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動漫透視鏡

動漫透視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78584
余曜成
商訊
2015年2月09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6378584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漫畫 > 動漫周邊 > 畫冊/設定集











      動漫畫迷們的表現背後的理論基礎,無論是套用休閒社會學、社會網絡、資本與連帶、經濟理論等,其實就是說明每個動漫畫迷在不同時空下,甚至同個年代下,為何表現有所不同。興趣成為研究,並要持續成為志業,奉獻在這上,若非有「外部環境的配合」、「廣泛閱覽文本」與「關鍵人物的接觸」等三種因素的交織,著實不易。



      本書不期待每人都成為研究者(也沒有必要),至少能從這類已經整理好的動漫畫文獻當中習得想要了解的事情,對自己有意義就夠了。研究是知識形成的重要過程,若能做到研究,表示您已開始轉變,各行各業都需要研究,端看如何應用罷了。我深信深度的動漫畫迷人人可達到,但能否做到、持續維持,勢必需要各種情況滿足方能塑造。要能達到對於動漫畫圈的事物持續能關懷、能同理、能改善、能深化其內的基礎能量,才會是動漫畫(研究)真正產發出意義之所在。






    【推薦序】

    一本承先啟後的動漫書�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衣雲

    滿漢全席後的精緻甜點�「動漫我要聽」製作及主持人、資深聲音演員 李勇

    動漫透視鏡,透視動漫界�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 副理事長 蘇新益



    【自 序】人人都可以是深度動漫畫迷



    【前 言】從動漫畫的研究架構與方法談起



    【第一篇】動漫畫研究範疇

    一、?? ?漫畫的源流、影響與定義

    二、?? ?動畫的源流與定義

    三、?? ?動畫、卡通與動漫的指涉與難處

    四、?? ?研究發散至歸納的流程

    五、?? ?動畫、漫畫、遊戲與動漫畫圈



    【第二篇】動漫畫迷、社群與特性

    一、?? ?分類與主體性

    二、?? ?迷與非迷

    三、?? ?迷的區隔與流動必然性

    四、?? ?Otaku先天與後天性的污名

    五、?? ?強化認同的管道與作為

    六、?? ?消費文本與性別議題



    【第三篇】動漫畫展演活動

    一、?? ?展覽與分類

    二、?? ?動畫歌謠祭�同人音樂演唱會�演奏會

    三、?? ?同人誌展�同人活動

    四、?? ?同人活動的相關議題

    五、?? ?台北國際書展與漫畫博覽會�台北國際動漫節

    六、?? ?動漫畫商業展覽會的相關議題



    【第四篇】動漫畫圈業種業態

    一、?? ?一個嘗試性的動漫畫圈圖像

    二、?? ?圖書類

    三、?? ?影像類

    四、?? ?女僕�執事餐廳

    五、?? ?動漫畫新聞情報站



    【第五篇】動漫畫研究展望

    一、?? ?台灣研究階段的轉變

    二、?? ?國外動漫畫研究發展

    三、?? ?結語



    【後 記】






    推薦序



    一本承先啟後的動漫書




      雖然小魚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宣示:這本書並非學術書籍。但在花了一整天讀完它後,我真心地覺得應該好好了解一下小魚心中定義的「學術」是什麼?



      或許,這本書沒有學術論文的格式或嚴謹,但卻真的紮紮實實含括了動漫各個層面,如果學術指的是知識,那麼,這本書絕對超出了小魚自謙的「導覽」的門檻,不負學術之名。



      當然,如果學術要意味著乏味、沉悶的刻板印象,那麼,的確,這並非是一本學術書。



      認識小魚是在2007年暑假的一場研討會上,那時就聽說了他想要出一本關於動漫研究專書的抱負。這個抱負在中途一度以同人誌的方式出版,讓我以為也許那就是結果了。但就如同小魚在書中所提到的迷的愛與執著,最終,這本書並沒有被放棄,從後記裡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在現今出版結構的層層限制與對動漫的迷思中跌跌撞撞,還是完成了他的抱負,而且是以一個讓人驚豔的方式呈現出來。



      說驚豔並不誇大。現在的動漫研究已經超出了90年代漫畫──動畫──周邊的框架,在符號消費與網路流通的年代,所有文本是可以不斷被增殖、挪用、詮釋,媒介以無數向外延伸的網絡結合成密密麻麻的關係。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前,我們以為漫畫就是以格、以頁、以雙頁為視覺單位在進化的閱讀形式,但到了今天,Comico式的手機漫畫似乎又把漫畫的分鏡方式推回了1960年代的台灣、甚至是日本戰前的三段式分格法。僅僅只是載具的不同,讓我們似乎又必須重新省思漫畫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在這個不斷追求更大刺激的時代,分鏡的簡單化又象徵了什麼意義?這也意味著,動漫的研究變得更廣、更寬、更多樣。



      難為小魚,竟然仔細地觀察、思索了這種種交錯、複合的動漫圈裡的關係──包括人與動漫、動漫與動漫、動漫與其他業種、甚至以動漫為媒介產生的人與人的關係,然後把它們清楚地放進了這本書裡。



      從這個層面來看,或許這真的是一本導覽書──但不是作為入門、瀏覽的導覽,而是讓我們真正認識動漫這個文化圈的種種樣貌的導覽。



      動漫研究經歷了20年至今,似乎終於長出了點點枝芽。不管是不是相關的學術研究多集中在碩士論文,又或是民間的研究仍然沒辦法積累出動漫評論的出版市場,這20年來的成長,確實是令人欣喜的。



      我常常想,要反轉動漫的污名,並不是要給它鍍上一層金箔,或是讓它成為只有正面象徵的真理,而是要讓它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被正視為一種存在。看漫畫的小孩是不是變壞的原因,不在於漫畫,而在於這個小孩所有的社會經驗。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這樣去看待動漫,那麼,也許動漫就真的能像電影、像小說一樣,被視為一種媒介存在的形式,並公平地對待。



      在那之前,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小魚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步。



      而翻開這本書讀完它,則是其中的另一步。共勉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衣雲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