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是作者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包括19篇文章的作品。
- 作者以不同於一般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帶我們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去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
作者簡介
高全之,福建省長樂縣人,生於香港,在台灣長大。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電腦科學碩士。執行電腦軟體工程師職務近三十年,業餘從事小說評論。著有《當代中國小說論評》(1998年改版為《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和《王禎和的小說世界》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