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藝術基因改造

藝術基因改造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990679
林千鈴/著
青林
2003年1月28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867990676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最好的藝術指導,只是引介美學的認知,材料的可能,對創性卻從來不設限,好像什麼都沒教,可是孩子卻學到了東西。一個好老師、好父母,不過是在美學與創造,教與不能教的兩難間,結合了矛盾、求取了平衡、掌握了其間的巧妙而已。


    本書特色


      本書為蘇荷兒童美術館林千鈴館長彙集多年來從事兒童美術教學的經驗與心得,從觀念、解讀、指導與表現等四種角度與現代父母暢談兒童美術教學的新趨勢。


    作者簡介


    林千鈴


      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西畫組畢業後赴美就學就業,致力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整合,主張從美育學科本位的美學性強調,提昇台灣視覺環境與市民生活的詩性品質,以及生命情懷的感性回饋。


      經歷:
      美國紐約Evergreen Art Education Center專任教師六年;1886年創立Soho˙美術教育中心於紐約、舊金山、矽谷;1990年創立蘇荷藝術教育聯盟台灣二十餘分校;2003年創立蘇荷兒童美術館。


      現任:
      台北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蘇荷藝術教育聯盟總監;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發展交流協會理事長。







    ◎觀念篇-藝術是人的天賦
    .美術教育的形與色
    .創造力的教與學
    .現代文明改變兒童眼界
    .學習需要時間
    .藝術是自然的再創造
    .做自己不須學習
    .讓每一次學習都是成功經驗
    .擺脫黑色輪廓線
    .問題重重的畫題
    .素描再定義
    .從基礎學習
    .比賽的迷思
    .成人藝術再發現
    .參觀美術館的暖身訓練
    .從美術館到教室
    .在家養成創作習性的方法


    ◎解讀篇-術是工具,美是目的
    .藝術大師也向兒同學畫
    .童畫的象徵與隱喻
    .塗鴉是創造的開始
    .老師教不出的原創性
    .好像沒畫完
    .繪畫是成長的經驗紀錄
    .孩子畫想的,不是畫看的
    .八歲繪畫的關鍵期
    .情緒宣洩轉移的功能
    .美是目標,術是工具


    ◎指導篇-美術教育通往美感與創造
    .過度指導的問題(一)
    .過度指導的問題(二)
    .繪畫蒙太奇
    .破除慣性的約束
    .除了線條還有顏色
    .人的動態觀察
    .轉換式點的描繪訓練
    .轉換視點的描繪訓練
    .概念畫的突破
    .平衡的美感
    .開發色彩感應力
    .示範畫法的殺傷力
    .透視-只談觀念,不教理論
    .色彩美學需要訓練
    .畫中的感性與詩情
    .多元時代多樣性表現法
    .大孩子需要先減後加


    ◎表現篇-現代藝術的多元多樣
    .逆向的思考
    .多元時代多元媒材的應用
    .認識協調色
    .破壞再重建
    .小孩子也能了解超現實主義
    .帶來驚奇的拼貼藝術
    .寫生
    .水與墨的融合
    .蠟筆混色的變化效果
    .用行動了解行動繪畫
    .從名畫中改寫轉化
    .色彩的情感力量
    .從材質變化領會「質感」
    .從結構進入「形」的解析
    .開發色感從混色練習開始
    .沒有作品的美術課
    .超越時空探索異文化
    .故事插畫自己畫







    自序

    心中有畫

      這本書談的是從紐約到臺灣這幾年,在兒童美術教學過程裡反覆被詢問,並且再三回答的問題。

      這些一再重覆的答問,以每周一次專欄的形式發表在《中國時報》登載的「搶救天才」、《聯合晚報》的「發現藝術」,以及其他美育相關刊物,匯集結合成為本書。

      家長的問題儘管形形色色,總體看來,大都是繞在對孩子作品好壞的評斷和疑慮,這個用心我們可以體會,但問題的核心恐怕是來自大人自己。殊不知「作品」的好壞如果成為學習重心,美術教育一定會走上歧路。

      本來小孩子畫畫就畫畫,沒什麼大道理,也沒有意圖居心或成敗得失,他們似乎不知道地知道,就這樣直接進入深刻的創造體驗。這當下遊戲的純淨真心,無所為而為,行為本身即是目的,甚至連自己在畫畫都忘記,這種狀態,不管如何稱呼,其實就是藝術。

      表現主義大師克利說:「藝術不能教,只能從創作中去學習。」這句話點出了美術教育先天的矛盾性:學習者須先學習美學的種種規範,熟悉基本運作方式,才能深入藝術堂奧。但你必須學習,又得忘記;必須從技術進,還要從技術出,能進不能出,只在技術方法的胡同裡穿梭鑽研,終究只接觸到皮表,探不到藝術的情味。

      美術教育的兩大指標,一方是創造,一方是美學。創造力很難教導,美學特有的形式語言卻不能不教。教與不教的本質性矛盾,不只造成成果取向的父母混淆錯亂,甚至老師自己,也難免步入教學上的迷途。

      最好的老師引介了美學的認知,材料的可能,對創性卻從來不設限制,好像什麼都沒教,可是孩子卻學到了東西。一個好老師、好父母,不過是統合了矛盾,在美學與創造教與不嬌的兩難間,求取了巧妙的平衡而已。

      畫圖只是教學的手段,不是目的的本身。

      因此,美術課最大的期待不是畫一幅圖畫,真正的希望是觸動一個完整的人生系統,著眼的是整個創造的實證經驗,不是為了創造藝術品。

      藝術學到後來的高妙境界,就算心算高手的算盤放在腦裡,武林高手的劍在心中,所有藝術的工具和技巧,不論是畫筆、顏料或比例、明暗,統統化作內在的修為,累積成為素養品格。

      美術課從實際的繪畫操作,成為內涵的生命情懷。有形變無形,具體變抽象,一切外在的表現形式,化為內在的美感覺知,最後成為心中的詩、心中的歌、心中的畫。

      可惜許多人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這種經驗,很難領會真正的藝術到底何在。

      創造的奇特性不容易被理解,藝術的矛盾性也不容易說明白,因此,即使是藝術家自己,除非也親自經驗了創造歷程的艱辛,否則就很難像畢卡索一樣,謙卑第慨嘆「這世界上只有一種人真正能畫畫,那就是小孩子。」

      成功的藝術家,也不過是奮鬥著一生,想在生命中穿透層層束縛限制,追求像孩子般輕巧流暢、隨意揮舞的想像自由,而小孩子卻不需要去哪裡找自由,他們生來就是自由。

      很多家長卻在起步時就弄錯了目標,有些或許目標沒錯,但開始沒多久就忘了。有些或許沒忘也沒錯,是在詮釋的角度出了問題,使得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憑添許多無謂的傷害與障礙。

      印度諺語說:「最好的畫家,最終丟掉他的畫筆,最好的音樂家丟掉他的七弦琴。」

      只有在放下教育的有形框架,真正的教育才能實現,這本書中的所有篇章,是這個實驗的如實紀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