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薩依德(Edward W. Said)的對位閱讀為研究方法,就是從邊緣起義,揭露主流意識之外被掩蓋的邊緣意識,這是撰寫的初衷,在與主流抗衡之際,嘗試發出一種微弱之聲,或許會被抹煞,或許會被盜獵,但這是原音初聲,一種憐惜、追悼、懷念、理解張愛玲之聲。書寫策略是將張愛玲置入四○年代的老上海地理文化空間中,藉美國女性主義學者蘇珊•弗里德曼(Susan S. Friedman)超越女作家批評和女性文學批評的後設批評「社會身分新疆界說」(the new geographics of identity)為框架,就張愛玲1943-1952上海關鍵十年間的創作與人生層層解讀,最終再行進入「內在精神分析」一窺其愉悅之隱蔽處,旨在揭露真實的張愛玲。這是大膽的嘗試,是背離過往張學正統路線的前進,或許不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終究,我看見了不一樣的張愛玲、前所未知的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