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

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75848
南希•麥斯
楊培珊
遠流
2015年2月26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573275848
  • 叢書系列:健康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440頁 / 普通級
    健康生活館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神經科


















    提供全球數百萬家庭

    實際的照顧建議及體貼的關懷





    家屬分享 謝謝你讓我占用你的生命??? 褚士瑩

    各界推薦

    譯者序

    推薦序?? ?

    作者序



    第1章 失智症

    失智症是什麼?�失智性疾病患者常見的困難�病患及家屬何去何從?



    第2章 如何為患者求醫

    疑似失智症的檢查�找到做檢查的人�失智症的醫療與照顧管理



    第3章 失智症患者典型的行為症狀

    腦、行為與個性:為什麼失智症患者會如此做呢?�照顧患者的一般性建議�記憶問題�過度的、災難式的反應�攻擊性�語言及溝通問題�協調性喪失�時間意識喪失�一些時好時壞的症狀



    第4章 獨立生活的問題

    輕度認知障礙�必須放棄工作時�無法再理財時�不能再開車時�不能單獨生活時



    第5章 日常照護的問題

    應注意的可能危險�營養及飲食�運動�休閒育樂�個人衛生�大小便失禁�走路及平衡的問題、跌倒�家中可做的改變



    第6章 疾病與健康問題

    疼痛�跌倒和受傷�褥瘡�脫水�肺炎�便秘�服用藥物�牙齒的問題�視力問題�聽力問題�暈眩�就診�如果必須住院�癲癇、痙攣�抽搐�死亡



    第7章 失智症的行為症狀

    行為管理的六R�隱瞞記憶喪失�遊走�睡不好及夜間遊走�晚上情況更糟(黃昏症候群)�丟東西和藏東西�翻箱倒櫃�不恰當的性行為�反覆問相同的問題�重複性的動作�注意力不集中�固執地跟著別人走來走去�抱怨及侮辱�隨意拿東西�忘記打過電話�無理的要求�固執、不肯合作�當患者羞辱看顧的人�用藥物來控制行為



    第8章 情緒變化

    憂鬱�抱怨病痛�自殺�藥物或酒精濫用�無感情或無精打采�記得感覺�生氣和易怒�焦慮、緊張、不停地動�錯誤的想法、懷疑、妄想和幻覺�無事可做



    第9章 為照顧者的病、死預做安排

    萬一你先走



    第10章 向外尋求協助

    朋友和鄰居的協助�尋求資訊及其他服務�服務種類�事先計畫居家服務或日間照顧�當患者拒絕被照顧�你自己對喘息服務的感受�找到資源�付費�短期照顧是否應該混合不同對象?�決定服務品質�研究及實驗方案



    第11章 身為家庭一部分的你和患者

    角色改變�家庭衝突�你的婚姻�應付角色改變和家庭衝突�當你住在外地�如果你不是主要的照顧者,有什麼可以幫忙的?�照顧病人和繼續你的工作�你的小孩



    第12章 照顧患者對你的影響

    情緒反應�對患者的態度不好�身體反應�性生活�計畫未來�當你照顧的人去世時



    第13章 照顧你自己

    留些空閒時間�如果你要尋求額外的協助�結合其他家庭:失智症協會�爭取權益



    第14章 兒童和青少年



    第15章 財務和法律問題

    你的財務評估�如何找尋健忘者的資源�法律問題



    第16章 照顧機構及其他居住安排

    居住安排的類型�和患者一起搬家�選擇照顧機構�搬去照顧機構�適應新生活�當照顧機構中有問題發生時�照顧機構中性的問題



    第17章 預防或延緩認知退化

    正常的改變�生活方式的因素�可能的治療方法�減少接觸有毒化學物質�頭部受傷



    第18章 腦部異常和失智症的原因

    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其他腦部異常



    第19章 失智症研究

    了解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及中風的研究�阿茲海默症研究�流行病學�唐氏症�老年�遺傳�性別�神經心理學測驗�腦部造影�保持活躍�急性病對失智症的影響�針對服務提供的相關研究�保護性因素



    附錄





    【家屬分享】褚士瑩



    謝謝你讓我占用你的生命




      自從少年時期開始,我就嚮往著要成為一個旅行者,也因此一直意識到追求夢想路上的重重「限制」。追尋夢想的限制,不只是金錢,健康,時間,同時也包括了與家庭、社會的關係和義務。比如說因為全職的工作而不能去旅行,就是一種限制,而辭職去旅行,就是一種解除限制的方法。辭職簡單,但與家庭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簡單了,我們能夠從工作職務上辭去任務,但能夠辭去家庭嗎?



      在嚮往背著背包去旅行、打工度假的學生時代,身為家庭照顧者的一份子,負擔著照顧失智症外婆的責任,也讓我有機會開始思考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1.這樣對我的人生公平嗎?

      2.這樣的生活到底要持續多久?

      3.我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4.責任「結束」後要怎麼辦?



      人生有限,而青春苦短,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正當年輕的生命準備展翅高飛時,卻有了需要長期照顧的家人,這時候應該怎麼辦?是延遲、甚至放棄自己的雄心壯志,還是將心一橫,遠走高飛?如果選擇了前者,這是自我犧牲嗎?如果選擇後者,這算壯士斷腕嗎?如果我選擇逃避,有沒有辦法一輩子心安理得,沒有罪惡感?到底應該要怎麼去理解這件惱人的事?



      選擇擔任照顧者之後,似乎到了一個關口,遲早還要面臨另一個道德的困境:如果我照顧得非常好,我就得照顧越久,難以早日脫身,這不等於是對自己的懲罰嗎?但是如果不好好照顧的話,反而很快就能夠「重獲自由」,但抱著這種想法,是不是太邪惡了?



      當我選擇要做最好的照顧時,卻又會面臨另一層現實的困境:「大家都這樣」、「法令現行規定就這樣」、「目前醫學只知道這些」、「現在我經濟能力能做的,頂多就是這樣了」,但是這樣究竟夠不夠好?我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最後有一天,當責任「結束」後又該怎麼辦?做生意的人在草創時期就要想好一套「退場機制」,但是家庭照護者有沒有想好如何全身而退?如果到時候的我,因為長期照顧病人因而失去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失去了在外面的就業競爭能力,甚至為憂鬱症所苦,會不會最後只剩下殘破的人生?



      The 36-Hour Day這本書在全世界的失智症家屬之間,多年來一直扮演著有如Google般的存在,在不同的照顧階段,提供失智症家屬許多無法自行想像、預測的知識,難怪中文版也屢次應社會需求翻譯更新,中文書名也反映著時代跟醫學在這個領域的演進,從一開始的「老年癡呆症」到後來的「失智症」,第五版的中文版則取名為《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正是幫助家屬如何透過美國的許多案例,從過去偏重「疾病」的角度提升到如今「生命品質」的角度,去理性思考這四個重要的問題。



      當時的我,選擇了留下。

      少年的我想法也相對單純,我用「交換」的心情來面對。



      外婆年輕時用她的生命陪伴我無助的脆弱生命成長,所以現在是我用年輕的生命陪伴她最後一程的時候。



      事隔多年後,我回顧這段經驗,發現自己在這過程中意外學習到另一件重要的人生功課:我們不只是無奈地相互犧牲、消耗對方的生命而已。在這過程中,我更學習到如何「感謝」。



      我感謝外婆不是只給我她的時間而已,而是讓我占用了她一部分的生命。所以身為家屬應該給予回報的也不只是「時間」罷了,而是敞開雙手跟心,迎接一個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來占用一部分我有品質的生命。



      我抱著感謝的心,謝謝外婆讓我占用她的生命,不只是當年照顧我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在她最後無法選擇、而我有所選擇的情況下,占用了她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



      但有一個臺灣面臨的普遍照護現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卻是美國的經驗無法完全解釋的,也是我認為很重要的第五個問題:家庭與外籍看護工之間的關係。



      雖然美國的照護現實狀況跟臺灣不同,臺灣社會並不是地球表面上唯一面臨這個困難的國家。



      我一個在NGO領域的好友瓊齡,最近和我分享她最參加一個關於銀髮族照顧的國際會議,聽到一位來自丹麥哥本哈根的專業工作者麗莎.巴賽特(Liisa Bassett),以一個芬蘭人的經驗,分享如何訓練新移民成為無國界照護人才的體悟。她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必須把新移民訓練成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並且與案主能夠順利進行口語溝通。這點很重要,因為,彼此既然都占用了對方一部分的生命,怎麼可以無法直接溝通呢?」她還進一步解釋說,「因為照護員這個角色,很容易流於聽命行事,因此培養他們具備專業判斷力,當他們的意見與雇主相左時,才有足夠的能力,堅持自己應該做的事。」



      丹麥政府認為使用別國的青壯人力是自私的、不應該的,因為對方的國家也需要年輕人才能順利發展,所以丹麥政府從此聚焦在已經取得丹麥身分、並且有就業困難的新移民身上,透過老人照護的過程,讓新移民學習丹麥的語言與生活方式,因為丹麥社會相信,這些外來的照護員不會永遠留在社會底層,而是可以透過這個起點,勾勒出一條明確的職業生涯,一步步發展向上。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顯然我們還晚了丹麥一大截。



      所以在臺灣的我們,不只要思考作為家屬的生命價值,也當然要為專業照顧者的生命認真考量,如此,病人、家屬、外籍看護工三者之間彼此占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也才能順利地走完這段需要陪伴的路。



      現在的我,也還在這條學習生命的道路上。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驕傲的告訴自己和彼此:在這條照護的漫長路上,沒有任何一條尊貴的生命因此被犧牲。我們占用了對方的生命,不是相互折磨,而是透過一起走這段路的過程,讓彼此的生命品質都變得更美好。



      陪伴其實就像旅行,我們去旅行,其實沒有征服世界、也從來沒有改變世界,但是在旅行的過程中,世界卻改變了我們,同時教我們如何變成更好的人。



    各界推薦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直譯為「36小時的一天」(The 36-Hour Day),充分表達出了正在或曾經照顧過失智症親人的家屬心聲,「一天怎麼像有36小時那麼長呢?」而此次中譯版的書名《有品質的陪伴》,正是本書真正的目的。



      此書對失智症的診斷、治療和照護,提供了清楚且詳細的說明與建議,值得細讀,也是失智症照顧上絕佳的工具參考書。無論您家中是否有失智症的長輩,或是您失智的親人是處於失智的哪個階段,絕對都可以從中找到想要知道的資訊。書中的內容從失智早期症狀的發現與調適開始,到疾病最終的陪伴與因應,給與了大家最新且完整的資訊。



      失智症的照護是一條漫長的路,經由此書了解失智的病程,學習照顧的技巧,尋求可能的協助,照顧自己的健康與情緒,定能陪伴您的失智親人一起平穩走過這條路。




    ─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培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