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走過:尋訪二二八

走過:尋訪二二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017658
2015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
前衛
2015年2月17日
67.00  元
HK$ 56.95  






ISBN:9789578017658
  • 叢書系列:代理經銷
  • 規格:平裝 / 11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代理經銷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歷史事件











      ※段宜康(立法委員)、顧立雄(律師)? 專文推薦

      ※李茂生(臺大法律系教授)、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Freddy(閃靈樂團主唱) 熱情推薦

      ※書中收錄:朱宥勳、何敬堯、林佑軒、羅毓嘉四位作家對二二八事件的當代省思




      二二八並未遠逝,只是臺灣人沒機會好好認識。解嚴後出生的我們,來不及見證,但還來得及傳承。回過頭去訪問自己的長輩,走踏一次現場,我們走過歷史,在土地上留下痕跡,土地也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



      今年共生音樂節的主題訂為「青年再起」,既是強調青年學生在二二八事件中作為行動主體的角色,也是期望我們這個世代的青年,能夠傳承前輩精神,投入社會改革的行列。希望以這樣的初衷搭配喧鬧的音樂晚會,彰顯臺灣青年的活潑與行動力。



      然而在這本手冊裡,我們採取相對安靜柔和的基調──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以實踐代替冷漠,只不過在這本書裡所強調的實踐,比較偏向閱讀、踏查、訪談與省思。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方式與音樂節相為配合,在一動一靜之間,為「青年再起」建立出另外一種向度的意涵。



      因此,我們在書中規劃了四個主題,分別代表我們認識二二八的四種途徑──



      起點:事件爆發

      路徑一:走返歷史現場

      路徑二:走進家人的歷史記憶

      路徑三:走向我們的世代



      我們始終相信,這條追索歷史的道路,還沒有這麼快看到盡頭。我們只有趕快上路,才能確定自己更靠近終點一些些。






    一、推薦序

    二、前言

    三、起點:事件爆發的過程(朱韻珊)

    四、路徑一:走返歷史現場


    (1)天馬茶房(呂昂樹)

    (2)永樂町二丁目(楊小八)

    (3)永樂町派出所(楊小八)

    (4)台北市警察局(羅友維)

    (5)憲兵隊(范耕維)

    (6)台灣新生報社(林雅婕)

    (7)太平町一丁目派出所(簡似竹)

    (8)專賣局台北分局(余紫榕)

    (9)台灣省菸酒專賣局(余紫榕)

    (10)行政長官公署(黃彥傑)

    (11)新公園(洪與成)

    (12)台灣廣播電台(范耕維)

    (13)新台百貨公司(黃彥傑)

    (14)鐵路局與鐵路警察局(羅友維)

    (15)台北市參議會--中山堂(簡似竹)

    (16)延平學院(毛翔年)

    (17)美國領事館(江博緯)

    (18)台灣省警備總部(洪與成)

    (19)保安司令部第二處本部(毛翔年)

    (20)文山茶行(陳令洋)

    (21)三民書局(朱韻珊)

    五、路徑二:走進家人的歷史記憶

    (1)林德棻──暗暝內無言的揣尋─二二八的家族訪談

    (2)毛祥年──第三種二二八─間接受害的無感者

    (3)黃彥傑──阿公記憶裡的二二八

    (4)陳令洋──循線:字幅背後的家族史

    (5)簡似竹──竹籬笆打開後

    (6)范耕維──從家族記憶朝向轉型正義

    六、路徑三:走向我們的世代

    (1)朱宥勳──事變以後

    (2)何敬堯──我根本不知道二二八是什麼

    (3)林佑軒──我心中永恆的原型

    (4)羅毓嘉──二二八關於少年世代






    前言:更靠近終點一些些

    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X海嶼暗潮




      「海嶼暗潮文史研究小組」是一個脫胎自2014年共生音樂節論述組的組織,以推廣臺灣文史知識為主要宗旨,目前致力於舉辦與二二八、白色恐怖相關的講座活動。2015年的共生音樂節活動開跑之後,海嶼暗潮便開啟雙軌的工作計畫,一方面持續舉辦相關講座活動,另一方面作為共生音樂節工作團隊論述組,策劃音樂節靜態展,並且編寫這本小書。



      今年共生音樂節的主題訂為「青年再起」,既是強調青年學生在二二八事件中作為行動主體的角色,也是期望我們這個世代的青年,能夠傳承前輩精神,投入社會改革的行列。希望以這樣的初衷搭配喧鬧的音樂晚會,彰顯臺灣青年的活潑與行動力;然而在這本手冊裡,我們採取相對安靜柔和的基調──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以實踐代替冷漠,只不過在這本書裡所強調的實踐,比較偏向閱讀、踏查、訪談與省思。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方式與音樂節相為配合,在一動一靜之間,為「青年再起」建立出另外一種向度的意涵。



      作為一群平凡的學生,我們到底該如何認識、進而記憶二二八呢?這是我們這一年來不斷思索的問題。



      面對國家暴力的歷史,遺忘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太高。一旦我們放棄質疑、追究這些血腥殘虐的行為,國家體制並不會因此感謝人民的寬容,反而會在人民的縱容之下,得寸進尺,軟土深掘;然而,要釐清、記憶這些歷史,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容易。我們畢竟不是政府,沒有充裕的資源可以進行調查研究;我們畢竟不是學者,沒有專業的學術訓練,讓我們能夠辨析種種歷史論述的是非對錯。幾經思索,我們還是想到有些大家都能做,卻鮮少有人試著做的事情。我們決定親自實踐,留下紀錄,編寫成這本書。我們更希望此刻正在捧讀此書的你,未來也能和我們做同樣的事。



      這本書的概念並不複雜,命名為「走過」,不只是希望大家緬懷臺灣社會所經歷的過往歲月,更想邀請大家發揮踏查的精神,親自走過、尋訪過一遍自己週身的二二八歷史。我們當然在意歷史真相,追求轉型正義,但在此刻,請容許我們先暫時放下那些陳義甚高的價值思辨,以及日漸刻板化的歷史故事吧。讓我們透過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向周遭的人與地景探問過往,感受二二八歷史的存在,進而思索這段歷史和自己的關係。我們相信唯有如此,歷史才會真正與我們的生命產生連帶,歷史正義的問題自然會成為每個人切身的渴求。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今年在手冊中規劃了四個主題,分別代表了我們認識二二八歷史的四種方式,簡單說明如下:



      其一,起點:事件爆發。



      我們參考了現有的學術研究,試著簡述二二八事件爆發的過程,也兼論事件的成因,以及它從無人聞問,而後日漸受到國人重視的歷程。如果你是一位開始想要認識二二八的人,閱讀現有的研究、書籍,肯定是一切的起點,也是不能略過的步驟。



      其二,路徑一:走返歷史現場。



      許多我們所熟悉的空間,其實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展演舞臺,只是我們還太年輕,看不到現實空間裡的過往記憶。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希望「以空間召喚時間」──透過資料閱讀,重新找到二二八爆發時的各種事件發生地,並且配合實地走訪,重新返回歷史現場。當然,我們無法否認的是,我們的操作方式是有侷限性的:因為時間有限以及團隊成員多為北部學生,所以我們所踏查的時間跨度只能限縮在緝菸事件發生,到群眾佔領廣播電台之間;空間範圍也只能限縮於臺北。這樣的歷史探訪,當然充滿著臺北觀點,也無法觀照到事件後來的全島性捕殺與清鄉。但我們的行動終究不是打算對二二八進行全面的介紹,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實踐,促發更多人一起來做同樣的事。當臺灣各地都開始有人試著進行屬於自己的二二八地景踏查,那麼這張殘缺的歷史地圖,就會與它們慢慢相互交織成益發完整的圖像。



      其三,路徑二:走進家人的歷史記憶。



      如果我們同意,二二八事件是臺灣人的共同記憶,那麼,這段歷史的所有者,並不全然屬於受害者。我們每個人家中的長輩,都曾經歷過那個年代,體驗過當時的環境氣氛。他們也許不直接受害,但或許曾經在這個事件發生的當下,有過一些經歷,或產生過一些想法。只是因為沒有機會提起,於是長年冰封在心中,不見天日。因此,在這個章節中,我們讓團隊成員回家訪問自己家中長輩在二二八事件中的經歷、印象與看法。目的不在於急著認同他們,或說服他們,而是理解他們到底經歷過什麼?怎麼思考這件事?為什麼這樣想?我們的想法和他們有什麼差異?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太認識長輩們所經歷的人生。而你對自己的家裡的長輩了解多少?我們希望你在看完這本書後,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回頭訪問自己的長輩,也許,你會對於二二八事件有更新、更切身的認識也不一定。



      其四,路徑三:走向我們的世代。



      在走返歷史現場、走進家人的記憶後,我們接著要開始思考,二二八事件究竟對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談二二八?因此在這個章節中,我們邀請了四位年輕的寫作者,分別是朱宥勳、何敬堯、林佑軒、羅毓嘉,由他們執筆,寫下他們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思索,給予我們這個世代一些關於歷史的省思。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歷史自己修。當國家告訴我們的太少,我們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這塊土地的過往記憶。我們所能走訪的地方不多,能夠訪問的家人也有限,但我們相信如果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累積下來的成果將會非常可觀。因此,嚴格來說這本書並未完成,它的完成有賴各位讀者的共同實踐。也因此,這本書有起點,有路徑,但是沒有終點。因為我們始終相信,這條追索歷史的道路,還沒有這麼快看到盡頭。我們只有趕快上路,才能確定自己更靠近終點一些些。



    (推薦序)寫在共生之前

    段宜康(立法委員)




      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對於1949年之後來台灣的外省人,就如同對於現在的年青人、對於來到台灣定居的新移民一樣,不論先來後到,我們不曾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屠殺,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每個人都記憶著這一段歷史,這一段國家對人民的暴力。

    ?

      共生音樂節推出《走過:尋訪二二八》這本手冊,由一群青年學生用書寫的方式,重新走過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地、走過不同族群晦暗的生命經驗、走過苦澀的政治及社會轉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重新咀嚼出屬於台灣的味道,一種共同存在、彼此關聯的氣味。

    ?

      國民的記憶是分歧的,我們各自擁有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詮釋及經驗;但是,國民的記憶也是衝突的,因為我們對於歷史,存在著不同的情感。然而,分歧的記憶是該尊重,但對於記憶的衝突,卻不能任其繁衍。例如,我們看到現任執政者一方面紀念及賠償事件的受難者,一方面卻又在情感上尊崇過去威權時期的領導者,甚至當成文創商品的素材,又把國家人權博物館去歷史化及娛樂化,舉辦具商業性質的籃球比賽。這是我們在其他國家處理轉型正義時,看不到的現象,更遑論執政者對於過去整個統治結構、黨國一體等制度及人事改革的消極作為。

    ?

      長期下來,不僅是二二八事件本身帶來的衝突,隨著後人的選擇性的記憶及再詮釋,像細胞增生般,又堆疊出新的衝突及對立。我們看不到,執政者對於歷史的嚴肅對待、對於國家暴力的真正反省,我們也看不到執政者站在國家的視野上,推動轉型正義及族群和解的工程。怎麼共生呢?

    ?

      共生音樂節的舉辦,從一系列的講座、影展、對談、營隊、訪談、晚會等,藉由民間的力量,帶動年青人對政治的關心與反思、對不同族群及世代的認識及理解,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政治的參與及形態,應該有新的面貌及演進,這才是健康的民主社會。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塊島嶼上,在共同的記憶中,彼此成長、反省及和解,匯聚出真正共生的未來,滋養出這塊屬於好國好民的土地的氣味。



    (推薦序)228傷痕猶原還在

    顧立雄(律師)




      接到這次寫推薦序的邀請,而且是來自年輕人以「青年再起」為名紀念228事件的邀請,心中實在感觸良多。身為一個4年7班的中年台灣人,我和你們一樣,沒有親身經歷228,但一塊土地的傷痕就算再古老再隱晦,總是會以各種樣貌纏繞著她的人民一路活下去,而我和228的緣分,則來自於多年前的一起訴訟。



      這個故事我去年228時說過,更久以前的場合也說過,但只要我還有一絲力氣,我就會設法一說再說。很多年以來,228一直是個只有受難者,沒有加害者的慘劇,有不計其數的受難者被槍殺、被失蹤、被囚禁,加害者卻是一群面貌模糊的「政府人員」,而且這個加害者還用台灣人民的納稅錢去付補償金、蓋公園、蓋紀念館,然後說就這樣吧,過去都過去了,別再追究吧,等到那些人死光了,台灣人都忘記了,傷就會好了。



      但有些人沒有忘記,而且他們決定在死前做最後一搏。2006年,扁政府時代出版了官方的228事件責任歸屬報告,指出當年訓政時期以黨領政,決定派兵來台鎮壓的是國民黨的國防最高委員會,因此國民黨及最高委員會的委員長蔣介石應該負責,所以有108位受難者和家屬拿著報告找上我們,說就算一敗塗地也罷,終究要讓國民黨站上法庭受審,於是我和李勝雄、林鴻文、薛欽峰、高涌誠、尤伯祥及王龍寬等律師組成了律師團在民事法院對國民黨起訴,國民黨則派出賴素如律師和我們從一審糾纏到三審,而法院一方面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國民黨有侵害行為,另一方面卻對我們種種調查證據的請求一概置之不理,就這樣我們一審輸到三審,安靜但也略帶悲壯地的把這個訴訟寫進228的歷史中。



      228訴訟打了好幾年,過程中沒甚麼媒體有興趣報導,除了北社跟228關懷總會外,也沒有其他的NGO社團支援,自然也沒有受到年輕人或婉君們的關注,而就在我懷疑228是否終將如國民黨所料般隨時間淡去時,我看到了年輕人開始用你們的方式紀念228,或許是太陽花的種子終究遍地發芽了吧,我衷心地期盼共生音樂節能成功,也衷心期盼這本冊子能讓更多年輕朋友認識228,與其說要我為這本冊子寫推薦序,不如說謹以此文加入你們的行列,並紀念為了228及228訴訟盡心盡力的張炎憲教授(1947-2014)。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