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城市文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1132387605
世界文學編輯委員會
聯經出版公司
2015年5月20日
130.00 元
HK$ 110.5
詳
細
資
料
ISBN:4711132387605
叢書系列:
世界文學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5 x 23 cm / 普通級
世界文學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怪物大全(15周年全新封面燙金典藏精裝版)
Brotherhood & Sisterhood:A Historical Survey of Special Education Law in Macau, 1991-2014
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作者簽名版)
功成行滿見真如: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傳聲筒-閱讀筆記之二
內
容
簡
介
《世界文學》第八期的主題為「城市文學」。本期廣納各語種對於城市文學這一主題的精采詮釋,包含俄語、西語、德語、法語、英語、日語等文學,集各學者之妙筆深入淺出的評析,不僅貼近生活也擁抱世界的文學關懷主題,詮釋城市與人心的多重面貌。
本期編輯室報告指出:城市是文學作品中最喜歡描寫的對象,城市主題很早就進入文學作品,希臘神話故事裡,眾神是許多城市的守護神,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成為城市間的交戰來源。然而城市文學的起源得要追究到十到十一世紀的歐洲,是在民間文學(街頭說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城市的貧富懸殊,窮人的悲慘生活,成了寫實主義作家描寫的重點,城市成了罪惡的淵藪,是寫實主義作家所欲批判的對象。到了二十世紀,作家與城市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作家離不開城市而生活,所有與創作有關的東西都在這:出版社、讀者、志同道合之人全都聚集於此。文學家對它愛恨交加。然而不管愛也好、恨也好,作家卻離不開它而生活,他們習慣了城市的空氣、城市的緊張,喜歡在市區內漫步,所有的創作靈感也都源自於此。
每個城市都有他自己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說到倫敦,我們會想到狄更斯,巴黎的代表作家是巴爾札克,而彼得堡,則是杜思妥也夫斯基。此次的專刊,透過不同學者的眼光,看到了不同的城市與文學的關係、不同的城市符碼。下次在台北的街頭行走,你會想起誰?想起哪本作品?
本期主要收入文章:
彼得堡的象徵體系與城市符號學
布爾加科夫和帕烏斯托夫斯基作品中的電車
城市漫遊者波赫士的詩意與哲思
記憶的摺痕──莫迪亞諾的創作美學
從阿姆斯特丹到京都──讀兩則文學文本
本期特色
•本期廣納各種語種對於城市文學主題的精采詮釋,包含俄語、西語、德語、法語、英語、日語等不分語種之研選好文,並將古今中外的經典深入剖析,豐富且多元!
•國內唯一跨越文化與國家界線的世界文學刊物,擁抱不分語言的文學的世界!
•不僅跨國內各大外語學院的學者,更集國內外學者、名家之手,深入了解文學作品奧義!
•各期主題不同,輪值主編都盡可能廣及各語種的精采作品,自第八期開始每年出版兩刊,為一精緻文學思想刊物,精采好讀又有深度、哲思,值得收藏!
《世界文學》是一份廣納視角,沒有藩籬的刊物,大語種小語種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分身或天地。我們討論文學藝術,也談論語言文化,甚至歡迎跨文化的論述,我們繼續追求並思索古今中外正典的新詮,也期待當代思考及其一切文字表現模式,包括圖像、意象及諸多可能的想像,建構一份鳥瞰世界、包羅萬象的文學思想刊物。
《世界文學》內容兼顧學術與思辨,從學術中釐清思考,從思維中提出評論,讓所有文學的聲音都有歸宿,做到萬籟齊全的境界!
目
錄
編輯室報告 蘇淑燕
研究論文
林松燕 奧斯汀與城市──《勸服》小說中的空間救贖
高瑟濡 湯瑪斯•摩爾《蒙兀兒公主》裡的富饒東方世界
蘇淑燕 布爾加科夫和帕烏斯托夫斯基作品中的電車
學海省思
陳戈 洛特曼和他的符號學思想〈譯者序〉
洛特曼 彼得堡的象徵體系與城市符號學
研究特區
林盛彬 城市漫遊者波赫士的詩意與哲思
宋麗玲 葛多思《慈悲》小說中的城市空間
林德祐 記憶的摺痕──莫迪亞諾的創作美學
何芳 淺議彼得堡的象徵意義
王亞民 中國現代文學與俄僑文學中的上海
龔雅雪 大城市中的小人物──談丹尼洛夫的散文
謝志偉 從阿姆斯特丹到京都──讀兩則文學文本
柴紅梅 二十世紀日本文學與大連
序
序
編輯室報告�蘇淑燕
《世界文學》在歷經兩年摸索後,從本期開始,轉型為專業論文期刊,目前分為兩種論文:研究特區與研究論文,研究特區的論文不經過審查制度,大都為邀稿文章,由編輯群向四方各處邀稿,台灣、大陸或是其他國家都有;研究論文則是審稿制論文,保障了論文水準。取消了「書評書藝」、「每季一書」、「國際文壇動態」三個舊有單元,但是保留了「學海省思」,作為本刊特色,以期與其他學術刊物相區隔。「學海省思」是對世界各國當代有名文學家或學者訪問稿,抑或是對他們的相關評論,限於版權問題,很少能刊登這些大師的翻譯作品。但是本期我們非常幸運,獲得北京外國語大學白春仁教授授權,刊登了由陳戈教授翻譯,俄國著名符號學大師洛特曼(???? ??????)的文章〈彼得堡的象徵體系與城市符號學〉。白春仁教授夥同其他大陸學者現正埋首於《洛特曼全集》的翻譯和出版工作,此書於大陸尚未出版,但是本刊讀者卻可以搶先一步看到其中一篇文章,這是白教授對台灣讀者的無私奉獻,本人謹在此對他獻上深深謝意。
透過洛特曼的大作,台灣讀者可以了解彼得堡形象的兩極特殊性:既是永恆之城,又是注定滅亡之城,它是在犧牲千千萬萬人命,於彼得大帝的無敵意志下所蓋成之城,因為人定勝天的恢弘氣勢,而被賦予了神聖色彩,成為神聖之城;但是接連不斷的大水災和火災,讓這個城市充滿了末世氛圍,天譴說(過多的鮮血、過多的犧牲)、末世論(水災和火災在聖經裡都有末世來臨的涵義)成了這個城市揮之不去的陰影和傳說。這雙重矛盾性反映在俄國文學作品中,形成了特殊的彼得堡形象。如果18世紀盛行的是對彼得堡戰勝大自然的崇拜,那麼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則是末世論盛行的時代,俄國最偉大的寫實主義作家或象徵主義作家,例如:普希金、果戈里、涅克拉索夫、杜思妥也夫斯基、別雷等人筆下的彼得堡,就是籠罩在末世狂歡中的城市,城裡的居民墮落放蕩、奢侈成性、貧富兩極世界對立明顯:窮人哀號無告,凍死街頭,富人家裡卻夜夜笙歌、燈火通明到天亮。這個城市形象普遍存在俄國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構成了一幅統一的彼得堡末世形象和統一的「彼得堡文本」。北京外國語大學何芳教授的論文〈彼得堡的文化象徵意涵〉即是利用了洛特曼所揭示的彼得堡象徵意義,分析兩篇小說:阿•托爾斯泰《彼得的一天》(1918)和伯里斯•皮利尼亞克《彼得殿下》,析論小說中的彼得大帝和彼得堡雙重形象。
除了何芳教授的論文,本期還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王亞民教授,為本刊撰寫〈中國現代文學與俄僑文學中的上海〉,這篇論文講的已經不是彼得堡,而是上海,是俄國僑民眼中所看到、感受到的上海。王教授鑽研俄國僑民文學,研究流亡到中國的俄國僑民作品。當時俄僑主要聚集在哈爾濱和上海,他們所描繪的自然就是這兩個城市的生活。在這些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到作家的思鄉情愁、孤單等議題,但是除此之外,俄僑文學中的上海卻有著非常高的特殊性,充滿了對上海美麗景色、華洋雜處特殊文化的讚嘆和欣賞,上海在他們筆下成為如世外桃源般的美麗。王教授論文除了分析俄僑文學的上海書寫,還綜合了同時期中國文學中所反映的上海特色,並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透過王教授深入淺出的敘述,突顯了俄僑文學中的東方美傾向。
本期除了俄國城市文學論文,當然還有關於英、西、日、德、法等其他國家文學的相關論述,這其中最為「應景」的,應是林德祐教授論介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於2014年10月9日得獎)莫迪亞諾之作〈記憶的摺痕——莫迪亞諾的創作美學〉。莫迪亞諾也算是城市文學作家,他的初期作品描寫的是德軍占領時期的巴黎,之後開始模糊了時間和地點,然而都是圍繞在法國某個城市發生的故事,敘述時間都是在過去……。透過林德祐教授的介紹,對於這位「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占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我們開始有了粗淺的了解,知道他的生平、他的創作特色和不同時期的風格變化。也許因為如此,我們會到書店去,好奇地翻一翻莫迪亞諾的作品,甚至買一本回家細細品讀。
城市是文學作品中最喜歡描寫的對象,城市主題很早就進入文學作品,希臘神話故事裡,眾神是許多城市的守護神,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成為城市間的交戰來源。然而城市文學的起源得追究到十到十一世紀的歐洲,是在民間文學(街頭說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者主要是中世紀城市中的街頭說唱者,他們以自身經歷或他人經歷作為創作來源,敘述城市中的各種生活百態:專橫的貴族、貪婪的教士、凶暴的騎士、機智和狡猾的市民……。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城市的貧富懸殊,窮人的悲慘生活,成了寫實主義作家描寫的重點,城市成了罪惡的淵藪,是寫實主義作家所欲批判的對象。到了二十世紀,作家與城市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作家離不開城市而生活,所有與創作有關的東西都在這裡:出版社、讀者、志同道合之人全都聚集於此。文學家對它愛恨交加。然而不管愛也好、恨也好,作家卻離不開它而生活,他們習慣了城市的空氣、城市的緊張,喜歡在市區內漫步,所有的創作靈感也都源自於此。
每個城市都有他自己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說到倫敦,我們會想到狄更斯,巴黎的代表作家是巴爾札克,而彼得堡,則是杜思妥也夫斯基。此次的專刊,透過不同學者的眼光,看到了不同的城市與文學的關係、不同的城市符碼。下次在台北的街頭行走,你會想起誰?想起哪本作品?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