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3142
薛建蓉
秀威資訊
2015年3月02日
193.00  元
HK$ 173.7  






ISBN:9789863263142
  • 叢書系列:臺灣文學學位論文輯刊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臺灣文學學位論文輯刊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日本政府的東亞論透過歷史小說向下普及到一般民眾?

    麵包、牛肉與中國餐館是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西洋印象?



    《台灣日日新報》、《風月報》、《三六九小報》等熱門報刊上的歷史小說,

    除了精彩的故事情節,背後還隱藏了什麼意涵?





    館長序�翁誌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各章重要名詞定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 篇章架構

    第二章  「東亞論」下的歷史詮釋建構:報刊刊載之歷史人物、事件書寫考察

     前言

     第一節 東亞論與大東亞共榮圈概念、台人接受的狀況

     第二節 「東亞論」下歷史詮釋建構的儒學文化圈系統

     第三節 東、西洋歷史事件、人物的內容及其刊載的意義

     小結

    第三章  文體質變:漢文歷史小說改、譯東西洋文學及其情節雜揉現象觀察

     前言

     第一節 解析東、西洋歷史的意譯之作

     第二節 東、西洋文化交融的改寫之作及其混雜的時間觀

     第三節 情節模式中國化及其沿用之情節程式原因考究、探析

     小結

    第四章  東、西洋生活想像:管窺小說中飲食、交通與育、樂表述 

     前言

     第一節 東洋、西洋育與樂大不同

     第二節 地景空間浮世繪

     第三節 舌尖上的東洋與西洋

     第四節 東洋、西洋交通、計時見殖民現代性形塑

     第五節 多元信仰的宗教概念

     第六節 東、西洋日常生活在小說展現之目的

     小結

    第五章 烽火下理想家國的造象:「戰爭」的主題觀察

     前言

     第一節 戰爭書寫的情節安排及其作用

     第二節 東亞論下戰爭主題形塑的特殊符碼

     第三節 戰爭書寫在歷史小說中的意義

     第四節 戰爭書寫宣揚之忠孝觀與其建構理想家國的目的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漢文歷史小說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 本書的反省與未來展望

    後記



    附錄

     表一 日治時期台灣報紙雜誌漢文歷史小說刊載一覽表

     表二 臺灣教育會雜誌「文藝史傳」、「史傳」欄篇目一覽表

     表三 《台灣日日新報》「儒林遺芳」刊載一覽表

     表四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陳伯輿「維新人物列傳」一覽表

     表五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蒙古征歐史」一覽表

     表六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日日新報》連雅堂刊載作品與後出版之作對照一覽表

     表七 張淑子《臺灣教育會雜誌》「雜錄•地方人物誌」一覽表

     表八 《三六九小報》「史遺」一覽表

     表九 《風月報》歷史、傳記欄位一覽表

     表十 《孔教報》「史乘」欄一覽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本書修改自博士論文〈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台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研究〉,因於榮獲2011年「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之獎勵,故得以有機會接受審查與修改。本書以日治時期在台出版的報章雜誌之漢文「歷史小說」為觀察對象,藉其文類特色、敘事演進,考察小說刊載與撰寫之意識形態,及其與當時官方政策之連結等議題,因修改自學位論文,故保留學位論文撰寫格式。書名之所以會更改為「重寫的『詭』跡」,其「重寫」之意,著重於歷史小說撰寫之時,多有一或多件歷史事件為底本,而撰寫成小說後,已經「重新」賦予該歷史事件新的意義;再者「『詭』跡」之意,則著眼於歷史小說絕非是通俗的、給大眾閱讀的,其背後多有承載的意識型態,本書研究的目的,就是一步步將其背後詭譎的意識型態釐析出來,因此,才賦予此書名,盼讀者能藉此名,感受到日治時期通俗小說具有的多樣化面貌。



      筆者會以漢文歷史小說為研究對象,在於就讀博士班期間,大量日治時期報紙雜誌被數位化掃描,以致於原來模糊難辨的報刊,變得清晰,許多有趣的內容,包括觀光旅遊、通俗小說、記者論述等研究成果,一一浮現。在前人豐碩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施懿琳老師課堂教授下,開始大量閱讀這些日治時期報刊雜誌中的漢文、漢詩與通俗小說,開啟這本論文的前進之路。



      撰寫期間也於台灣大學楊雲萍書庫找到兩期《新學叢誌》與在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找到了《藻香文藝》。因為《新學叢誌》的出現,帶動了本文第二章的想法;因為細讀這些通俗小說,才重新理解這些漢文人謝雪漁、魏清德、白玉簪、趙鍾麒、趙雅福等,在新舊交鋒的時代,如何接受新知識、保存舊文化,以及在國族認同的路上,重構自我。

      在撰寫論文的撞牆時期,又得到許多老師的幫助指導教授施懿琳、永遠的救火隊游勝冠老師、伯樂余美玲老師、熱心的廖美玉老師、陳培豐老師、翁勝?老師、廖鎮富老師、江寶釵老師,及黃美娥老師,沒有他們,絕不可能順利完成這個學位。



      本書的出現,對個人來說,是開啟未來研究之路的鑰匙,撰寫時拋棄日常生活,規律的遊走於圖書館與書桌前,是幸福的。感謝國立台灣文學館的獎助與出版,感謝好友許惠玟總是無條件、不分晝夜的相挺、還有林麗美、王璟、凌欣欣、楊景琦、林珊妏、趙慶華;成大台文系的鄭姐與麗冠等諸位好友,給予我在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



      本書僅獻給永遠無條件照顧我的父親、母親,感謝你們一直都在。




    2014.09.10  於高雄家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