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法治的侷限與希望:中國大陸改革進程中的台灣、宗教與人權因素

法治的侷限與希望:中國大陸改革進程中的台灣、宗教與人權因素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55484
陳至潔
元照出版
2015年6月01日
183.00  元
HK$ 164.7  






ISBN:9789862555484
  • 叢書系列:法學總論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法學總論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法律 > 總論











      法治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後威權社會改革的希望,兩岸也各自走上不同的路線。建構在跨學科與跨領域的辯論,本書的作者包含兩岸的研究者、政策參與者、社會運動者、律師、法官與檢察官,主張法治的落實需要一個結構性的檢討,尤其是治理者與被治理者之間的真誠對話。期待讀者能對中國大陸的宗教、NGO、環保與人權等等重要議題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對台灣在宗教自由化、健全公民組織發展、人權保障等改革進程上的影響有更多的興趣與期待。






    推薦序�郭承天



    大陸改革進程中的台灣、宗教與人權因素�郭明政

    後威權守法主義與中國大陸的改革�編 者



    第一部分 法治的侷限:國家機器與民間道德力量的角力

    困惑與挑戰──中國大陸的宗教立法�劉 澎�3

      壹、是否要立宗教法──宗教法的立法宗旨�5

      貳、為何要立宗教法──宗教法的必要性�9

      參、制定何種宗教法──宗教法的目標�17

      肆、如何設立《宗教法》──立法的方式�19

      伍、「宗教特區」──從行政管理到法治的過渡�19

      陸、小 結�22

    政教關係與中國大陸宗教管理制度的改革�李向平�25

      壹、「政教關係」的一般問題�27

      貳、信仰:政教關係的實踐機制�31

      參、二十世紀中國大陸的信仰傳統�37

      肆、政治改革與信仰轉型�45

      伍、憲政民主建設的信仰動力�50

      陸、改革宗教管理制度,走出信仰論政治的重要步驟�54

      柒、「場所」管理為中心的制度邏輯�59

      捌、管理體制改革路線圖�66

    宗教不自由與宗教發展

    ──以北京基督教守望教會為例�魏德東�81

      壹、引 言�82

      貳、北京基督教守望教會的歷史簡述�84

      參、「有限合法性」──家庭教會快速發展的外部條件�87

      肆、合法登記的癥結�94

      伍、戶外聚會與教會分化�97

      陸、小 結�100

    中國大陸宗教事務法律治理調研報告�馮玉軍�101

      壹、引 言�102

      貳、中國大陸宗教立法的實施狀況�105

      參、中國大陸宗教事務管理現狀�106

      肆、中國大陸宗教立法完善及宗教事務治理

        模式創新的對策�138

      參考文獻�155

    中國大陸基督教的非登記教會現象與城市教產問題�曹南來�157

      壹、非登記教會的三種類型�158

      貳、超越宗教市場和管制層面的考察�159

      參、圍繞非登記灰色教產的博弈�162

      肆、「灰色教產」的所有權問題及潛在隱患�169

      伍、結? 語�172



    第二部分 被治理者的希望:台灣與兩岸的改革經驗

    國家對〈宗教團體法草案〉的思維與詮釋�張家麟、蔡秀菁�175

      壹、前 言�175

      貳、國家提出〈宗教團體法草案〉的背景�178

      參、國家對〈宗教團體法草案〉的主張�185

      肆、對國家在〈宗教團體法草案〉主張的再詮釋�197

      伍、結 語�213

      參考文獻�215

    影響宗教市場自由化的國際與國內因素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比較�王 韻�221

      壹、問題緣起�222

      貳、對宗教市場理論的檢討

        ──政治的、跨國的、與價值取向的「市場」�229

      參、宗教市場的跨國社會網絡理論

        ──一個新研究框架�234

      肆、學者、宗教研究與政教關係:臺灣的經驗�239

      伍、知識菁英與政教關係──中國大陸的經驗�248

      陸、對宗教市場理論解釋力的討論�256

      柒、代結論:尋找兩岸宗教市場�263

      參考文獻�269

    兩岸NGO協力

    ──第三部門協力發展之理論架構初探�陳秋政�277

      壹、中國大陸第三部門發展�279

      貳、NGO協力之相關理論分析�287

      參、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大陸�294

      肆、兩岸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概述�298

      伍、代結論�306

      參考文獻�309

    國際NGO與中國大陸的社會治理創新�景燕春、朱建剛�315

      壹、治理與嵌入:對中國大陸NGO研究文獻的分析�316

      貳、正當性問題:國際NGO與中國大陸民間

        組織治理體系的衝突�321

      參、全球公民社會語境下的國際NGO�324

      肆、雙向嵌入:國際NGO在中國大陸的運作�328

      伍、國際NGO的作用和挑戰�341

      參考文獻�347

    環境訴訟與環評法的重新詮釋

    ──以中科三期等五項環境訴訟為例�陳潁峰�351

      壹、研究背景�352

      貳、文獻檢閱�352

      參、案例介紹�356

      肆、此五案例中,法院判決的具體貢獻�366

      伍、未來仍須觀察的重點�369

      陸、結? 論�371

      參考文獻�372



    第三部分 弱者的反主體性:執法者與實踐者的對話

    弱者的反主體性:執法者與實踐者的對話�陳至潔�377

      壹、人權理念、主權政治與國際關係�380

      貳、人權發展在中國大陸──頂層論述、

        底層脈絡與間架性機制�383

      參、國際人權規範的擴散效應

        ──中國大陸是例外嗎?�388

      肆、結論:台灣的角色�394

    中國大陸信訪制度的法文化和法社會學解釋�李紅勃�399

      壹、導 論�400

      貳、信訪制度的法文化基礎:京控傳統與清官情結�401

      參、信訪制度的意識型態基礎:「群眾路線」與

        「人民內部矛盾」理論�406

      肆、信訪制度的社會(現實)基礎

        ──民眾維權與官方維穩�411

      伍、結 論�420

    多方參與下的環境公益訴訟�曾祥斌�421

      壹、引 言�421

      貳、結 語�436

    中國大陸刑事司法與律師辯護若干熱點問題�鍾錦化�437

      壹、刑訊逼供與冤假錯案問題�437

      貳、律師辯護權保障問題�449

      參、刑辯律師「死磕」法官問題�452

      參考資料�458

    論中國大陸司法制度改革的雙重困境�慕 義�463

      前 言�464

      參考資料�481





    推薦序



      近年來北京的學者們評論中國大陸司法改革時,常常區分「法制」(rule by law)與「法治」(rule of law)。他們用了極具中國哲學意象的詮釋:「法制」的「制」是「刀」治,而「法治」的「治」是「水」治。1979∼1997年中國政府推動的司法改革,是以「法制」為主;而1997年以後的司法改革,逐漸增加了「法治」的成分。在「法制」改革之上加上「法治」改革,不但是中國大陸知識份子和廣大群眾的共同願望,也是台、港、澳公民抱著「唇亡齒寒」顫驚心情所深度關切的對象。而宗教自由又是司法改革中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性的議題。中國大陸過去和未來如何進行宗教自由的「法制」和「法治」改革,是整體司法改革成效的指標。



      中國大陸政府的建立,曾經得到五大宗教團體的積極支持。然而其宗教合法性,在文化大革命過程中,幾乎蕩然無存。1982年以後,中國大陸進行改革開放,發布了「19號文件」,宣告宗教將與社會主義長期共存,並且開始具體訂定行政法規保障宗教自由,減少地方官員任意迫害與騷擾信徒的正常宗教活動。三十年來,這些不斷推陳出新的法制措施逐漸挽回宗教團體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任與合法性。但是同時宗教團體也發現光是法制不足以充分保障其宗教自由,甚至有些法令變相地限制許多中國傳統固有的宗教自由。這是因為法制所依賴的「法」,並不符合「法治」。因此,某些極端宗教團體興起,結合了國內外的政治勢力,試圖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中共領導眼中釘的政治「五毒」(疆獨、藏獨、台獨、法輪功、民運),其中的三毒就是兼具政治性的宗教團體。



      由於宗教的特殊性、普遍性和長存性,只靠法制無法限制這些極端宗教團體的影響力,甚至會製造更多這類團體的出現。唯有在推行「法制」的同時,進一步的推動「法治」改革,才能同時增進宗教自由以及國家安全。台灣從「列寧黨國體制」的法制,成功地轉換到民主多元的法治,有許多經驗是值得作為中共法治改革的參考。很高興這本論文集在中共領導交接的關鍵時代,對於這個重要的議題進行有系統與深入的研究,提供兩岸未來「法治」改革的具體可行建議。




    郭承天




    其 他 著 作