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唐太宗傳

唐太宗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0018
趙克堯
台灣商務
2015年6月23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570530018
  • 叢書系列:歷史.中國史
  • 規格:精裝 / 45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歷史.中國史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隋唐/五代












    透過史實考核與分析,努力探索歷史真相,

    對唐太宗的功過是非,做出最公正的評價。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從隋末到唐初的歷史時代

      貴族世家的子弟

      初露頭角



    第二章? 晉陽起兵

      起兵的醞釀過程

      起兵內幕

      直驅長安

      勝利的客觀條件與內在因素



    第三章? 統一戰爭

      討伐薛舉、薛仁杲

      對劉武周的戰爭

      對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

      平定劉黑闥

      統一戰爭勝利的歷史原因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與戰略戰術



    第四章? 玄武門之變

      唐初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

      奪位鬥爭的公開化

      東宮與秦府對壘的複雜形勢

      流血事變的經過與性質



    第五章? 正式即位

      高祖讓位

      處理政變後的遺留問題

      穩定山東地區的局勢

      調整最高決策集團



    第六章? 撫民以靜

      貞觀前夕的辯論與決策

      撫民以靜的施政方略

      重農政策的具體措施

      「天下大治」的實現

      貞觀後期不如前期  



    第七章? 任賢致治

      兼明善惡,捨短取長

      廣開才路,善於驅駕

      「才行俱兼」,任賢致治

      科舉與恩蔭

      用人政策的歷史條件



    第八章? 求諫與納諫

      「恐人不言,導之使諫」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保證廣開言路的措施

      忠諫及其局限性



    第九章? 貞觀法制

      從《武德律》到《貞觀律》

      貞觀司法的重要措施

      一代「守法」之風

      貞觀法制的階級實質



    第十章? 封建侯王與修《氏族志》

      封建侯王

      修訂《氏族志》



    第十一章? 統一邊疆

      抗擊東突厥

      平定吐谷渾

      統一高昌

      傑出的軍事才能



    第十二章? 開明的民族政策

      和親政策

      團結政策

      德化政策

      歷史的局限性



    第十三章? 「偃武修文」的措施

      尊儒崇經

      大興禮樂

      重視學校教育



    第十四章? 以史為鑑

      「以古為鏡」與史書編纂

      「覽前王之得失」

      進步的歷史觀

      歷史的局限性



    第十五章? 抑佛崇道的宗教思想

      從尊佛到抑佛

      崇道尊祖

      「示存異方之教」

      第十六章? 廢立太子之爭

      嫡長子李承乾

      魏王李泰

      晉王李治



    第十七章? 宮闈生活與愛好

      后妃群中

      喜愛弓馬

      詩文與書法

      晚嗜丹藥



    後? 記

    附錄一? 歷史上對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的評價與討論

    附錄二? 唐太宗大事年表






    導讀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五十二年,以他登上皇位為分水嶺,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他隨父兄起兵打天下時才十八歲,以當時的標準來看還未成年。此後十年,他統率大軍四處征討,面對複雜多變而難以掌控的情境,投身於生死交關的戰場。這段戰爭的歷練讓他學會領導統御,懂得評估局勢、規劃策略,看準機會大膽一搏,更集結一批效忠他的學士和武將,建立起獨當一面的勢力。在這過程中,他的意志和欲望也逐漸膨脹,直到二十九歲那年,他發動政變,殺死同胞兄弟、逼迫父親退位,成為君臨東亞世界的統治者,滿足了自己成為皇帝的野心。



      凡有實力候補或角逐皇位的人,可能都曾經懷抱稱帝的美夢,但真正成為皇帝之後,現實的難題才慢慢浮現:身為皇帝,該如何統治國家?該如何作個好皇帝?哪些歷史上的君主,值得效法?又該如何避免重蹈亡國之君的覆轍?如何制定政策,以求政權穩定發展?這些複雜的問題,恐怕都不是李世民奪取皇位之前認真想過的。然而,他在稱帝之後開始面對這些問題。在他人生分水嶺的後半段,從即位到死去這二十三年的時光,他一邊作皇帝,一邊學習如何作皇帝;最後也對自己身為皇帝的功過得失,有所反思。



      如何作皇帝?皇帝該如何治國?可說是中國政治史上最深刻的問題之一。先秦時代的思想家著書立說,提出各種理想君主的典範和治國的方法。到了漢代,士大夫為了幫助皇帝認識這些理念與教訓,撰文介紹歷史上君主的事?。而且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畫家繪製歷代帝王的肖像,增添說明文字,想藉由生動的圖像來提昇皇帝的興趣。在宋代,皇帝必須固定聆聽士大夫發表學術演講,共同討論治國的道理。在清代,作為皇位候選人的皇子,每天早上天還未亮就起床讀書,比一般士大夫更刻苦。凡此種種,目的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理想君主的知識儲備與品德要求,融鑄到最高權力的統治者身上。在中國史上,這種帝王教育深受重視,但歷代以來數百位的君主中,仍有許多平庸無能、品格低劣的君主,不曾正視如何作皇帝與皇帝該如何治國的重大議題。



      李世民即位之前,對這些治國的思想理念與歷史經驗,了解很少。年少的他常呼朋引伴,外出狩獵,沒有興趣坐在學堂聽夫子吟哦詩文、習字讀書。這群輕浮尚武的權貴子弟,有點看不起讀書這件事,騎馬打仗才是他們最認同、也最開心適意的活動。而且李世民是個位居統治階級最頂端的貴族,幾乎不了解一般農民的生活。他成為皇帝後,在皇宮後苑試著拿起鋤頭種田除草,感到疲累,才明白勞動的辛苦。這樣一個具有軍人性格、貴族氣質的人,真的知道如何治國、適合擔任皇帝嗎?在隋唐之際,許多統治集團的菁英都富有相當的知識水平,比如隋煬帝的學問與文才可能就比李世民高出一些。



      或許李世民也明白這一點。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但決定正視這個弱點,所以在當上皇帝後開始學習,認識書籍所承載的知識和文化,花上許多時間心力和博學的士大夫討論問題,目標就是為了作皇帝和治國。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唐太宗之所以受肯定,並不在於他是個沒有缺點的君主或治國盡善盡美;他的可貴之處在於願意學習。他年輕時的性格與資質,或許和被他殺死的兄弟沒有太大差別,但從他即位後努力作個好皇帝來看,他有一股追求理想自我的深層動力,這正和他當年爭取皇位的企圖心一樣。



      儘管李世民有心治國,但還是有他不易克服的性格障礙:自信。生下來就是統治階級頂端的李世民不只自豪於貴族身份,更在於他明白自己是在劣勢中堅定、忍耐和奮鬥,才贏得成功的果實:在開國戰爭中,他並非光靠騎兵正面衝鋒取勝,反而經常沉潛拒戰以消耗敵人的士氣與軍資才迎來最佳的戰機;就像他不是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始終不放棄才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和突厥的關係也是如此。突厥從李唐立國之初就不斷施以威脅。李世民同樣隱忍、周旋和準備,看準機會派兵出擊才扭轉雙方長期以來不對等的局勢。在讀書這件事,他從剛開始只能聆聽文臣講述道理,逐漸進步到可以表述自己的思考。所以,李世民的驕傲也來自他對自己一生努力的肯定。



      作皇帝和治國的道理放在不同的時代,具體的作法與統治的方針往往視個別的歷史背景而不同。但不變的是皇帝治國的基本原理:運用他所操控的政治權力,對統治範圍所及的一切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地位與勢力的分布和比重,進行調整。在這方面,李世民除了任用大臣、召募士人加入統治階級、重建官僚組織與制定政府機關的運作方式之外,還派遣軍隊東征西討,但更重要的是他企圖以政權的力量,去改變當時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基本架構。比如地方上的世族豪門與佛教寺院在過去三百年來發展成龐大的社會勢力,隱然高過皇帝與官僚所組成的政治力量;唐太宗企圖改變這個局面。他甚至想分封土地給宗室與功臣,創建世襲的封建制度來鞏固政權,取代漢朝以降由隸屬皇權的官僚來管理地方州縣的郡縣制度。如果唐太宗在這件事上一意孤行,唐代的歷史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面貌了。



      正因為皇帝權力的影響太大,他犯的錯誤往往也比普通人的過失更巨大。發動不必要的戰爭,殺傷人命,就是最難諒解之事。這也正是為什麼士大夫對皇帝的心性有所期許,或希望皇帝「無為」的原因——不作為,刻意不或不輕易運用權力。如此說來,皇帝究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推手,還是反作用力?在李世民心中,就有一個負面的例子:隋煬帝。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重建中央集權的政府,掌握大量編戶齊民。但前後兩代不到四十年,隨即土崩瓦解。李世民剛即位時,政府所能掌握的戶口數量,還不到隋朝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為什麼隋煬帝會傾覆了國家?



      對李世民而言,隋煬帝的一切充滿了吸引力,但他又不得不抗拒、否認,結果成為他既想逃避、但又想超越的對象。隋煬帝曾統領大軍、征服江南;李世民的戰功也毫不遜色;隋煬帝以才學著名;李世民可能不如。隋煬帝揮霍父親積累的財富,但李世民卻得在戰亂後的廢墟中重建國家。隋煬帝廣建離宮別館,享受旅行的樂趣與舒適的生活;但李世民為了避開溼氣和暑熱而想營建樓閣,不但大臣進諫規勸,連他自己也猶豫不決。隋煬帝對西域深感興趣,多次出巡塞外;唐太宗則堅持派兵入侵高昌,控制絲綢之路的貿易,建立唐帝國的霸權。隋煬帝三度遠征高麗,造成社會動蕩,引發民眾叛亂;李世民也在他人生的末年,忍不住不出兵高麗,最後以撤軍告終,為一生功業留下最後的敗筆。



      這就是李世民的情結之一。其實他也是個普通人,有自己的個性、脾氣和缺點,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還有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傷心與自責;有時徘徊在壓抑與暴燥之間,有時擺蕩在志得意滿與自我檢討之間。他在當上皇帝十年後,對自己身為皇帝的自我要求,漸漸不如以往,驕傲慢慢掩蓋過對運用權力的自我警惕,終於帶來不幸的後果與挫折。除了親征高麗失敗之外,他的兩個兒子也因爭奪皇位而引起紛爭,讓他感到極大的痛苦。但在人生最後幾年,他慢慢對自己一生有越來越清晰的看法。他曾自認功高蓋世,古今無人可比;但他終於不再迴避自己的失策而有所省思。在這一點上,他可能真正勝過了隋煬帝。



      這篇導讀提示讀者去留意李世民在治國之道的探索與表現,他一生的成長與蛻變、定型與停滯,以及當中的心理過程。我們從他的自我追求、認同與反思,可以看到中國中古「自我意識」的展現。這本書的作者則從他們關心的角度去描繪唐太宗及其時代的幾個側面。但以上這些看法都只是個人的詮釋,不應妨礙讀者翻閱此書時馳聘的思緒,所以開卷時不妨放寬胸懷,接收各種訊息,然後心中或許會逐漸出現疑惑與問題,接著慢慢凝聚出關注的焦點,進而踏上自己尋找答案的閱讀之旅。讀者可以首先根據書中引述的史料,其次依循作者提供的基本資訊,藉由閱讀史料產生自己的理解與心得,然後進行推測與判斷,在心中形成對李世民這個人、唐太宗這個皇帝,以及中國在七世紀上半葉這段時間的歷史圖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