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書共收錄文論十四篇,附錄一篇,全部關乎詩歌,間亦涉及小說:最早的一篇完稿於二○○九年六月,最晚的一篇完稿於二○一四年一月,可以稱為近作集;最長的一篇三萬字,最短的一篇三千字,不妨視為雜貨鋪。
我的鄉賢,清代大詩人張問陶,他於一八○九年編定《船山詩草》,並在那篇百字短序中發出過這樣的感慨,「觀存者之有不必存,知刪者之有不應刪矣」,或可傳達我此時此地的想法和心情。
關於書名,有必要作個解釋。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在無詩意語言的喧嚷中,荷爾德林的詩歌猶如曠野之鐘,然而,任何對這些詩歌的闡釋都脫不了是一場鐘上的降雪。對於筆者而言,海德格爾當然難以企及;然而筆者論及的詩人,則不乏荷爾德林式人物。只不過,海德格爾的擔憂,沒有在他那裏,卻在筆者這裏最終得到驗證:也許闡釋之雪真的篡改了晚餐時分的鳴響。
此書所收文論之絕大部分曾先後發表於《今天》(香港)、《詩探索》、《當代詩》、《詩刊》、《西部》、《漢詩》、《星星》、《詩林》、《青春》、《世界詩人》、《元寫作》等刊物,經手發表的主要是吳思敬教授和潘洗塵先生,還有沈奇、吉狄馬加、孫文波、宋琳、沈葦、樹才、張執浩、商震、唐詩、野鬼、南鷗、育邦、蔣浩諸君:感謝他們的關注。
還要感謝宋醉發先生拍攝小影,蔣浩先生、楊小濱先生促成出版。
謹以此書芹獻母親牟玉春女士。
胡亮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一日
白玉蘭且開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