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本承先啟後的動漫書
雖然小魚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宣示:這本書並非學術書籍。但在花了一整天讀完它後,我真心地覺得應該好好了解一下小魚心中定義的「學術」是什麼?
或許,這本書沒有學術論文的格式或嚴謹,但卻真的紮紮實實含括了動漫各個層面,如果學術指的是知識,那麼,這本書絕對超出了小魚自謙的「導覽」的門檻,不負學術之名。
當然,如果學術要意味著乏味、沉悶的刻板印象,那麼,的確,這並非是一本學術書。
認識小魚是在2007年暑假的一場研討會上,那時就聽說了他想要出一本關於動漫研究專書的抱負。這個抱負在中途一度以同人誌的方式出版,讓我以為也許那就是結果了。但就如同小魚在書中所提到的迷的愛與執著,最終,這本書並沒有被放棄,從後記裡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在現今出版結構的層層限制與對動漫的迷思中跌跌撞撞,還是完成了他的抱負,而且是以一個讓人驚豔的方式呈現出來。
說驚豔並不誇大。現在的動漫研究已經超出了90年代漫畫──動畫──周邊的框架,在符號消費與網路流通的年代,所有文本是可以不斷被增殖、挪用、詮釋,媒介以無數向外延伸的網絡結合成密密麻麻的關係。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前,我們以為漫畫就是以格、以頁、以雙頁為視覺單位在進化的閱讀形式,但到了今天,Comico式的手機漫畫似乎又把漫畫的分鏡方式推回了1960年代的台灣、甚至是日本戰前的三段式分格法。僅僅只是載具的不同,讓我們似乎又必須重新省思漫畫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在這個不斷追求更大刺激的時代,分鏡的簡單化又象徵了什麼意義?這也意味著,動漫的研究變得更廣、更寬、更多樣。
難為小魚,竟然仔細地觀察、思索了這種種交錯、複合的動漫圈裡的關係──包括人與動漫、動漫與動漫、動漫與其他業種、甚至以動漫為媒介產生的人與人的關係,然後把它們清楚地放進了這本書裡。
從這個層面來看,或許這真的是一本導覽書──但不是作為入門、瀏覽的導覽,而是讓我們真正認識動漫這個文化圈的種種樣貌的導覽。
動漫研究經歷了20年至今,似乎終於長出了點點枝芽。不管是不是相關的學術研究多集中在碩士論文,又或是民間的研究仍然沒辦法積累出動漫評論的出版市場,這20年來的成長,確實是令人欣喜的。
我常常想,要反轉動漫的污名,並不是要給它鍍上一層金箔,或是讓它成為只有正面象徵的真理,而是要讓它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被正視為一種存在。看漫畫的小孩是不是變壞的原因,不在於漫畫,而在於這個小孩所有的社會經驗。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這樣去看待動漫,那麼,也許動漫就真的能像電影、像小說一樣,被視為一種媒介存在的形式,並公平地對待。
在那之前,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小魚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步。
而翻開這本書讀完它,則是其中的另一步。共勉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