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方 猶 太 人
與客家人邂逅
一九六六年,筆者遊學於香港某研究所,寄住在當地
一個年輕中國人家中。在適應香港生活期間,我發覺這位
青年和一般人不同;其中最大的差異是臉性;他的臉型細長,
鼻樑也比較長。
在圓鼻頭臉型占多數的中國南方人中,他的臉型格外
的與眾不同。而且還經常與人打架,是一個典型的血氣方剛型
年輕人,總是見他口沫橫飛談論著國家大事。他擁有一顆
俠義心腸,喜歡讀書但也愛賭博,全身充滿著所謂(見義不為
非勇也)的氣質。
他所喜好的食物也和一般香港人截然不同,只吃河魚,
絕不吃海魚,不吃海苔卻吃狗肉。烹調的方法也大不相同,
一般香港人喜歡把肉切得很細,他卻把肉切成大塊或用力
拍打。就重視美食的中國人而言,他的食物可說是非常簡樸。
有一次,我們結伴到香港郊外的新界旅遊。在一處山間
部落裡有全身著全黑衣服、頭戴竹帽的女性在山上工作、
耕田。
就在這時候,他突然用我從沒聽過的話和那些女性們
交談。對方似乎和他是初次見面,可是卻談得很投機。
我完全聽不懂他們的話,好像介於北京話與廣東話之間,
帶有很奇特的腔調。
當時我問道:(你說的是什麼話?)他回答說是(客家話),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客家話的情形。
直到那時我才知道他是客家人。他告訴我說,客家話是
中國五大方言之一,是中國南部和東南亞華僑最廣泛使用
的語言。
從此以後,我就懷著莫大興趣和客家人交往,不久後發覺
他們有很特殊的文化。不只是在文化上使我感到興趣,
在近代中國形成的過程中,於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扮演著
極重要的角色。
客家人口現今大約有四千五百萬人,算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本書的編輯目的,即是對這一(小而大)的民族,從各種不同的
萬子以系列的介紹。
外地來的人
所謂客家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
也就是(不是土著,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他們本來就不是
中國南方的人,而是為了逃避歷代中原戰亂集體南下的北方
漢民族。經過多認遷徙,最後才遷到嶺南(作客)的。
據武陵出版社出版,雨青編著的(客家人尋根)一書中指出:
((客家)的由來,始自秦代,此後遷徙不息,而大舉行動,
似祇四次。一在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後,其時懷、愍二帝
被虜,中原之地半淪異族,漢民族抗禦無功,相率南下。
??? 二在黃巢叛亂,五代末年,中凡八十載,兵連禍結,民不聊生,
中原居民乃再南遷。三是宋室南渡至恭帝元年己卯歲(民國
六三三年),文天祥起兵勤王被執止,忠義之士追隨帝室,
輾夕五嶺之南,珠江東西,時間一久,也就漸漸安定了下來。)
由此可知,客家人的由北向南遷徙,並不是消極的逃避,
而是與精忠大義有關的。
一般而言,北方人的身材魁梧,鼻樑較高,頭部細長。
相對的,南方人身材矮小,嘴唇翹起,有鬥雞眼的傾向,
而且鼻子較低。
直到現在,他們仍保存著身體上的特徵,同時,流傳在中原
時代的文化也原封不動的傳至今日。其中應該特別注意的
就是他們的語言;他們至今仍操著古老的北方語言。
客家話是介於北京話和廣東話之間,因此具備古代北京話
的特色。客家話 2 的發音,就是唐朝以前的北方話的發音。
華僑中的猶太人
客家人在歷經幾次歷史的戰亂後南徙。他們南遷的目的地
並非蠻荒之地,而是自古以來即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南方地區,
由於人口眾多,因此已沒有多餘的土地留給他們。
他們不得已只好進入山區丘陵地或未開墾的地區。可是
即使這樣也常常和當地的現住民處於敵對狀態,經常發生糾紛。
在種種不利的外在因素衝擊下,他們培養出堅強的團結心,
以及驍勇善戰的客家人性格。
沒有和一般中國人同化、留在山間生活,是他們獨特文化
及語言能原封不動地流傳至今的原因,同時也形成了所謂的
客家精神。
關於客家精神,英國學者艾德(E. J. Eitel)在其所著的
(客家史網)中提到:(一般而言,中華民族的特性是保守、
守舊的,唯有客家人是例外。他們是革命性的,充滿進取的
精神。)(他們是剛柔相濟的,而在剛毅仁愛的同時,也有
不受欺負的強悍性格,具有不侮弱小不畏強暴的特性。)
(典型的客家人是勤勞、剛毅、愛國又熱情的。)
客家人所以有這種堅強氣質,是有其歷史背景的。他們從
戰亂的中原逃出,長期向南方遠征,定居後也和周圍的不同族群
發生衝突……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弱者就紛紛被淘汰了,
留下的都是比較有毅力的人。
在中國南方受到當地人視為異端的客家人,後來以華僑
的身份向海外發展,也被視為是特異民族,甚至於有人將
客家系華僑稱為(華僑中的猶太人)。
猶太人是被羅馬帝國趕出卡南地區,揹負著亡國的悲哀,
渡過二千年的流浪生活。可是他們依然保存著猶太文化與
希伯來語、猶太教,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以色列國。
客家人也一樣,在東漢末期不得不離開北方故鄉,但一直
保存著固有的文化與語言,夢想有一天回到中原。有趣的是,
在以色列建立國家的前後,以客家人為中心的華僑們則建立
起新加坡,這是東方以色列的誕生。
何謂客家精神
在苦境中支持猶太人的是猶太教,而客家人的支柱則是
客家精神。讓我們再來整理一下什麼是客家精神。
(一)堅強的團結心
(二)進取、尚武的精神
(三)保存文化、傳統的信心
(四)重視教育
(五)對政治有極高的意向
(六)女性具備勤勉的美德
以上即是客家人的特徵。
一般華僑重視經濟基礎的建立,比較傾向於零售、仲介、
流通業、餐飲店等方面的經營。客家人則偏向警察、軍人、
政治家、會計師(地方的武裝強盜)、建築土木等,學校教師
也很多。
擔任教師是因為周家人非常重視教育的關係。至於成為
軍人或政治家較多的客家人,在華僑來說,是較為罕見的。
因為他們儘量避免捲入當地的政治圈裡。而從事軍人或革命家
等需要堅強團結的職業,可以說是客家人的天職。
例如,完成新加坡建國的前總理李光耀和他的伙伴大都是
客家系華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宗主國英國以及馬來西亞
共產黨作戰;在被馬來西亞合併後,又再次為獨立而作戰。
經過不斷的奮鬥,領導階層之間更加團結,顯示出客家人的
獨特精神。
一九九○年繼任的第二任總理吳作棟也是客家人。
現在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也是客家人(進取的風氣,與重視教育)
的精神有以致之。
好漢不當兵?
俗話說:(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一般而言,中國人
不喜歡三軍人或警察,唯獨客家人例外。在軍人、政治家、
革命家中,客家人促相當大的比例。
在大陸,知名的客家人有鄧小平、朱德、葉劍英、賀龍等。
回顧歷史,引發太平天國之亂的洪秀全也是客家人。這是
一次以他為首,聯合廣西、廣東二省的客家人所發起的革命。
發起辛亥革命的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先生及其夫人
宋慶齡,以及蔣中正的夫人宋美齡,現任總統李登輝,也都是
客家人。
若將焦點集中在軍人身上,則孫中山先生為推動辛亥革命
而創辦的黃埔軍官學校,學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客家青年。
在辛亥革命時,國民政府軍內的客家人數,從人口比例來看
可以說是相當高的。
相對地,甘心當日本傀儡的汪兆銘政權陣營裡也有很多的
客家人。據統計,擔任軍人、警察、特務等特殊工作者中,
有很多是客家人。
即使是現在,中華民國,中共的軍人中,客家人所佔的比例
仍舊很高。深信(好漢不當兵)的一般中國人,當然會對他們
另眼相待。有趣的是客家人中也流傳著一句與之對應的諺語:
(當軍人或強盜(革命家)必會成功)。這是客家人與漢民族間
在思想上很難跨越的一道鴻溝。
中國人不是阿Q
客家人也並非都是軍人或是革命家。由於重視學問、教育,
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學,哲學家,這點也可以說和猶太人很相似。
例如陽明學派的始祖王陽明,以及朱子學派的朱熹,他們都是
客家人。
一般而言,華僑特別重視教育,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居住地
設立學校,也在遙遠的故鄉祖國鄉下創辦學校。對此,在鄉土
觀念濃厚的客家人中更是蔚為風氣,賺來的錢大多會匯回
自己的家鄉,捐資興學。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據說語海外
的同鄉捐贈而來的教育基金為數相當可觀。
客家人有一句俗語:(不讀詩書,即使擁有再好的眼睛
也是枉然。)因此在客家人散佈的農村,為使貧窮的同胞也能
托受教育,即規畫有公嘗田、公嘗山的共有地,或有所謂文會
的教育互助會的組織。
因此,即使在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等任何偏僻的農村,
也經常可以看到(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對聯。
而客家人都能讀書寫字(包括女性),他們認為讀書是謀生的
必要途徑,也因為讀書風氣盛,造就的人才自然較多。中國大陸
十一億中有四分之一是文盲,而農村中的女性有半數是文盲,
反觀客家的女性幾乎都能讀書寫字,由此即可證明他們非常
注重教育。
客家女性都非常勤奮,她們和男性做同等的工作。(家頭
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就是讚美客家婦女勤儉
持家的名言,今天在香港或中國南部農村,均可看到女性參與
土木建築工程的工作,這些人可以說大部分是客家人。
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女性有纏足的陋習,但客家女性卻
沒有纏足的陋習。這是因為她們必須代替出外賺錢的男人
保護家庭,另一方面也需要從事農業或山上的墾伐的工作,
所以沒有辦法纏足,個個都是(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矯健
婦女。
在認為小腳才是美的時代,客家婦女卻對此極力反抗,
從這裡即可感受到不追求流行的客家人氣質。
對中國人崇尚流行的個性,魯迅將之稱為阿Q精神。
他同時指出,受到強權壓迫時,不知起而反抗,只是喃喃的自我
辯解,而後盲目的服從,更是中國人悲劇的性格使然。
可是在魯迅感歎中國人瀰漫著阿Q精神的時代,仍有人
奮不顧身的站起來企圖打倒滿清,客家人出身的國父孫中山
先生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例。
在辛刻革命期間客家人相當地活躍,說起來這也是想
當然的事,因為革命不是流行,必須具備大義殉難的精神始能
成其大業。而且一旦有人挺身而出,就需要伙伴相繼呼應,
這點與客家人的氣質完全吻合。
回歸中原的客家人
當然,若僅因為出了許多著名的人物,就對客家人給予
過高的評價是相當不智的。但是在近、現代中國,他們所
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所做的貢獻,卻不容懷疑的事實。
如果說客家人在推動中國,難免有誇大之嫌,不過由
下一章的說明讀者將會了解這絕不誇大其辭。
很巧合的是,中華民國(李登輝總統)、新加坡(吳作棟
總理)、中共(鄧小平)、等三大中國系國家的領導人都是
客家人。幾百年前被逐出中原的客家人,如今又回到中國人
社會的核心了。
了解客家人的動態,不只是了解中國的歷史,也能看出
中國人社會的未來,因此日本人高木桂藏在他所著的(客家)
一書中說到:(不了解客家人就無法了解中國。)我們就來看看,
為何他會有此一說。
本書將各個角度來介紹這個奇妙的民族。在第一介紹
李登輝的參政機緣,第二、三章介紹鄧小平一生所追求的理念,
驗證客家人在近代中國扮演的角色,及客家人從中原南下直到
建設新加坡的歷史,第四章則是介紹客家人的文化與風俗。
第五章闡述外國人很難理解的中國人特有的(血的組織網);
分佈於全世界的該組織網,強力的支持著客家人,並從尼克森
訪問中國大陸、吾爾開希逃出大陸等現代的政治實例中,
讓我們看看客家人是如何的緊密團結著。
最後,在第六章中,我們將由現代客家人的動向,來探討
一些未來可預見的事情;從現在幾乎無視於北京當局的統制,
形成半獨立狀態的廣東省與華南經濟圈,以及由廣東省長
葉選平及客家系人脈執牛耳的該省的實態,來探討今後中國
以及東南亞的政治、經濟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