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演劇入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56529
平田織佐
戴開成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5年8月06日
83.00 元
HK$ 70.5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4456529
叢書系列:
愛說戲系列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愛說戲系列
分
類
藝術設計
>
戲劇
>
劇場實務
同
類
書
推
薦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
導演筆記:導演椅上學到的130堂課(3版)
臺灣京崑劇場述評:劇目傳承、解構與歷史紀述
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
不眠狂想.劇場紀錄:關於○紀錄劇場的○狂想工作手冊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表演藝術概論
內
容
簡
介
「真實」的戲劇到底是什麼?
該如何寫出自然的台詞?編寫劇本結構、演技、導演的秘訣又是什麼?
就讓這本淺顯易懂的戲劇入門書告訴你!
目
錄
推薦序?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導讀? 林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序 寫在《演劇入門》出版之前? 平田織佐
前言 ?
第一章?? ?「演劇的真實」與「現實中的真實」
1什麼是真實的台詞? ?
從較遠的意象導入�何謂真實�在進入論述之前
2關於主題 ?
劇本的制約�編寫劇本的程序�思考主題是否必要?�何謂近代演劇�何謂現代演劇�表現的欲望�希臘悲劇的世界�演劇描繪出精神的振幅
第二章?? ?在寫作劇本之前──場所•背景•問題
1演劇發生的場所
決定場所�半公共的空間
2思考背景
半公共的時間──思考背景�寫作劇本這件事
3思考問題
腳本與劇作的不同�劇作就是要相信觀眾的想像力�給想像力定向�提示問題及東奔西跑的人們�再一次思考問題
第三章?? ?為了產生對話──登場人物•劇情•事件•台詞
1思考登場人物
決定登場人物�資訊量的差異
2思考劇情
設定舞台�劇情(場景)�《蒲團與達摩》
3思考事件
什麼是事件?�意象的連鎖
4撰寫台詞
開始寫台詞之前�一切都是為了寫台詞而做的準備�想像力•記憶力•觀察力�《東京筆記》�口語的地圖�撰寫對話�冗長率的高低�他者的不存在�與他者交談�《三四郎》的對話�對話劇的可能性�新的對話形式
第四章?? ?演員是會思考的棋子──戲曲•導戲•演員之間的關係
1語境脈絡
巧、拙的評價根據�語境的差異�語境的磨合�我們說的是誰的話語?�伶俐的演員�演員的工作�身體的語境脈絡�身體語境脈絡的差異
2導演與演員的關係
什麼是演技?什麼是導演?�名為創作演劇的實驗�演員會受到要求的「理解力」�導演與演員的關係�演員是會思考的棋子
3 1990年代新生的演劇特徵
環境和語言�什麼是1990年代的演劇�關係的演劇
第五章?? ?朝向「參與式的演劇」
1再談何謂真實
與觀眾的關係�演劇世界的真實�為何高中生無法寫出真實的台詞?
2參與式的演劇
藝術讀寫能力(art literacy)�市民社會與演劇�演劇的職責
結語
序
推薦序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2014年5月,我與平田先生都受邀參訪柏林戲劇匯演(Berliner Theatertreffen)這個藝術節,剛好那年東亞只有我們兩位代表,所以主辦單位總是安排我坐在他邊,這就讓我有機會可以好好觀察平田先生。我發現他平常說話不多,即使開會時,他也是一心二用,一面聽著台上報告,一面打開他的小手提電腦,偷偷寫劇本。
我是在2013年8月第一次有機會碰到他本人。當年臺北藝術節邀請了《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在水源劇場演出,大獲好評。最後一場結束時,我已決定兩年後要再邀他的作品到臺北,並在劇院走廊向平田先生提出這個要求。當時他對我說,諾曼第秋天藝術節正在跟他洽談改編《蛻變》的計畫,我馬上表示參加共同製作的意願,也才有了《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於2015臺北藝術節的演出。
在談未來邀約計畫的同時,我也提到,如果2015年還有機會邀青年團來臺北,我願意協助促成《演劇入門》中譯本的同步出版,當時負責口譯的戴開成立刻表達想翻譯此書的意願,當下就得到平田先生的首肯……這就是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舞台劇劇本是開放的文本,有著強烈的民主性質,劇本在本質上接受不同文化與後世的多元演繹,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身體(不論是朗讀或表演)與劇本對話。平田先生的戲劇美學有強烈的政治思考,將看似平凡的日常對話,經過精心設計,賦予新的意義。這種重構日常經驗的做法,能讓觀眾得以審視口語現象的政治性。平田先生對1990年代後的日本小劇場界有很大的影響力,譬如繼他之後在歐洲頗有名氣的青年劇作家岡田利規,就直接受到平田先生「現代口語演劇」觀念的影響,還在作品中探索了更多屬於當代社會的語言破碎與空洞化現象。
我的感覺是,平田先生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雖然平常很安靜,卻感覺好像很多想法同時在他腦中活躍,如同潛台詞一樣,最後一步步精確地落實在他的創作與行動當中,就像他戲的結尾般令人回味再三。在柏林時,有一天他話特別多(大概是啤酒的影響),他告訴我,新上任的漢堡歌劇院藝術總監,也是知名指揮Kent Nagano,將委任他於2016執導歌劇(劇本當然也是他自己寫的),還有協助東京藝術大學成立戲劇研究所、甚至戲劇系等宏大計畫……我與他在柏林相遇的後遺症,是害我有陣子也變得不太愛說話,拼命想一心二用。
平田先生著作等身,至少有八部劇本譯成法文出版,還有《藝術立國論》(2001)、《演技與演出》(2004)、《創建新的廣場──市民藝術概論綱要》(2004)等十五本論述作品,以及賣出超過十萬冊,並於2015年改拍成電影的暢銷小說《幕開之際》(幕?上??,2012)。《演劇入門》於1998年出版,之後也有韓文譯本,鑒於青年團近年也陸續在香港與北京演出,中譯本的出版來得正是時候。希望這本書帶來的,是未來有更多機會將他的作品譯成中文,讓這場戲劇對話可以持續下去。
寫在《演劇入門》出版之前
平田織佐
《演劇入門》是我十八年前的著作,那時我三十五?。在此之前我也出版過演劇的專門書,但這本《演劇入門》是第一本為了讓更多一般讀者閱讀而寫的書籍。
日本到1980年代為止,出版過幾本名為《演劇入門》的書籍,但盡是出自泰斗之手的著作,讓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劇作家取為書名,或許給人有些桀驁不遜之感。剛出版時,也的確受到過這樣的批判。
雖然如此,這本《演劇入門》幸受多方支持,至今仍年年增刷。書名包含「演劇」的書,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地方,似乎都賣的不甚理想,但此書很幸運地獲譽為日本最暢銷的「演劇」書。如今,繼韓國之後,能夠在台灣實現第二次海外出版,我由衷欣喜,並對促成這次出版的各位有無盡的感激。
當初撰寫這本《演劇入門》的動機,或不如說我本身對日本演劇抱持的問題意識核心,一如下述。書中也有論述,在此另行整理之:
?近代演劇需要「對話」的結構
?日文中沒有「對話」的概念
?若以三段論法辯證,近代演劇在日本無法成立
這裡所謂的「對話」,與同性質的人們進行交流的「會話」不同,指的是擁有各式各樣價值觀的人們彼此磨合價值的過程。這樣的交流,在日本似乎未曾形成過。
我從上述的問題意識出發,一路思考:那麼,要如何才能讓近代演劇在日本成立呢?
相信台灣也是一樣,日本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要撲向歐美最新的演劇,殊不知歐美的現代演劇是站在「近代演劇」的穩固基礎上才得以成立。而在近代演劇本來就無法成立的亞洲各國,突然要談論「現代演劇」,可以說根本就是空中樓閣。
近代演劇與各國母語的近代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近代演劇必須建立在各國、各民族具有各自的語言此一狀況下。與擁有樂器和樂譜這些強有力的共通代碼的古典樂等相比,這一點是最大的差別。
我主要從劇作的面向,解析使近代演劇賴以成立的要素並重新架構,設法啟示在日語環境中也有讓近代劇作成立的可能性。除了寫書之外,也在工作坊或大學課程中多方實踐。近年,許多獲頒號稱日本新人劇作家最高榮譽的岸田戲曲獎的得獎者,都體驗過這種教學法;由此看來,這個方法大概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
2000年以來,我開始在韓國、美國、加拿大、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的大學等地使用此教學法上課。2014年春,在台北藝術大學也舉辦過同樣的工作坊,並受到相當的好評回響。
2014年春天正好碰到「太陽花學生運動」。我對學生們真摯而冷靜的行動感觸很深,還寫了文章在日本發表。
近代演劇的話語,「對話」的話語,是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們為了相互磨合,而形成共識的話語。在獨裁政權之下會產生「演?」或「辯論」的話語,但不會產生能夠對話的話語。進行「對話」的話語是民主主義的基礎,也是形成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願這本《演劇入門》能夠對台灣演劇界的發展稍盡助力。也祈願這份助力能夠與守護東亞的和平及民主主義相互聯結。
前言
「演劇入門」這樣的命名,或許會讓人覺得有些太過大膽,而本書的撰寫,是希望讓更多人來思考、體驗如何透過演劇觀察人及世界。
之後也將會提及,我相信演劇是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表演形式。同時,所謂的劇本是誰都有能力寫作、也都可以進行寫作的。就像任何人都能夠彈鋼琴或是畫畫,戲曲寫作及創作也應該人人都會。
如同多學一種樂器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或者像是某人因為有了繪畫這個興趣,使其對日常見慣的風景產生新的觀感,在寫作戲曲、創作演劇的過程中,也應該會洞見新的世界。
我希望大家都能看到這個新世界,而且我認為這並不是件難事。
所以,或許這個說法有些大膽,不過本書首先是一本為了劇本寫作及演劇創作而撰寫的工具書。
我之所以特別論定本書是工具書,乃是有意對日本演劇界較不習慣將演劇視為一種技術看待的現況,多少提出一些異議。因此,這裡說的工具書,意思就是要將歷來被隱藏的技術累積轉化成語言。
演劇創作行為對我來說,完全等同於把我看到的世界向社會呈現。如果辦得到,我還想將大腦知覺到的各種現象直接剖開,展現在此。就是這單純的欲望驅使我創作。
但是,若只是將奔馳在我腦中的妄想直接向社會展示出來,那不過是戀物癖罷了。
有人只會對女性的腳感到興奮,或者,說不定有人只對眉毛感興趣。我們稱之為「戀腳癖」、「戀眉癖」;如此說來,劇作家也都屬於某種「癖好者」。
對一般人而言毫不特殊的瞬間、似不經心的言語或對話,卻會使得某些人忍不住想去注意,這樣的偏執狂就會成為劇作家。然後藉由徹底鑽研那些瞬間、言語,來闡明一般的人們其實也是在潛意識中懷有各式各樣的妄想、煩惱與喜悅在過日子。我認為這就是所謂劇作家的工作。
演劇的技術就是「將自己的妄想傳達給別人」的技術。如果這確實能做為一種技術,那就應該在相當程度上能夠轉化為語言。本書首先想要嘗試的,就是將至今鮮少語言化的演劇技術、劇作技巧,用盡可能容易懂的語言書寫出來。
通過這項作業,若能讓更多人對名為演劇的世界抱有多一點關心,便是萬幸了。
本書雖然是工具書,但除了實際創作演劇的人之外,我也有自信能帶給一般讀者許多對世界及人類的發現。實際上,非從事劇作創作的讀者,直接跳過書中舉的案例介紹也無妨。
從這層意義來看,本書不只是給實際從事演劇者的工具書,或許也是給未來可能成為演劇人的讀者的一本工具書。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