎
11 孩子的笑顏
12 三十五對筆友
13 十一月記事
涼寒歡愉 冬
14 扎美寺•金剛舞
15 美麗的瀘沽湖
16 我的彝語小老師
17 木里山區行
18 喜悅與哀傷
19 到彝族孩子家過年
20 新年慶生會
21 娃娃,我想念妳
22 期末筆記
23 寒假,麗江?? ?
百花狂風 春
24 那些醉人的甜言蜜?
25 友自遠方來
26 屋?完小的孩子們
27 昨日重現
28 女孩與男孩的情感模式
29 沒有電的原始山村︰犛牛坪
30? 離家730
31 春遊•內觀
32 天雨,天晴
33 老庄行
濃綠離情 夏
34 蒼蠅•人性
35 六一兒童節•小踏青
36 端午,燒「依柯」
37 告別,倒數計時
38 賣菜的阿姨
39 孩子們談「放犛牛」
40 旅人的心事與命定
41 點滴記憶
42 昆明簽注行
43 彝村火把節
44 尾聲•再見
附錄? 支教組織及相關資訊
序
推薦序一
旅行的深層意義 秦夢群(政大教育系特聘教授)
今年(2014年)我帶學生至雲南的昆明與麗江參訪,飽覽風景之餘,頗能領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樂趣。然而,拜讀劉湘吟老師的大作後,卻開始重新深思旅行的意義。嚴格來說,古人甚少談及旅行的意義,導致一般人對於旅行的印象,僅是隨著導遊在景點拍照,或是大力購物等。然而,近年來旅行的樣式已呈現多元與多變的趨勢。「公益旅行」即是其中新興的型態而引人矚目。顧名思義,公益旅行之目的已非單純止於出外休閒,而是藉由旅遊過程,同時貢獻一己之力為當地人民進行服務。就此而論,旅行之意義將更為深遠。
此是劉老師至大陸擔任義工教師的第二本書。書中敘述前往遙遠雲南永寧的支教歷程。當地環境與台灣相差極大。然而,藉由劉老師在異地的觀察與真實的文字敘寫,讀者除可以共遊雲南外,更能瞭解其基礎教育現況。基本上,劉老師在雲南所接觸的學生,才是旅行中最值得注意的風景。教書過程中,我曾帶領大學生至偏鄉服務。利用寒暑假時間,細心規劃課程並真心對待每個孩子。學生事後常回憶,至偏鄉服務乃是人生中最美好之事,在年輕歲月中深具生命的意義。
書中劉老師針對與學生之相處有諸多描述,可看出其是真的關心那群孩子。很多時候,教育往往不僅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必須與學生一同生活,並從彼此身上學習新事物。書中較少描述教書過程,卻多關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交流,舉凡一同吃飯、閱讀等。雲南是大陸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分之一,當地的彝族、摩梭人的風俗與漢人頗為不同,老師與學生們一同交流與學習,相信讀者定能感受這些簡單卻美滿的樂趣。
旅行是美好的,尤其是能夠找到深層的意義。劉老師的經驗讓人倍感溫馨,也讓人瞭解只有盡力付出,方能在心靈上滿載而歸。樂以為序,並祝書中那群小朋友快樂長大。
推薦序二
不必點燃閃電? 只如雲般漂泊 趙凱 / 山里的花花
支教一直是我人生規劃裡必須去經歷的一件事。
中學時代,看過一部沒有任何名氣的電影《青春無悔》,講男主角因為支教而放棄了愛情,後來不幸在荒僻、貧窮的山村裡遇難,聞訊而來的女朋友哭得稀裡嘩啦的。少年時代,覺得有女孩為自己哭成那樣,偉大又悲壯,像落日一樣!
工作後一直保持著對支教的關注,上網各種搜索才知道現實中有很多常年招募、派遣支教老師的組織(如本書附錄),才知道其實支教老師隊伍是一個龐大又特殊的人群。這個群體裡也真有比電影更戲劇的故事,比如因支教永遠留在梅里雪山腳下的詩人馬驊,比如從德國來大陸支教很多年的盧安克。
緣法奇妙,這些關注讓我結識了湘吟,並有幸通過她與山區的孩子們結緣。可以說劉老師把我帶進了一個奇妙、美麗的世界。在這裡你能結識這些有著豐富情感的孩子,你能在沒有路燈的璀璨星空下聽學生給你講家裡瑣碎神奇的故事,你能在清晨一打開房門就收到孩子們從上學路上採摘來的鮮花,當然,在這裡你也會收穫最黯然銷魂的時刻,離開的那天,一片的孩子在來時路上就開始哭泣,他們會遠遠地站在那裡,傷心的表情讓人心碎,讓你忍不住蹲下身子,緊緊抱住那小小的身軀。湘吟在她的第一本書《老師不要走》裡說:「又一次驚歎,人的靈性,人的心,人的情感,是那樣柔軟晶瑩、易感易碎啊。」
這些孩子如山裡的野花,沒有肥料的滋養,可能永遠長不出名貴的花朵,但真實自然。他們在各自的生活軌跡裡慢慢長大,有的已升入鎮上的高中,開始第一場早戀;有的已經在建築工地上用單薄的肩膀扛了三年鋼筋,同學們再聚到一起的時候,也會偶爾感慨:回不到當年了。但不管怎樣,當初有人給過他們愛的種子,這粒種子會在不同的土壤裡結出不一樣的花。
湘吟書裡的很多章節,我讀了好多遍,沒有進入過那個世界的人們很難體驗到這些每天都上演的點滴故事發生時帶給當事人心靈的巨大衝擊。支教的歷程給老師們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且不說鄉村艱苦的環境會讓人擺脫對不必要物質的依賴,看清楚生活裡更本質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那裡孩子們的率真和柔軟會讓老師不斷調整對待孩子們的方式,不斷調整自身心靈的土壤環境。總之,這是不一樣的天空,一些流動著被社會忽視的人群的後代,從靈秀幻滅的盡頭再次萌生著微小的人性光芒。
不管怎樣,有生之年,來做一次山裡的花花吧。
作者序
為山裡的孩子多背一公斤
為什麼會想隻身到大陸偏遠山區小學當志願老師(也就是「支教」)?這是遇到新朋友、若聊起那三年山區支教經歷時我常遇到的問題。
要從旅行說起。
有一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旅人。沒有人是不喜歡、不渴望旅行的。我也不例外。
從一開始的跟團旅行到自由行,從四、五天到半個月、一個月的旅行……漸漸地,我希望能把旅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短期的度假休閒。除了時間的延展,傳統意義的旅行(吃喝玩樂、感受新奇)也不再能滿足我。旅行既然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必定能具有更多可能性。近年來「公益旅行」、「志工旅行」、「深度旅行」等多元概念和模式逐漸風行,大大豐富了旅行的形式與內涵。
為什麼會去大陸偏遠山區支教?因為對我而言,這是一種結合志工服務與深度旅行的生活方式。
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下,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許多偏遠地區的孩子營養不良,缺乏基本的教育資源,缺乏父母的關愛陪伴……這些都是真實的情況。
我想給山區的小孩當老師,教他們最基本的知識和道理;我想去過一種陌生的、或許更有點意義的生活;我想去體驗未知;我想在夜裡躺在山坡上看星星……
2008年底,因緣際會在網上認識了老丘。老丘是江西人,年少時他在山區老家當過兩年小學老師,他爽快地承諾可以為我引介、安排,實現我到山區小學支教的夢想。
因為老丘的出現,我決定︰實踐夢想,行動吧!
很順利地,我把小房子賣了。
2009年4月16日,背著一個登山包,拉著一個行李箱,帶著一個人在外生活的行當,告別台灣,展開當時尚不知為期多久的支教旅行生活。
回首這三年在三所山村小學的支教經歷,如果用最簡單的三個字來概略形容,那麼陝南是最感動,雲南是最獨特,甘肅是最苦澀……
這本書記錄的,是我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在雲南永寧的支教生活。
回到台灣已兩年有餘,發現,這三年多支教生活,無論是悲是喜、是艱苦是感動、是不堪是難忘……似乎已揉合成為生命中最值得記憶的寶貴經歷。
多一公斤的旅程,那一公斤,是關愛他人的一份心意,也是呵護當地的一份柔軟。
藉本書分享個人支教經歷的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助學�公益旅行的行列,因為——山裡的風景是那麼美,山裡的孩子們是那麼可愛,而且初心以為是付出、奉獻,到頭來會發現︰其實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那多背的一公斤,終究會加倍地回報予己身。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