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書修改自博士論文〈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台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研究〉,因於榮獲2011年「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之獎勵,故得以有機會接受審查與修改。本書以日治時期在台出版的報章雜誌之漢文「歷史小說」為觀察對象,藉其文類特色、敘事演進,考察小說刊載與撰寫之意識形態,及其與當時官方政策之連結等議題,因修改自學位論文,故保留學位論文撰寫格式。書名之所以會更改為「重寫的『詭』跡」,其「重寫」之意,著重於歷史小說撰寫之時,多有一或多件歷史事件為底本,而撰寫成小說後,已經「重新」賦予該歷史事件新的意義;再者「『詭』跡」之意,則著眼於歷史小說絕非是通俗的、給大眾閱讀的,其背後多有承載的意識型態,本書研究的目的,就是一步步將其背後詭譎的意識型態釐析出來,因此,才賦予此書名,盼讀者能藉此名,感受到日治時期通俗小說具有的多樣化面貌。
筆者會以漢文歷史小說為研究對象,在於就讀博士班期間,大量日治時期報紙雜誌被數位化掃描,以致於原來模糊難辨的報刊,變得清晰,許多有趣的內容,包括觀光旅遊、通俗小說、記者論述等研究成果,一一浮現。在前人豐碩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施懿琳老師課堂教授下,開始大量閱讀這些日治時期報刊雜誌中的漢文、漢詩與通俗小說,開啟這本論文的前進之路。
撰寫期間也於台灣大學楊雲萍書庫找到兩期《新學叢誌》與在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找到了《藻香文藝》。因為《新學叢誌》的出現,帶動了本文第二章的想法;因為細讀這些通俗小說,才重新理解這些漢文人謝雪漁、魏清德、白玉簪、趙鍾麒、趙雅福等,在新舊交鋒的時代,如何接受新知識、保存舊文化,以及在國族認同的路上,重構自我。
在撰寫論文的撞牆時期,又得到許多老師的幫助指導教授施懿琳、永遠的救火隊游勝冠老師、伯樂余美玲老師、熱心的廖美玉老師、陳培豐老師、翁勝?老師、廖鎮富老師、江寶釵老師,及黃美娥老師,沒有他們,絕不可能順利完成這個學位。
本書的出現,對個人來說,是開啟未來研究之路的鑰匙,撰寫時拋棄日常生活,規律的遊走於圖書館與書桌前,是幸福的。感謝國立台灣文學館的獎助與出版,感謝好友許惠玟總是無條件、不分晝夜的相挺、還有林麗美、王璟、凌欣欣、楊景琦、林珊妏、趙慶華;成大台文系的鄭姐與麗冠等諸位好友,給予我在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
本書僅獻給永遠無條件照顧我的父親、母親,感謝你們一直都在。
2014.09.10 於高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