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台東好滋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940983
劉襄群
玉山社
2015年2月09日
127.00 元
HK$ 107.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2940983
叢書系列:
生活.台灣 旅行
規格:平裝 / 208頁 / 16.8 x 21 cm / 普通級
生活.台灣 旅行
分
類
飲食
>
美食名店/指南
同
類
書
推
薦
好好吃鹽,鹽的料理帖:擺脫減鹽迷思!保留原味x極簡調味x黃金比例,90品最佳用鹽的安心料理
IN新竹:新竹美味伴手禮
香檳時光──品種、釀造、產區、酒款、品飲、餐搭、故事,享受香檳必備指南
世界咖啡地圖(暢銷修訂版)
癮型人乾杯問答101:漫遊調酒世界不NG
內
容
簡
介
用味蕾漫遊舌尖上的台東
在地生活家告訴你53種品味台東的好滋味
目
錄
推薦序
採訪台東的好滋味與漫活美學???? ?賴亮郡
在地生活家:品味台東的五十三種方法???? 莊坤良
推薦語
自序
?? 吃進台東的山海之間
喝海洋
(東海岸)
都蘭老公煮的菜
深巷有秋霞
蘇菲的小酒館
米苔目嫂和我的盲腸炎
長濱100號
祖母的酸種麵包
走進台東的秘徑—戀人石
走進台東的秘徑—請不要打卡的山海秘徑
太平洋左岸
(南迴線)
撈魚苗的韭菜盒子
排隊彎彎的廚房
爸爸龍鳳海產
縱谷裡的珍珠
重逢那界.海
咖啡園裡喝咖啡
瑞源越娘甘蔗
來自春一枝的幸福感
我在關山的情婦
真好自助餐
雅客徠精品服飾咖啡
盛都小吃部
同心餃子館
奇雪冰城
火盛餅舖
舌尖上的池上
甘盛堂
福原豆腐店
吉本肉圓
丰咖啡
池上書局裡喝咖啡
翔哥的餐桌
菜市場裡的煎餃
田味家杏仁茶
黃姐柴燒飯
鳳鳴197
走進台東的秘徑—舊鹿鳴吊橋
寶桑慢慢吃
(台東市內)
富士為愛走天涯
愛吃學日語
情逝千層餅
蛋包飯的考驗
荷葉蛋餅開慢一點
Kituru的比努拉稱安
吃冰淇淋學英文FO’IS
幸福綠豆湯
在別人家客廳吃清粥小菜
快潔不是洗衣店
牧心,媽媽的心
靉月姑姑的紅豆湯
早午餐
曙光森林
漫光早午餐
貝爾輕食早午餐
咖啡
cheela華倫泰
塔加咖啡
女人香
金菊咖啡
東岸咖啡
東台灣早點
走進台東的秘徑—台東大學圖書館暨資訊大樓
序
推薦序
探訪台東的好滋味與漫活美學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系主任 賴亮郡
「台東有哪些地方可以玩?」
這是外地朋友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而我的標準答案是:如果你有空,不論採用何種形式的交通工具,隨便一條不知名的小徑,勇敢的、輕鬆的走進去就是了,一定讓你有意外的驚喜。
近二十年來,我自己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漫遊並理解台東,也因此交了許多各行各業的朋友,發現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私房景點。
台東,因為海洋、山脈、縱谷的座落,多少限制了發展的強度與密度;但也因為如此,加上多元族群與文化的鋪陳,這裡形成一個步調緩慢,且深具自然風味與人文特色的區域。
個人一向認為,這樣的區域特色,正適合發展低密度、高品質的樂活與慢遊產業;而不是屈服於「低消費、高人潮、以市場為導向」的掠奪式大眾觀光旅遊模式。也唯有以在地特色,吸引高消費、低人潮且尊重在地文化及土地的深度旅遊與慢遊方式,才能營造本地有別於他地的發展步調及生活樣態,避免台東的「台北化」與「西部化」,也避免本地人文風貌與自然特色的消失。
我想,襄群老師也是基於這樣的認知,才會拎著相機採用漫遊的方式,發現並記錄下「鳳鳴197」、「深巷秋霞」、「排隊彎彎的廚房」等台東各地的「好滋味」。
本書所敘述的,不僅是舌尖上的滋味,更包括一段又一段的小故事,以及襄群老師對人、對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她獨特的品味及雋永。
例如本書中有一段襄群老師的隨筆:
都說台東是「慢活城市」,我認為那是外地人移居台東的感覺;那對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台東土人來說,是「漫活」,是時光像流水一樣,漫延過巷口的老樟樹,漫濕過腳底的布鞋,漫淹過焚風起兮砂飛揚的卑南大溪,漫流向鮮腥太平洋……
是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但對台東人來說,不論是「慢活」或「漫活」,本來就是我們的生活步調與生活樣態,此之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所以,如果你來台東,除了跟著襄群老師探訪各處的「好滋味」之外,也請你務必放慢腳步,細細體會台東最值得推崇的「緩慢」與「漫遊」生活態度,並且沿用「慢」與「漫」的哲學,給自己一個在旅程當中,理解在地美學與生活哲學、自我成長、品味台東的機會。
推薦序
在地生活家:品味台東的五十三種方法 /台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莊坤良
我是襄群部落格的粉絲。喜歡她的作品有幾個原因:第一,文字洗練,圖片精彩。文字搭配照片,相得益彰,讀來賞心悅目。第二,她的文字圖片背後有著濃濃的人文氣息,她寫食物,不單為口舌之慾,反多為在地生活的關懷。第三,我是台東人,離鄉多年,看她的圖文,與之神遊,可治鄉愁。
襄群是美食家、旅行家,也是在地生活家,她把在後山台東簡單平凡的鄉居生活,經營得有品有味,羨煞眾人。她喜愛走動,常在鄉野海濱穿梭小旅行,發掘了不少在地美食;她懂吃,品賞之餘,常因一頓飯的因緣,引出通曉人情的處世之道;她品咖啡,一杯在手,常在熱氣煙嵐裡,笑談文人雅士的閒情逸事,在漫漶的對話裡,語露珠璣,洞燭世情。
食物是在地文化的最佳代言。食物在代代的傳遞中,形成在地文化,而文化承載集體記憶,於是食物成了認同與歸屬的符號。因此各地人民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食物與生活模式。襄群是道地的台東人,熟悉故鄉的飲食與風土人情,渾身都是台東文化,由她來寫在地美食,最恰當不過。襄群的先生是我過去服務單位的長官,對我有提攜與包容之情,我偶而回鄉去拜訪他們,幾次蒙襄群帶路,造訪某些鄉野裡的店家,每每感動,人間事,故鄉情,都在一口一口咀嚼食物的滋味裡昇華成無盡的鄉愁。她住台東,寫台東,這本書就是台東生活實踐的文化記錄。
這本書談飲食人生,但多數時候食物只是配角,人物才是文章的焦點。如果食物是文本(text),那麼環繞醞釀這個文本的情境(context),會共同決定食物的文化意義與人的內涵 (content)。襄群寫舌尖上的台東,結合物質文明與台東的人情義理,讓食物有了自然滋味,人也有了文化品味。
台東是移民者的新故鄉。居民有閩南、客家、外省老兵,還有阿美、排灣、魯凱、卑南、達悟等原住民族群,加上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避居台東的退休專業人士,還有來此尋找創作靈感的流浪藝術家。這些人成就台東多元民族、多種語言、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人們生活其間,因文化雜交而產生無盡的生活創意。這些創意表現在食物裡,成了在地人民生活的養分。
襄群寫台東的平民小吃,內容包括肉圓、小米飯、水餃、清粥小菜、煎餃、米苔目、自助餐、千層餅、蛋餅、杏仁茶、壽司、豆腐、紅豆湯和古早的柴燒飯。
她依台東的地理風貌,把她的美食之旅分成南迴公路、花東縱谷和東海岸等三條路線。她在每條路線上采風問俗,每每發掘出令人驚豔的在地美食文化,例如南迴公路上的「韭菜盒子」、「排隊彎彎的廚房」和龍鳳海產店。她的美食結合太平洋的撈魚苗文化、原住民部落與現代社會的磨合與再生,還有因飲食結緣的海產店老闆生平一二,讀來滋味橫生。
後山先照日,台東是迎向太平洋的第一線。少了工業污染和商業的勢利,是最佳的慢活理想國。蜿蜒百里的東海岸,最是吸引人。以都蘭藝術村向南北伸展,襄群寫「那界•海」的傳奇女廚師;寫「長濱100號」的無菜單鄉野小吃和阿美族文化祭;她引鄭愁予寫「蘇菲的小酒館」,從俯瞰都蘭灣的無敵海景到九重葛花棚下的酒食歌藝。襄群娓娓道來,原住民女廚師,歌唱自己的情愛人生,婉約中帶著哀愁,讀來教人動容落淚。這種書寫,已達一般飲食書籍所不能企及的境界。
關山和池上是花東縱谷上的兩顆明星。襄群熟門熟路往來其間,她筆下退休科技人的「慢食家宴」,有著世外桃源裡的鄰里之親。她寫「春一枝」冰棒的環保愛物、厘俗逗趣和簡單幸福,給都會人無限啟示。她寫越南新娘賣甘蔗,有東南亞的鄉愁和落地生根的勇敢堅韌。而「鳳鳴197」的創意咖啡加年糕,有著都市青年返鄉耕耘土地的浪漫與踏實。
近些年都會裡流行享受喝咖啡的小確幸,台東有好山好水,也不缺好的咖啡店;襄群寫「塔加咖啡」、「丰咖啡」、「東岸咖啡」、「金菊咖啡」和「連源園」咖啡園,間間引人入勝。賣咖啡是個寂寞的行業,日日等待有心有緣人來品賞。在台東的鄉野,一杯咖啡,幾句閒話,生活悠悠過的人間歲月,是承平盛世的閒散逸趣。襄群是饕客品客,她在尋找失落或尚未被創造出來的味道。跟隨她的腳步,總不會錯。
飲食文化是生活智慧的提煉,簡單食物裡有濃郁的人情世故。襄群的文章有些會配合內容而有貼切的引文,這種作法讓單篇文章有了相對照的脈絡,收了畫龍點睛之效。對某些特殊食物,她也提供實用的秘訣,教有興趣的讀者,按圖索驥,依樣葫蘆,自己動手來做。
襄群提供了五十三種品味台東的方法,歡迎你也如法炮製,來一趟台東之旅。
自序
吃進台東的山海之間
關於美食,有人是吃滋味,有人是吃回憶。
?
昭和十二(一九三七)年,家母四歲,隨父母從屏東乘船移民台東,清晨在台東海濱上岸後,她喝了一碗杏仁茶,認為是天下美味,至今八十難忘。
?
外子說他從英國留學後返台,還未到家門,就先在巷口小店坐下,連吃兩碗切仔麵才踏進家門。
?
舍妹每回自美返家,必至博愛路「陳記麻糬」買個紅豆麻糬一解相思苦。
?
我讀幼稚園時的點心,是由旁邊的台東糖廠招待所餐廳負責,還記得師傅穿著白色圓領汗衫,站在教室邊等我們吃完好收桶子,某天喝的是白蘿蔔肉絲湯,用紅蔥頭爆香的甜美滋味,仍在腦海,也都記得三位幼稚園老師的名字、老師教唱的好多兒歌。
初中一年級時期由父親做便當給我,每天就是炒高麗菜、煎個荷包蛋,煮幾片五花肉,中午冰冷冷的吃,肥肉凝成的白油脂覆在高麗菜葉上,混雜的氣味至今讓我對便當惡之至極,非到最後關頭絕不吃便當。
?
十五歲時就讀台東師範專科學校,全部學生不論遠近都得住校,三餐必整隊入餐廳,如軍隊般,由總值星向教官行禮喊「開動」方能動筷,那時我學會了如何拿湯勺撈取大湯桶底層、湯少菜多的技巧。
?
師專四年級時就要當學生伙食委員,簡稱「伙委」,我就是伙委頭子,負責開菜單、早晨五點上市場買菜。學校廚房的廚師伯伯們也有個頭兒,他叫老蕭。
?
老蕭一大早領著廚工磨豆漿、揉饅頭,我坐鎮廚房一定能吃到第一籠白膨膨的大饅頭。有一次,某位伙委同學跟老蕭抱怨菜太鹹,第二天老蕭拿著炒菜鏟子,睜著一雙大圓眼睛進來伙委辦公室,要我同學自己去下鹽巴,我嚇了一大跳。從此,吃別人煮的菜,除非拿刀子架我脖子上,我絕不說鹹說甜。
?
婚後,走入一個大家庭,爐台前即有婆婆與大姑兩位高手,尤其是傳統日式家庭料理。下班後,我必恭敬在旁見習兩位老人家廚藝,她們二人用日語對我下達指令,我的日文聽力大增,卻不會說。
?
婆婆生養眾多,兒孫滿堂;外子當時事業正如日中天,逢年過節,家中人客親友鎮日車水馬龍;一早起床下樓,準備三餐加點心、泡咖啡切水果,灶下堂前奔走招呼。夜晚收拾好裡外,躺在床上休息時,雙腿居然累到還在微微發抖……春去秋來時光荏苒,隨年歲增長,婆婆遠行後,外子與我也進入空巢期,守著偌大的房舍,門前冷落車馬稀,一顆高麗菜吃一個星期還沒吃完,放著兩台冰箱不顧,晉升外食族時才有閒情欣賞到口的滋味。
四年前某白日閒閒,友人相約,追隨曾獲第五十三屆「中國文藝獎章」的陳敏輝大師學習攝影。陳老師教學認真,不分寒暑,帶著學生上山下海,踏遍台東攝影外拍,也因此因緣,我這張嘴巴隨著攝影的晨昏,吃進台東山海之間;又為了展示拍攝照片的虛榮,不免為照片配上文字,「愛唱歌的小青」部落格裡,讚東家麵好,誇西家咖啡香,說三道四的,好生自我陶醉了一番。
?
累積夠了圖文,不免手癢,集結成冊,付梓之前,承蒙一向關注台東文化觀光發展的嚴長壽先生為文推薦鼓勵;我現在就讀的研究所—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主任賴亮郡教授,以及也是台東子弟、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莊坤良教授,也都為我提筆作序美言,真是愧不敢當!
?
鎮守台東最北端長濱的「舞木」民宿賢伉儷、年輕人最愛的「友人在家」主人山豬呂縉宇、撰寫《天下》雜誌「微笑款款行」台東專刊結識的作家林保寶、與我有同門之誼,撰寫《緩慢.台東.旅》的暢銷作家蕭裕奇老師,還有在龍田村一直從事秀明農法的「阿榮甘仔店」張鉦榮、莊孟平賢伉儷,都是平日我追尋台東好滋味所結識的知音摯友,感謝他們為我的第一本圖文書留下了情詞溢美的推薦語。
但凡好吃的食物,必是料理人小鍋小灶親自為之,絕不是工廠大量製作的罐頭食品;故本書封面題字,懇請前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系主任吳淑美教授,於靜養期間,為她第一屆的學生親自揮毫,書法題字,師生情誼是我莫大的榮幸!
?
人是鐵,飯是鋼;「每一個攝影人心中都有一個阿富汗女孩」,《國家地理》雜誌封面那對綠色眸子直射人心,奪人魂魄,而走遍天涯海角,每個人的舌尖都有一嘴他自己的好滋味,是以為序。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